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 功可去湿热毒,疗痛风

发布时间:2021-11-08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土茯苓,古称“草禹余粮”,为百合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土茯苓(光叶拔葜)的块茎,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

土茯苓入药历史悠久,宋代《证类本草》即载其“调中止泄”,但本品多用治杨梅毒疮服水银、轻粉等汞剂后出现的毒副反应。考历代本草,本品以祛湿清热解毒为主,但祛湿力强,而清热力弱,另外有通利关节之效。笔者在临床上主要用其治疗以下诸证。

肝胆湿毒

土茯苓甘淡渗利,解毒利湿,兼能清热,故对于湿热内蕴诸证有效。恩师刘渡舟先生以本品解毒利湿之功,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诸多病症,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急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酒精性肝损伤等。其所创治疗肝病名方柴胡解毒汤,即用此药与柴胡、黄芩、茵陈、凤尾草、重楼、生甘草相伍,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效果颇佳。笔者随师守诊多年,见此方愈人甚多,笔者在临床上也多以此方加减获效。

笔者有一学生,毕业留校体检时发现转氨酶超过140U/L(因毕业论文压力,多食久坐,代谢不利所致),服上方1周后,复查转氨酶即降至正常。另有一药物性肝炎患者,转氨酶达800U/L以上,服此方半月后转氨酶降至150U/L,1月后复常。笔者曾随师治疗一45岁女士,颌下淋巴结大如鸭卵,隔两周左右即发热一次。其病已半年有余,中西医诸法治之不效,唯以激素静脉滴注方可退烧,然隔半月又发。患者体瘦如柴,精力颓败,查其脉濡无力,舌质红而舌苔白厚腻。辨证为肝胆湿热内蕴,予柴胡解毒汤原方。患者只诊一次即未再来,笔者原以为效果不佳,孰料一年后患者因其他疾病来诊,告云:服上药后即热退,连服30剂,颌下肿大之淋巴结消失,病愈。本方虽由7味药组成,但土茯苓利湿解毒之功,在方中不可小觑。

下焦湿毒

湿浊之邪有下趋之性,若下注下焦之位,易发淋浊、带下之疾。《本草正义》云土茯苓“以渗利下导为务”,故用治此类病症甚为合拍。

其一,淋浊。《江西草药》以土茯苓、茶根、白糖为引,水煎服,治疗血淋有效。现代临床治疗急性尿路感染,以土茯苓与鲜茅根、金银花、淡竹叶配伍,水煎服,1~2天内可减轻或消除尿路刺激症状,效果显著。另有临床研究称,以本品配伍车前子、瞿麦、萹蓄、玄参、生地、茯苓、泽泻、生甘草,治疗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效果明显。笔者在临床上除用此药治疗泌尿系感染外,更多用于治疗急、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效果满意。即以本品配伍金银花、车前子、蒲公英、瞿麦、白头翁、鬼箭羽、皂刺、三棱、败酱草,笔者称为克癃九味饮。

其二,带下。《滇南本草》以土茯苓水煨,以红砂糖为引治红崩,白砂糖为引治白带。临床亦有以重剂土茯苓治疗妇女带下者,如治白带、白浊、白淫时,用量较重,一般为30~100g,方能获效。笔者在临床上常以本品配伍完带汤,再加黄柏、牛膝、薏苡仁、仙鹤草、鸡冠花等,治疗真菌、滴虫所致的湿浊带下有效。

湿疮痒疹

土茯苓除湿解毒,对于湿毒内蕴,发于肌表所致的湿疮痒疹效佳。

《江西草药》以本品水煎代茶饮,治疗皮炎。现代临床研究称,本品与金银花、白鲜皮、地肤子、薏苡仁、黄芩、黄柏、丹皮、赤芍、滑石、车前子、茵陈蒿、苍术、通草等治疗湿疹,有效率为83%。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治疗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等病,用本品配伍麻黄、制首乌、徐长卿、蛇床子、紫草、苦参、蝉蜕,收效良好。笔者则以本品配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或加徐长卿、苦参、蝉蜕、白鲜皮,治疗上述皮肤疾病,效果亦佳。

