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疏散宣透,止咳利咽,苦泄中更可通便降糖

发布时间:2021-05-06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牛蒡子,又名鼠粘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性寒,味辛、苦,归肺、胃经,有疏风散热,宣肺透疹,利咽解毒之效。《本草求真》说:“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证,无不用此投治,然犹未绎其义。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笔者学习古籍及当代名家经验,结合个人的临床体会,将其主治病证归纳为以下九个方面。

风热表证

本品辛散苦泄,性寒能清热,故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之功效。作为辛凉解表药,其第一功效自然是治疗风热表证。风热袭表初起,发热咽干,口渴咽痛,常与金银花、连翘、荆芥、桔梗等同用,如名方银翘散。若风热壅盛,咽喉肿痛,热势较甚者,常与大黄、薄荷、荆芥、防风等同用,如牛蒡汤。若风热偏盛,乳蛾肿痛,声音不出者,本品善利咽喉,可与蝉蜕、射干、金银花等同用,如射银汤。牛蒡子不仅善透风热于外,兼有通泄之功,故对于风热壅盛而内有蕴热者也颇对证,可以配伍金银花、柴胡、黄芩、石膏等疏表清里之药,即《实用中医效验新方大全》所载的银柴散。如疮痈初起而见表证发热,本品又兼能解毒消痈透表,《疡医心得集》以之与荆芥、连翘、山栀子配伍,治外痈局部红肿痛,寒热轻重,名为牛蒡解肌汤。笔者在临床上治疗风热表证,有一习用方药,名曰柴胡退热汤,由柴胡、黄芩、牛蒡子、双花、连翘、桔梗、生甘草、鱼腥草、芦根、茅根等组成,每每1剂药退热,5剂诸症平,效果颇佳,读者可以一试。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牛蒡子提取物可以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及EB病毒抗原表达,或可与其治疗风热表证有关。

风热上攻

牛蒡子辛散,禀升发之性,对于火毒上攻头面或风热上扰于五官者,既善清热解毒,又能散风透热,故为风热上攻之常用药。

风热头痛对于风热上攻之头痛,《方脉正宗》用牛蒡子、甘菊花、苍耳子,水煎服治头痛连睛;《百试百验神效奇方》之偏风散,以之与当归、白芍、生石膏共为细末服治偏头痛;据《药品化义》记载,牛蒡子“主治上部风痰”,故《太平圣惠方》以本品加旋覆药共为细末服,治疗痰厥头痛。牛蒡子能治疗此类头痛,与其能升能降,可以泄去上冲之风热之邪关系最大。

面部疮肿面部疮肿多因风热火毒上攻,郁于头面所致。对于此证的治疗,应以疏散之品与清泄之品相伍,切忌凉遏冰伏,应清中有散,散中寓消。而《药品化义》言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故头面疮肿,最为适宜。如《证治准绳》连翘防风汤,以本品与连翘、防风、荆芥、黄连等同用,治小儿肝脾风热时毒,头面生疮。《济阴纲目》升麻连翘汤,以之与升麻、连翘、白芷、黄连配伍,治因膏梁积热而致的腮颊肿大者。本品用于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也为常法,如《外科正宗》牛蒡甘桔汤,治疗发颐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而疼痛者,用本品与黄连、桔梗、川芎、赤芍等配伍。对于初起者,《古今医鉴》驱风解毒汤以本品与连翘、荆芥、防风、羌活、甘草共为细末水煎服之。笔者在临床上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常以本品配伍柴胡、黄芩、连翘、金银花、板蓝根、蒲公英、虎杖、甘草、夏枯草、鱼腥草、芦根、茅根,初起加荆芥、蝉蜕,多有效验。一般2天退热症减,1周便愈。另外,对于痤疮属于热毒挟风者,本品能散能泄,也是必用之药。笔者常以之与连翘、蒲公英、地丁、赤芍、皂刺、天花粉、夏枯草、牛膝相伍,清散结合,兼以凉血,效果满意。

风热咽痛张元素认为牛蒡子能“清利咽膈”,故对风热火毒上攻所致的咽喉不利也颇适宜。如《普济方》之启关散,只以本品与生甘草为末水煎,“旋含之,良久咽下”,治疗风热客搏上焦,悬壅肿痛。若于上方加荆芥穗,即《鸡峰普济方》之消毒饮,治疗风热所致的咽喉肿痛生疮。当代名家用本品治疗咽喉诸病者也不胜枚举,如张赞臣创制的金灯山根汤,用本品与锦灯笼、山豆根、射干、桔梗、生甘草水煎,缓缓咽下,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喉痛、喉风及咽部各种急性感染。若风热火毒攻冲,乳蛾有腐点,项下淋巴结肿大,可以本品与荆芥、蒲公英、浙贝母、重楼等同用,如《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之荆公消毒汤。以上经验均可供临床借鉴。

