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制三个外用中药酊剂

发布时间:2022-10-28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药酊剂是把生药浸在乙醇里而制成的药剂,如橙皮酊、土槿皮酊等,简称酊。酊剂可内服亦可外用,中药外用酊剂常以一些毒性药材制备而成,从而使这些药物的疗效得以“扬长避短”。乙醇有较强的透皮吸收功效,活血通络定痛,且具有挥发性,能加速皮肤散热作用。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在多年的家传心授和临证实践过程中,将中药酊剂应用于临床,取效颇佳。下面介绍孙浩创制的三个中药酊剂及验案。

解毒抗炎“藤黄酊”

组成:藤黄50g,研细,加入75%乙醇300ml,瓶贮浸泡,摇匀。

用法:以消毒棉签蘸涂患处,1日2~3次。

功用:解毒消炎。

主治:局部急性炎症,如痈疽疖肿,毒虫叮咬。

方解:藤黄为藤黄科植物藤黄的胶质树胶,成品呈圆柱形,色橙黄,为国画用的黄色颜料,质脆易碎,主产印度及泰国。藤黄味酸、涩,性温,有大毒,始载于五代前蜀李珣所作《海药本草》,主“虫牙蛀齿,点之便落”。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论之甚详,所治之病亦多,如痈、疽(脑疽、骨疽)、眼疾、疮(疔疮、金疮、臁疮、坐板疮)、癣、无名肿毒、各种外伤(刀、斧、木、石、汤、火伤)等。藤黄外治小儿疖肿及毒虫叮咬,是孙浩的家传验方。

藤黄有大毒,现已使用极少,方书所载有《医宗金鉴》三黄宝蜡丸、《外科全生集》黎峒丸中有本品配制内服治“跌打损伤、痈疽流注”外,余皆外用。经现代药理药效研究,藤黄所含“藤黄酸”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上具有优势,亦是“以毒攻毒”之法;其所含“藤黄宁”具有抗菌作用,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藤黄为性极黏稠的树脂,极难溶于水,制成酊剂外用,皮肤附着性好,便于较长时间作用于病灶,且外用酊剂从未见毒性反应。

孙浩运用藤黄另有一法,即用食醋将藤黄调成稀糊状,外敷于患处,但用量有时不易掌握,且浪费药材较多,总不如酊剂方便和安全。

典型医案:殷某,女,21岁。患者不慎碰伤右足背,未引起重视,2天后局部红肿逐渐扩大,次日来诊。刻诊:红肿范围5×7cm,局部灼痛,行走困难,轻度发热,全身不适。当即予局部消毒处理,外涂藤黄酊,每日数次,未使用抗菌药。次日下午复诊,局部炎症明显消退,疼痛减轻,体温正常。嘱继续外涂藤黄酊。3日后反馈,足背炎症全部消退。

散热解毒“龙冰酊”

组成:蚯蚓(地龙),活而肥大者15~20条,冰片3~5g,75%乙醇150ml。

用法:将蚯蚓洗净泥土,加入冰片同捣如泥,以大口瓶盛贮,兑入乙醇浸泡。瓶口塞紧约1~2小时,用时摇晃,用药棉蘸涂患处,每日数次。

功用:散热解毒。

主治:赤游丹(丹毒)。

方解:地龙(蚯蚓)味咸,性寒,诸家本草均谓其有解热之功,善治“温病大热”“天行诸热”(《本草拾遗》)。方中使用地龙鲜品,首取其清热之力,次取其通络之功,《本草纲目》云其“性寒而下行,故能解诸热疾……治足疾而通经络也”。冰片味辛、苦,性凉,善走窜,清热止痛力佳,长于治疗各种局部炎性疾病,《本草经疏》言其“能引火热之气自外而出”,《医林纂要》谓其“主散郁火,能透骨热……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地龙与冰片合用,配合乙醇外用,能宣散皮肤风热、解毒消肿,迅速缓解赤游丹之火热症状。

典型医案:王某,男,2岁。患者发热无汗,惊惕不宁,一天许即见头面红肿如云,高出皮肤,其色鲜红似丹,扪之酌手,啼闹不安。证属外邪鼓动积热搏于气血所致之抱头火丹(头面部丹毒)。处以本方外治,每日涂3~5次,连涂2天,红肿消退。

活血定痛“降香血竭酊”

组成:降香、血竭各5g,共研细末,加入75%乙醇100ml浸泡,用时摇晃。

用法:用药棉涂擦患处,1日3次。

功用:活血消肿止痛。

主治:跌打损伤,闭合性损伤皮肤未破者。

方解:血竭历来为伤科要药,专主行瘀止痛,适用于外伤血瘀肿痛,李中梓《医宗必读》盛赞其“走南方兼达东方,遂作阴经之主,和新血且推陈血,真为止痛之君”。降香亦载于《海药本草》,具有化瘀止血、理气止痛的功用。两药对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症,内服、外用皆可,制成酊剂使用更能借助乙醇之力直达病所。本酊剂适用于局部青紫、皮肤未破者,使用时可涂于跌打损伤处。须注意,乙醇对有皮损的黏膜刺激性较强,故只适用于闭合性损伤者。

典型医案:张某,男,6岁。患者因登高戏走跌仆,左髌骨、右胫骨部位软组织损伤,局部红肿疼痛,行走困难。证属血络受损、气血瘀结,予活血定痛酊外涂患处,1日3次,连涂5天,肿消痛止。(时乐 高军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