全国名中医唐蜀华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心内科疾病的诊治,对胸痹的辨治颇有独到见解。基于中医“本虚标实”和“方从证走”原则创制的治疗胸痹的经验方——精灵方特色鲜明,在临床实践中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唐蜀华侍诊,收益颇丰,现将唐蜀华治疗治疗胸痹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自拟方临证应用
唐蜀华认为“本虚标实”贯穿胸痹全程,治疗上以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清热为基本大法,自拟精灵方(制黄精、灵芝、虎杖、绞股蓝、漏芦、姜黄)进行加减。方以黄精、灵芝为君药。黄精药性平和,灵芝性温能补,二药合用,补而不燥,滋而不腻,既可补养气血,又可滋补肝肾之阴,且有清热之功。绞股蓝、虎杖为臣,既能辅佐君药补虚,又可散瘀止痛,化痰清热。佐以漏芦、姜黄,助臣药清热通络之效,且入血祛瘀,化“无形之痰”。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黄精、灵芝、虎杖、姜黄、绞股蓝、漏芦等具有抑制心室重塑、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及降脂的作用。且动物实验及临床均证实了精灵方能降低血液黏度,抗炎,降脂,且能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冠脉内皮功能。
唐蜀华临证常以精灵方为基础方,在四诊合参的的基础上,随证加减。如偏气血亏虚、阴津耗散者,常合用人参养荣汤及生脉散;伴汗出明显者,加龙骨、牡蛎益阴敛汗;寐差者,加茯神木、酸枣仁、柏子仁。如气虚明显,伴有短气自汗,神疲乏力者,加用黄芪、党参、白术、防风等益气敛阴之品;伴有畏寒怕冷,易伤风感冒者,加用桂枝、枳实等药物,既可温阳,又能行气化痰。如痰湿偏盛,伴有肢体沉重,痰多,苔白腻者,加用温胆汤,宽胸理气,或法半夏、陈皮、胆南星等祛湿化痰,或加用干姜、山药健脾温中祛湿;如伴脘腹胀闷、纳呆者,加蔻仁、砂仁等理气健脾之品。如热盛者,小陷胸汤加减,或合用黄连、黄芩、连翘、竹茹、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以清热祛瘀。对血瘀重证,加用郁金、延胡索、丹参、水蛭、地龙等加强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阳虚者,加用温阳宣痹、益气活血的枳实薤白桂枝汤。气滞明显者,加栀子豉汤及柴胡疏肝散加味,既可疏肝解郁,又能理气止痛。如肢体麻木加豨莶草、鸡血藤等藤类药物以祛风通络、活血养血。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有形之瘀需急去也,可行PCI治疗,随后辨证予中药调之。
典型医案
患者,女性,72岁,2018年3月12日初诊。因“胸闷痛反复发作8年余,加重1周”就诊。既往冠心病病史8年余,2010年行PCI术,左前降支植入支架1枚,服用波立维、倍他乐克等。刻下胸闷胸痛时作,伴左肩部放射痛,口咽干燥,倦怠乏力,四肢沉重,心烦不寐,腹胀,纳可,且嗜肥甘厚味,二便调。观其舌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细涩。
诊断:(气阴两虚、痰瘀热结型)胸痹。
治则:益气养阴安神,化痰活血清热。
方用:黄精15g,菌灵芝15g,丹参20g,姜黄10g,红花10g,虎杖15g,绞股蓝10g,漏芦15g,法半夏10g,陈皮6g,茯苓10g,白术10g,炙黄芪15g,甘松10g,茯神木15g。14服煎服,每日1服。
4月2日复诊:服药后胸闷胸痛发作次数较前明显减少,四肢沉重、心烦仍有。原方去甘松,加柴胡10g,竹茹10g,胆南星10g。继服14服。不适随诊。
按患者为冠心病PCI术后,已有完善的西医治疗方案,仍有胸痛胸闷发作,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结合舌脉,辨证属气阴两虚,痰瘀热结证,兼有心神不安。治以益气养阴安神,化痰活血清热。方用黄芪、白术补养心气,黄精养阴;红花、丹参、漏芦、姜黄活血祛瘀、疏通脉络;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化痰燥湿;绞股蓝、虎杖清热。心气亏虚,痰瘀热内阻,心神失养,故心烦不寐,遂用甘松、茯神木宁心安神。全方选药精当,配伍合理,诸药相合,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清热、安神定志之功。唐蜀华提出胸痹以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清热为基本大法的治法方药,丰富了中医学关于胸痹论治的观点。
小结
唐蜀华提出胸痹的又一治疗原则补、通、清及以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清热为基本大法的治法方药,丰富了中医学关于胸痹论治的观点,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进一步探索。且唐蜀华尤其指出胸痹心痛亦不乏痰瘀互结、气滞血瘀、寒凝心脉等其他病因所致者,因此在滋补肝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病理,注意病与证结合,尤其重辨证,配伍理气化痰、健脾祛湿、温阳宣痹的中药,以求标本同治。并提出治病应重视“未病防病,既病防变”,把握病机之先兆,审时度势,积极控制病情。(胡连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 王振兴 江苏省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