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鼻渊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邪、肝胆湿热、脾肺气虚,内因则是脾肺不足。
•鼻窍不通是鼻渊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正气虚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贯穿疾病始终,常见的是肺脾气虚体质。宣降肺气、通窍祛浊为最基本方法。
急、慢性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病,属中医学“鼻渊”范畴,在成人和儿童中都有较高的发病率。慢性鼻窦炎由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完全治愈比较困难,成年患者常采用手术治疗;但是小儿鼻腔、鼻窦解剖和病理生理与成人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小儿鼻窦炎多以保守治疗为主。现就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承人孙浩治疗小儿鼻窦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鼻窦炎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或清或脓性、头昏头痛、精力涣散、记忆减退等症,还有相当一部分患儿以反复咳嗽不愈而就诊。《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形成了对鼻渊病因病机的初步认识。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鼻窦开口较大,鼻腔及鼻窦黏膜防御功能较差,一旦感受外邪,极易引发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风热之邪上行犯肺,肺经郁热循经蒸灼鼻窍而为病;风寒之邪郁而化热,热邪上蒸鼻窦而为病。或胆经郁热上犯蒸灼鼻窦或脾胃湿热循经上蒸鼻窍而为病;小儿脾易失健,水谷难化精微而变生痰浊凝滞鼻窍。正气不固,邪亦难除,反复发作,湿热蕴积鼻窍,蕴津成痰致脓,而致迁延不愈。肺气虚则卫外功能力弱,藩篱失密,外邪易犯,邪毒易于滞留;脾气虚则运化失健,水湿失运,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湿聚热郁,交结邪毒,停聚窦内,蒸灼鼻窦肌膜为病。
本病虽病在鼻,但与脏腑虚弱、经脉失畅、气血不和有关,主要与肺脾两脏虚损关系密切。孙浩认为小儿鼻渊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邪、肝胆湿热、脾肺气虚,内因则是脾肺不足。肺气不宣、鼻窍不通是鼻渊的基本病理变化。《内经》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明代医家万全则提出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病理生理特点,正气虚弱是小儿鼻渊发病的重要因素,且贯穿疾病的始终。
辨证分型
孙浩认为小儿鼻渊有实证(相当于急性鼻窦炎)、虚证(相当于慢性鼻窦炎)之分,实证包括肺经风热、胆腑郁热、脾胃湿热型,虚证包括肺气虚寒、脾气虚弱型。
肺经风热
鼻涕色黄或黏白,量多,间歇或持续鼻塞,嗅觉减退,眉间或颧部有压痛,全身症状或可见发热、恶寒、头疼、咳黄痰,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肝胆郁热
鼻塞不甚,流黄绿色黏稠鼻涕,偶有鼻涕带血,头痛较激烈,钝痛或锐痛,大便干,烦躁易怒,性情急躁,口干、口苦、口渴喜饮,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脾胃湿热
鼻涕黄浊黏稠如脓样,嗅觉迟钝,头晕头疼,眉间及颧部叩压痛明显,胃纳不佳,口苦、口腻、大便干,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
肺气虚寒
鼻涕白黏,平素易感冒,咳嗽,鼻塞或轻或重,嗅觉减退,若遇风冷流涕、鼻塞、咳嗽加重,伴肢体乏力,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脾气虚弱
鼻堵塞为持续性,涕多,有擤不尽之感,稠黏如糊状,色白多于黄,嗅觉十分迟钝,甚至消失,头痛轻,但沉重不清爽,四肢倦怠,气短无力,喜静不喜动,消化不良,便稀,畏冷,面色不华,舌薄苔,舌质嫩胖淡白,边有齿痕,脉弱。
内外同治
内治法
清代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肺降则宗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壅阻而鼻塞”“痰涕之作,皆由于辛金之不降也”。明代医家万全“三有余、四不足”(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阴常不足),及《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患儿无论是何种证型的鼻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正气亏虚。孙浩治疗疾病注重扶阳,主要表现为对脏腑阳气、正气的补充与调理。所以在早期祛邪后必须及时固护正气。大多数医家在治疗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时,将其当作实证鼻渊,单纯强调祛邪,忽略了固正的一面,致使正气亏虚得不到改善,邪毒易于再次入侵,疾病反复发作。
