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电视剧《老中医》正在热播中,剧中主人公翁泉海的原型集丁甘仁等数位孟河医派医家于一身,生动再现了民国时期孟河医家行医沪上的种种际遇。在中医流派中,孟河医派似一颗灿烂的明星,照耀在清末民初的医坛上,传承至今代有才人。
\n电视剧《老中医》的热播使孟河医派被更多人所知。
\n \n电视剧《老中医》剧照。
\n孟河医派是自清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肇始于江苏孟河一带的中医流派,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他们所培育的门人桃李天下,学术传承至今未衰。
\n孟河医派的文化区域性
\n鲁迅有言:“只有地方性的,才能成为世界性的。”区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的地域内人类文化活动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形成的,不因朝代更迭、辖地变化而骤然割裂。
\n江苏常州是孟河医派的发源地。常州自古乃钟灵毓秀之地,常州地区古属吴地。在孟河医派名著《诊余集·序》多处提及吴地的概念,丁甘仁称“吾吴医学之盛,甲于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 近代学者郑传笈说:“吴省自明王仲光后,名医接踵不绝,然莫盛于有清一代。”常州史称“中吴要辅”“三吴重镇”,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支奇葩。关于吴地区域范围,国医大师、江苏省名中医干祖望(1912~2015年)认为吴医在江苏范围。
\n从历史看,吴文化的中心地带是位于太湖平原苏锡常地区。常州地处长江之滨,太湖之畔,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腹地。孟河北抵长江,南接京杭大运河,连接两大水系,水路发达,交通便捷,为孟河医派的诞生提供了地理优势。
\n孟河医派带有浓郁的吴文化色彩,其精髓就是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孟河医派以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蕴,经过碰撞、浸润、涵容、交流,不断得到新的发展和升华。
\n孟河医派的文化时代性
\n中医药文化历来是时事政治、社会潮流的寒暑表,随着政局稳定、社会和谐而繁荣昌盛,跟着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而沉沦衰败。民国期间曾泛起“废止中医案”的逆流,使中医药文化损失惨重,孟河医派也难以幸免。孟河医派中丁济万、张赞臣等前辈奋力抗争,为了中医的合法地位和中医事业的发展作了不懈努力。中医的博大精深,需要现代人去理解与领悟。在没有领悟精髓的前提下,所有浅薄的批驳显得十分可笑,这也是精神文化沉积千年的实质内涵。
\n当今政通人和,为弘扬孟河医派文化提供了历史机遇。2007年5月,常州市政府批准并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河医派被列入其中。2010年,常州市中医医院成立了孟河医学研究所,深入挖掘、研究、总结孟河名医名家学术思想,继承、创新并发扬孟河医学文化。
\n2018年,常州市委书记汪泉视察孟河镇时,强调促进孟河医派医术传承发展和推广应用上迈出更大步伐,建设康养胜地,打响孟河镇中医名镇品牌,擦亮孟河医派的“金字招牌”,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
\n孟河医派的文化传承性
\n孟河医派前后跨越三个世纪,其影响也从晚清、民国直至解放后。孟河医术,几乎遍及苏、浙、皖、赣、湖、广,直上京都,可谓盛极一时。正由于孟河医派名家各有千秋的诊疗学术,造就了众多名医。而以费、马、巢、丁四家为最盛,都是家学源远,学验俱丰,祖代相传,互相渗透,人才辈出。其中,费家以治虚劳出名,马家以外科卓然成家,巢家以行医广泛著称,丁家以勇于创业传世。虽然各擅其长,又有共同的特征——熔铸百家,自成一体。
\n先进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丁甘仁倾心于中医教育事业,慨然以发扬中医为已任,立志兴学,培养后继人才,改变了培养中医师授家传的单一方式,开创了近代中医教育的先河。他联合同道夏应堂、谢观等集资办学,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于1917年7月正式开学。接着先后成立沪南、沪北两所广益中医院,继而又创办了“女子中医专门学校”。丁氏担任两校董事会主任兼女校之长,聘请当时的知名人士谢观担任中医专校校长,曹颖甫任教务长。由于办学有方,当时闻风而来的求学者遍及全国,由此造就了大批高水平的中医人才,如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的程门雪、黄文东,著名中医丁济万、曹仲衡、刘佐彤、王一仁、盛梦仙、张伯臾、秦伯未、许半龙、陈耀堂、章次公、王慎轩、陈存仁等,可谓“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
\n2015年10月25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新北区人民政府、孟河医派传承学会承办的“孟河医派丁甘仁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在孟河镇丁甘仁故居举行。来自美国、香港和内地的丁甘仁先生后裔以及孟河医派后学,全国10多个省的中医流派的代表等应邀参加活动。
\n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于2008年春在上海筹备,正式成立于常州新北区,是一个公益组织,以继承和发扬孟河医派的医德医术为宗旨,主要开展丁甘仁先生的研究,并进行抢救性的继承工作。
\n孟河医派的文化人文性
\n中医药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渗透的古代医学科学,尤其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被后世尊为药王的孙思邈曾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将治国与治身并列为医者的职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绝大多数的儒士通医,也有托医为隐者。
\n南宋陆游称颂:“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进入明清两代,常州文风之劲,为东南之冠。清代袁枚诗赞:“常州星象聚文昌。”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写过一首《常州高才篇》,其中说常州“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这些都是对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绝佳赞叹。
\n孟河镇儒士通医者甚众,亦儒亦医。有的不但擅长医道,而且精通文墨,医文兼修,出现了费伯雄、余景和、恽铁樵等既通医理,又蜚声文坛的名家,殊途同归,相得益彰。费伯雄堪称才华横溢的医家代表,好文章、工词赋、能琴棋、善丹青。孟河医派弟子、著名中医学家江育仁曾作这样的诠释:“中医的本质与国画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于追求神似,并可以全神而忘形。”
\n诸耆宿深厚的文化功底,为著书立说提供了条件,不断总结和记载前人经历及个人行医心得,撰文著书,有的著作等身,如《医醇剩义》《费氏全集》《医略存真》《马评外科全生集》《外科传薪集》等传世医著作,历经战乱兵燹、社会动荡而传存至今,泽惠后人。
\n常州孟河医派的传人和后学历经艰辛,经过广征博采的《孟河四家医集》一版再版,拾遗补缺,避免了失传。孟河名医之多,著作之富,在全国屈指可数。近年常州人氏编著出版的研究专著有《孟河医派三百年》《孟河医派文化》《丁甘仁传》《杨博良医案》《孟河医派名家医论》《孟河医派三十八家》,特别是孟河镇干部程协润先生从人文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写成《孟河医派文化》,一书共44万字,分为孟河来历、历史文化、孟河医派、四大名医、医派文化、名医故居等22章,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文笔优美,可读性强,是难得的一本孟河医派研究专著
\n在《中国医学史》里列出的12位近代中国著名医家里,有5位都是来自孟河医派,而在2009年首次评选的30位国医大师里,孟河医派就有6位。
\n孟河医派至今代不乏人,枝繁叶茂,孟河医派弟子领军现代中医学,这与孟河医派的文化滋养密不可分。在信息张扬的知识经济时代,“酒香还怕巷子深”,孟河医派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精粹部分,应该从小街水巷中走出来。中国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历程中,会有更大的影响力,她将走向世界,贡献于全球。因为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都必然是世界的,孟河医派文化亦是如此。(单德成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n(D)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