风热目疾牛蒡子疏风散热,故可用于风热目疾,《本草正义》说“风热泄而目自明”,可以说是道出了本品治疗风热目疾的内涵。据《秘传眼科七十二症全书》所载,以本品与菊花、白蒺藜、防风、甘草研末服之,可治风热上攻之眼痛。笔者在临床上遇此风热上冲于目所致的结膜炎或流行性结膜炎,常用本品与菊花、白蒺藜、青葙子、草决明、蝉蜕、大青叶、生甘草配伍,用量不宜大,先熏后洗,并留一半内服,效果满意。

实热口疮风热火毒上攻于口,可致口舌生疮,表现为口腔与舌上溃疡,《本草经疏》言牛蒡子能“散风除热解毒”,故常用于此症。治疗口疮时,本品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方如《太平圣惠方》之牛蒡子散,以之与甘草为末水煎,去渣稍热细细含咽,治口疮久不愈者效佳。外用可以牛蒡子5克,蝉蜕5克,胡黄连3克,青花椒3克,儿茶5克,研极细末,用棉签涂疮上。此方得之于一民间医生,已用甚效。

风热牙痛风热上攻于齿可致牙痛。《本草求真》曰“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故本品对于风热或火热上攻之牙疼也有效。如《中医喉科学讲义》之薄荷连翘方,以牛蒡子与薄荷、连翘、知母等同用,治风热牙痛,牙龈肿胀。《外科正宗》清阳散火汤,以之与升麻、白芷、黄芩、石膏同用,治疗因风热火毒蕴结,牙根尽处结肿,连及耳项作痛(骨槽风)者。

肺病咳喘

《药品化义》说:“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本草求真》说:“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无不借此表解里清。”牛蒡子作为辛凉解散,苦寒清热之味,对于风热外邪袭肺或内有蕴热伤肺所致咳喘之疾均属可用之药。而近代医家将其配伍其他药物,用于多种原因所致咳喘也有效验,如近代临床大家张锡纯善用牛蒡子治咳喘,他认为“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肺而又能利肺”又能“降肺气之逆”,且“与山药并用最善止咳嗽”,可用于治疗虚劳咳嗽,如资生汤、醴泉汤、参麦汤等都用到了此二味。岳美中亦以本品配伍山药、沙参、杏仁、橘红等,治咳嗽咯痰不爽而兼虚者。另《中华祖传秘方大全》治疗咳嗽痰多,载有瓜蒌牛蒡子汤,以此二味水煎服“理痰嗽”,则为对症之药。若肺受火刑,肺阴已伤,咳嗽而声音嘶哑者,本品既可“理痰嗽”,又能利咽喉,与桑白皮、麦冬、杏仁、诃子、桔梗等同用,以清肺养阴,宣肺利咽。

痧痘斑疹

牛蒡子善透痧痘斑疹,《本草纲目》言其“消斑疹毒”。《本草经疏》言其“用以治隐疹、痘疮,尤获奇效。”《本草正义》则将其治疗痘疹之病机进行了深刻剖析:“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惟牛蒡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杀其势,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因此,牛蒡子用于疹痘之初、中、末期皆宜。如用在初期,可与生甘草配伍,共为细末,以胡荽煎汤调服;如用在中后期,可以本品与荆芥、甘草为末服,也可与麻黄、蝉蜕、升麻为末服。若治小儿痘疮出后又陷者,情况最为危重,此时可以本品与僵蚕为末,与紫草同煎,“连进三服,其痘便出”。

痈肿疮毒

李杲认为本品“散诸肿疮疡之毒”,考其理在于其性味苦寒,能外透内泄之故。《疡科选粹》载一粒丹,只用本品一味生吞,治痈肿无头,可知其治痈疡之专功。《普济方》当归消毒饮,治疗痈肿初发,以牛蒡子与荆芥、防风、当归、赤芍、甘草各等分为末,水煎服。《外科正宗》牛蒡子汤治疗乳痈乳疽,结肿疼痛,未成脓者,用本品与金银花、栀子、连翘、瓜蒌仁等合用。如疮肿诸毒,内脓已成,而不穿破者,则以之与黄芪、山甲、皂角刺、金银花等为伍,共奏托毒排脓之效。