鼻窍不通是鼻渊基本病理变化,正气虚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贯穿疾病始终,常见的是肺脾气虚体质。宣降肺气、通窍祛浊为最基本方法。基本内服方药为:黄芩5~10g,白芷8~12g,郁金8~12g,苍耳子5~10g,辛夷6~10g,浙贝母8~15g,胆南星6~10g,藿香8~15g。
肺经风热证辅以疏风清热,加用桑叶8~15g、菊花8~15g、薄荷6~12g(后下);肝胆湿热证辅以清肝利胆,加用龙胆草6~10g、柴胡6~12g、山栀6~10g;脾胃湿热证辅以清热燥湿,加用黄连2~3g、苍术8~10g、生薏苡仁10~30g;肺气虚寒证辅以温肺补气,加用太子参10~15g、黄芪10~15g、诃子3~5g、细辛1~4g;脾气虚弱证辅以温阳健脾益气,加用太子参10~15g、黄芪10~15g、炒白术8~12g、茯苓10~15g、干姜2~5g。
黄脓鼻涕较多者加鱼脑石10~20g(先煎),蒲公英8~12g;口臭加佩兰8~10g;头昏头痛加蔓荆子8~12g、菊花8~12g、川芎6~12g;耳鸣或耳有闭气感者加磁石15~25g(先煎)、沉香片3~5g(后下);便秘加大黄6~8g;窦腔黏膜增厚改变明显及咽部有异物感加丹参8~12g、桃仁8~12g。中医认为“久病入络”,治疗顽固性鼻渊时,在传统辨证施治基础上配以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可根据头痛的部位选加适当的引经药,如巅顶痛用藳本,前额、眉棱骨痛用白芷,颞部疼痛用柴胡,后枕痛或颈背痛用葛根。
外治法
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鼻窦炎的治疗,宣肺通窍尤为重要,所以外治药物多以“辛”为主。基本方药为:细辛10g,生麻黄15g,辛夷15g,白芷12g,蔓荆子20g,苍耳子20g,薄荷20g。此方为8~12岁儿童用量,临床视儿童年龄大小,将药量酌加增减。用法:上述药物用纱布包裹,放入陶瓷或不锈钢容器中加入2000ml凉水,浸泡30分钟后,加盖武火煎开,文火再煎15分钟,然后将面部置于容器上方,调整到适当高度谨防烫伤,然后均匀呼吸吸入蒸汽。每日2~3次,煎煮法同前,因煎煮药液减少可以再次加入适量凉水煎开后再用。用浴巾盖住头部效果更佳。此方法主要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典型医案
杨某某,男,10岁。患儿素体不丰,常易感冒并发咳嗽、流涕等。此次于两周前感冒后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自述头疼,胃纳不佳,大便稀,小便正常。来诊时见面色萎黄,鼻塞、流黄涕、咳嗽,舌质红,舌苔尖边薄白、中根厚腻,脉细。CT检查示:上颌窦炎。
辨证:脾虚湿胜,肺气不宣,鼻窍不通。
治则:宣肺通窍祛浊,兼健脾化湿。
处方:①内服方:白芷9g,辛夷6g,黄芩10g,京菖蒲3g,浙贝母10g,苍耳子9g,郁金10g,胆南星8g,藿香8g,茯苓15g,黄芪10g,杏仁10g。7剂,水煎服。②外用方:细辛10g,炙麻黄15g,辛夷15g,香白芷12g,蔓荆子15g,苍耳子20g,苦丁茶15g,薄荷20g。7剂,上药煎水外熏鼻腔,每次15~20分钟,1日2次。
二诊:经治疗后,鼻塞已解,喷嚏已止,流涕减少,鼻涕颜色变淡,唯咳嗽痰多,舌质淡,舌苔白、中根偏厚,脉细。内服补中益气丸(浓缩丸,每8丸重1.44g,相当于饮片3g),每次8丸,早晚各1次。外用方:上方加化橘红15g、前胡15g。7剂,用法同上。
按患儿素体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失调,易内生痰湿,因于外感肺气不宣,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胃纳不佳,大便稀糊等症状。痰湿郁久化热,循经上扰头目清窍故可见面色黄困、鼻塞、流黄涕、头痛等症。因此治疗当标本兼治,所以在宣肺通窍祛浊的同时加入益气健脾化湿之药。内服方中白芷、辛夷、黄芩、京菖蒲、浙贝母、苍耳子、藿香、胆南星、郁金宣肺通窍祛浊,茯苓、黄芪、杏仁健脾化湿。外用方以苍耳子散为主方,该方出自《济生方》卷五,用于风邪上攻之鼻渊,现代临床上急慢性鼻炎及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病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方中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湿止痛;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消肿排脓;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疏肝行气。所有药物皆以“辛”为主,可以宣肺通窍,苦丁茶功用为散风热、清头目。诸药合用,内外同治,共奏宣肺通窍、祛浊化湿之功,可以有效地治疗鼻渊。后期及时加大扶正力度,在疾病早期即予以扶正,急性患者在疾病中后期及时健脾补肺、固护正气,可很好地提高治疗效果。(高军 时乐 朱明馨 王洪强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