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田应用祛风药验案四则

发布时间:2022-09-02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全国名中医陈宝田是南方医科大学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常用经方合方,尤擅长应用祛风药治疗各科杂症。陈宝田认为,祛风药是一类功效多样、作用广泛的药物,在调节人体脏腑经络、畅达气血津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风药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祛风、解表、息风等风证的治疗,宜从多方面拓展祛风药的临床应用。现将其应用祛风药治疗验案及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宣泄透越郁火案

罗某,男,38岁,2007年4月25日初诊。现反复发热,伴口腔溃疡、关节疼痛2年余,加重3天。患者近年反复发热,伴多发性口腔溃疡、皮肤脓斑疹、生殖器溃疡、关节疼痛、咽痛,左下腹阵发性疼痛,进食后加重,大便稀、色黄,每天一次,小便正常,常予静脉及口服激素治疗。查体38℃,诊见全身皮肤可见多处脓疱疹、周围皮肤泛红晕,部分破溃后结黑色痂皮,痂皮脱落处色素沉着,咽充血,口腔见多处溃疡,腹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存在。生殖器可见多处溃疡,部分破溃后结黑色痂皮。经查血沉120mm/1h,C反应蛋白130mg/L,大便镜检常规示脓细胞(+),红细胞0~1个/HP(幽门螺杆菌)。纤维肠镜检查见结肠多发性溃疡,病理活检诊断为膜非特异性炎症。

诊断:(湿热蕴结型)狐惑病(西医称为贝赫切特综合征)。

治则:清热解毒泄浊,祛风散郁活血。

处方:柴胡25g,荆芥、生地黄、白芍、连翘各15g,川芎、当归、白芷、防风、薄荷、栀子、黄芩、黄连、黄柏、桔梗、枳壳各10g,甘草5g。每天1服,水煎服。

配合中药灌肠、小剂量强的松、甲氨喋吟等治疗。

5月30日复查血沉18mm/1h,C反应蛋白20mg/L。

一般情况尚好,无关节疼痛、腹泻、新发溃疡等,6月1日出院。间断灌肠,病情稳定,复查纤维肠镜溃疡消失。

按火郁证是指阳气怫郁,火邪壅闭之症候群。《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火郁发之”,明示火郁证的治法。风药具有辛散轻灵的特点,籍其“轻而扬之”之性开宣汗道、因势利导,使郁火有泄越之机、透散之路,可加速火郁的祛除。陈宝田在治疗火郁证时,不忘加用辛温轻扬宣散之品,引诸寒凉药升散疏泄。本例因反复发热,伴口腔、生殖器溃疡属中医学狐惑病范畴。患者体形较胖,又喜欢肥甘,积于胃肠,聚注化热,酿生湿毒,出现脓疱疹,舌暗红、苔薄白腻亦为湿热之征。治以清热解毒泄浊,祛风散郁活血。方中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清热解毒,直捣火巢。荆芥、连翘、白芷、防风、薄荷、枯梗、朱胡、枳壳宣发拂郁,清散脾胃伏火;当归、生地黄、白芍、川芎凉血活血;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于寒凉清解中,酌加数味风药,发散郁火而不改变方剂药性,清火、祛风两类药配伍,泻火而无寒凉遇邪之弊,散邪而无升焰助火之功。二者合用,有相辅相成之妙。

祛风疏散止痛案

陈某,女,46岁,2003年9月18日入院。患者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头痛,呈持续性搏动痛,服止痛药后缓解,其后反复发作,伴头晕、恶心,间有呕吐,晨起明显,下午减轻,下雨或阴天时加重,尤以月经期加重,长期服止痛药控制病情。1周前,无明显诱因头痛加重,伴颈部疼痛,舌暗红,脉细涩。

诊断:(血瘀型)头痛(西医称为血管性头痛)。

治则:祛风止痛,活血通络。

处方:桃仁、红花、当归、白芍、防风、独活、羌活、细辛、白芷、生甘草各10g,鸡血藤、龙骨、牡蛎各30g,川芎、泽泻各15g。每天1服,水煎服。服7服,头痛缓解,继续服1月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按“风为百病之长”,陈宝田认为因内伤者,或阳气偏亢,或虚火上炎,或痰瘀阻滞,最终导致风气上扰,此即“内伤夹风”。“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在治疗头痛时,风药是不可或缺的药物。川芎味薄气厚,上达巅顶,下至血海,搜祛风邪,为治疗头痛要药白芷、细辛、羌活等为引经上达之品。同时祛风药大多味辛气散,辛以走窜,温以通络,能疏通经络,流畅气血,使之通而不痛。故此类药如辨证应用得当,对外感、内伤杂病诸痛亦有很好的止痛作用。