湿阻痹症

土茯苓有通利关节之功,《本草纲目》云本品“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本草正》云其“除周身寒湿”,《本草再新》云其“祛湿热,利筋骨”,故常用于治疗湿阻痹症。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以本品一斤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治风湿骨痛。笔者常在蠲痹除湿药中加入本品,治疗湿阻关节络脉所致的关节肿胀疼痛。如对于湿热痹证,常合穿藤通痹汤(笔者自拟方);对于寒湿痹证,则合附子汤。另据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经验,本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效佳,具有明显的降低尿酸,消除关节肿痛之效,朱良春认为此乃嘌呤代谢紊乱引起,中医认为系湿浊瘀阻,停着经隧,致骨节肿痛、时流脂膏之证,应予搜剔湿热蕴毒,故取土茯苓健胃、祛风、除湿之功。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其治疗此症,恒以土茯苓为主药,参用虫蚁搜剔之品,屡获佳效。

笔者曾治一痛风病患者,尿酸达952μmol/L,双手指及膝关节游走性疼痛,右手拇指、示指有多个结节,并破溃流出白色凝块及淡黄色液体。用土茯苓60g,当归、萆薢、汉防己、桃仁泥、炙僵蚕各10g,玉米须20g,甘草5g,水煎服。60剂后,尿酸降至714μmol/L,关节处之结节、肿痛消退。再服30剂后,尿酸降至357μmol/L,关节肿胀、结节消失,继续服药以善后。另外,有学者以身痛逐瘀汤为基本方,重用土茯苓120~240g,治疗膝关节积液,疗效亦佳。

头风头痛

土茯苓尚能治疗头风头痛,此功效医者用之不多。

明代著名医家缪希雍所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载有治“头风神方”。药物组成:土茯苓120g,川芎10g,辛夷5g,细茶5g,玄参24g,蔓荆子10g,天麻10g,防风10g,黑豆15g,灯芯草3g,金银花15g。本方在《伤寒瘟疫条辨》中又称芽茶煎,治疗头痛,但其治疗什么性质的头风、头痛,历代从未有人说清楚。另有人用本品治疗头部肿瘤之剧痛有效,也有人单用本品120g治疗发作性头痛,有效。有临床研究称,以散偏汤与大剂土茯苓配伍,治疗偏头痛72例,总有效率87%。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品所含总黄酮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可能是本品治疗头痛的药理机制之一。笔者在临床上用其治疗顽固性神经性头痛,有效。

杨梅毒疮

自元代以降,土茯苓即为治疗杨梅疮(即梅毒)的重要药物,因其性味甘淡,解毒利湿,又能通利关节,兼解汞毒,故对于梅毒或因梅毒服用汞制剂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等症,效果颇佳。

明代《赤水玄珠》载,以土茯苓1500g,川椒6g,甘草9g,黑铅500g,青藤9g,将药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治杨梅风多年,筋骨风泡肿痛。《本草会编》治杨梅毒疮,药用轻粉,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者,用土萆薢(即本品)或加皂荚、牵牛子各一钱,不数剂多瘥。《滇南本草》有土茯苓酒,水浓煎服,用治诸淫毒瘀结之红肿溃痛,又治大毒疮肿,未成即溃者。沪上名医张山雷善用土茯苓治疗杨梅疮,其独特之处在于专用大剂,采用鲜根,熬膏长服,并称多服此药,永无后患。现代有临床报道称,用本品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满意。

另外,本品对于痈肿疮毒亦效,如《积德堂验方》以土茯苓切片或为末,水煎服,或入粥食之,治瘰疬溃烂;《万氏家抄方》载土茯苓酒,以本品与糯米共酿酒,治疗风气痛及风毒疮癣。张志远以本品合金荞麦、地丁、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加少量大黄,治疗毛囊炎、蜂窝组织炎,有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故很多医家用其治疗免疫性炎症相关疾病。如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在辨证方中加入土茯苓,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咽喉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用量为15~200g不等。长春中医药大学范国梁教授常在辨证方中配用土茯苓10~200g,治疗急慢性肾炎蛋白尿者。亦有人治疗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炎、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白塞氏病等,辨证属于湿浊邪毒壅郁者,常在辨证方中加用土茯苓30~500g。有人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证属湿热者,常配伍土茯苓90~200g取效。以上均是将土茯苓作为一个专攻炎症环节的药物,与辨证方配伍取效。

本品药性平和,饥年可作饭充饥,故内服非大剂不能取效,常用量为30g以上,多者可用至100~150g。外用适量。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本草著作中记载本品犯铁器,且肝肾阴虚者慎服。(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