祛风行血通络案

女,77岁,2005年2月1日入院。患者因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1小时就诊。午睡后自感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急诊检查示右基底节片状低密度梗死灶,脑室、脑沟扩大加深,中线居中。诊见神志清楚,言语欠清,伸舌左偏,左侧鼻唇沟变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查体左侧肢体肌力3级,左巴宾斯基征(+)。

诊断:(气虚血瘀型)中风中经络(西医称为脑梗死)。

治则:益气活血通络。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葛根各30g,当归、川芎、桂枝、防风、地龙各10g,赤芍、豨莶草各15g。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半月,肢体活动恢复正常。

按《妇人大全良方》提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历代医家沿用、发挥,通过养血活血治疗风证,开拓血瘀证治疗思路,同时也扩展了风药的应用范围。陈宝田认为,中风病是由于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所致,名为中风,实为脑脉之病祛风药多辛温质轻体薄,味辛能行。“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辛温药如桂枝、荆芥、防风等,有利于血脉通调。本病发病前并不一定外受风寒或临床表现兼有外感表证,只要无明显肝肾不足或瘀热炽盛之象,用疏风类方药治疗均有效。本例为老年女性患者,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但无明显肝肾不足或瘀热炽盛之象,病机以气虚血瘀为主。故用黄芪益气,当归、川芎、赤芍、地龙活血化瘀;葛根、桂枝、防风、豨莶草,疏风活血。风药多味辛,质轻,体薄,能宣畅气机、活跃气血,直接推动血液运行而起活血之功。

升阳除湿止泻案

何某,女,22岁,2003年8月22日入院。腹泻半年,加重半月,伴腹痛。患者于同年2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为稀烂便,每天1次,伴腹胀、餐后为甚,进餐后即觉腹中肠鸣,急欲如厕,泻后腹胀症状减轻,无腹痛及脓血便,曾在当地医院诊为胃肠炎,予中西医治疗后症状仍反复。半月前腹泻次数较前增多,每天一次,粪质较稀薄,伴腹部隐痛,经肠维镜检查示慢性直肠、乙状结肠炎。诊见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正常,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

诊断:(脾虚湿热型)泄泻(西医称为慢性直肠、乙状结肠炎)。

治则:清热祛湿止泄。

处方:荆芥、黄连、黄柏、栀子、枳壳、当归、川芎、防风、薄荷、桔梗、甘草各10g,连翘、柴胡、生地黄、白芍各15g,黄芩12g。每天1服,水煎服。并予中药灌肠治疗。服5服,腹胀、腹痛明显好转,大便每天1次、为烂便。

再服5服,大便恢复正常,每天1次,为成形软便,腹痛、腹胀均除。

9月8日出院,随访病情无复发。

按慢性结肠炎病机多由湿热留恋,盘踞肠间,阻滞气机,腐败气血,以致土壅而木郁。苦温燥湿之药易辛燥伤阴,苦寒清热之品,易寒凉伤阳而风药可升发脾阳,散除湿邪,发散郁火,对脾阳下陷、中焦湿滞、气机郁滞等都有独特功效。患者腹泻半年,加重半月伴腹痛,为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湿不化,郁久化热,阻滞肠胃,清浊不分,故腹泻。腹部隐痛,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为湿热之征。故治宜健脾益气,清热利湿,以荆芥连翘汤加减。陈宝田治疗慢性结肠炎,尤强调风药的配伍应用。风能胜湿,下者举之,对于泄泻初期兼表证及湿盛或脾虚下陷者,均配伍风药。荆芥、防风、薄荷、白芷、桔梗,不仅可疏表,更具有升阳除湿、升提中气之功效。同时血瘀也是结肠炎重要病机,而风药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功效。(周迎春 黄桂琼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