瘾疹湿疮

牛蒡子外可疏散风热,内可清泄火邪,《本草经疏》言其可去“皮肤风”,故常用于治疗风、热、湿邪所致的皮肤疾病。《本草正义》对此言之较详,“牛蒡为麻疹之专药。余如血热发斑,湿热发㾦,皆以此物外透其毒,内泄其热,表里兼顾,亦无疑忌,非其他之寒凉清降可比,慎不可谓牛蒡泄降,宜于斑疹,而与芩、地、知、膏、玄参等物一例视之。”《养生必用方》中用牛蒡子与浮萍各等分为末,薄荷煎汤调下,治皮肤风热,遍身瘾疹有良效。《博济方》之醉仙散,以本品与胡麻、防风、白蒺藜等同用,可以治大风疾,遍身瘾疹瘙痒。《医宗金鉴》之秦艽牛蒡汤,以本品与秦艽、麻黄、防风等药配伍,可治风热㾦癗痒甚。若治风热挟湿的皮肤病,牛蒡子则可与祛风清热除湿药合用,如《外科正宗》之消风散,以牛蒡子与荆芥、苍术、蝉蜕等药同用,治疗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效果良好。

总之,笔者临床上治疗风热湿热引起的多种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皮炎等,常将本品与旱莲草、大蓟、槐花、生地、赤芍、荆芥、蝉蜕、徐长卿、地肤子等药同用,效果可靠。有一中医界老领导患下肢湿疹甚重,在北京找了很多医生治疗效果欠佳,由他人推荐找笔者医治,用上方加黄柏、苍术,再重用石膏60克、晚蚕砂30克、青蒿30克、麻黄10克,1周后症减,月余而愈,至今已3年,未再复发。

通利二便

当今临床医者用牛蒡子通利二便者很少,因中药学教材中多不谈其通利二便,但其实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笔者有意识地将此功效用于临床,得以验证,现介绍如下。

《本草正义》中言,“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已经明确指出了本品有致泄作用,但是,有意识地用本品通便功效治疗疾病,当属现代临床大家张锡纯,他认为“牛蒡子能通大便”,并认为其“入足阳明胃经”。分析其机理,一是因其富含油酯,性多滑利,而有苦泄之功,故能润肠通便;其二降肺气,因其“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肺而又能利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得润得利,则大肠气机通畅,而大便易下;其三降胃气,牛蒡子入胃经,正如《本草正义》所说:“牛蒡……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鉴于牛蒡子性寒、味辛苦,用于治疗热伤津液之便秘更为适宜。笔者在临床上对于习惯性便秘而无虚寒之象者,多以本品与当归、白芍、虎杖相伍,可以起到养血生津、清热润肠通便的效果,而无大黄苦寒泻下之弊。

另外,张锡纯利用本品通大便之性治疗痢疾,则属其创造性应用,张氏治疗痢疾病已数日,下利赤白,腹痛,里急后重之燮理汤,由生山药、金银花、生杭芍、牛蒡子、甘草、黄连、肉桂等组成,方中用牛蒡子是因张氏谓其“能通大便,自大便泻寒火之凝结”,其意与芍药汤中用槟榔之理相类。

至于本品利小便之功,早在《食疗本草》中就记载,“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可惜后人用之较少。笔者试用过本品煎服,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较之其他利尿药如大腹皮、泽泻等则无利尿之优势,但因其有退热之功,故对于因热结在内之小便不利则有所长。

降糖护肾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品提取物能显著而持久地降低大鼠血糖,使之对碳水化合物的耐量提高,因而有降糖作用,且毒性很小。将这一药理研究结果用于临床,取得了一定效验,笔者有一针对血糖升高的验方,由黄连、牛蒡子、鬼箭羽、山萸肉、知母、黄芪、天花粉组成,对于气阴两虚有热者,效果满意,如果热势较重者,再加入生石膏30~40克。

另外,牛蒡子对于糖尿病肾损害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报道称,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合用牛蒡子粉20克,每日3次,饭后口服,共8周,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61例,患者临床症状、尿蛋白及尿微量蛋白均有明显改善。而另一报道称,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方法,观察牛蒡子苷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307例,牛蒡子苷组的有效率为77.8%。今人饮食多偏爱肥甘厚味,我国糖尿病患者众多,达1.4亿左右,西药降糖效果虽可靠,但对于并发症尤其是肾病并发症治疗效果欠佳,而牛蒡子的作用堪称可贵,值得在临床上试用,或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止鼾通窍

牛蒡子还有一个特殊的功效,即治疗打鼾。用法为:牛蒡子10克,苎麻根15克,生甘草6克,水煎两次,合并浓缩至50毫升,加60%的乙醇沉淀,滤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后,浓缩至30毫升,每晚睡前半小时用以含漱,分2~3次,每次3~5分钟后咽下。14天为1疗程,治疗鼾症254例,总有效率达95.6%,治愈率达81.49%。现在打鼾人群众多,这一方法可以推广应用,如果没有制剂的条件,单用煎煮液含咽亦有疗效。

牛蒡子还可以治疗鼻窍不通,尤其是对于风热或炎症引起者,效果更佳。有报道称,将本品粉碎,用温开水冲服或吞服,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48例,总有效率达100%。此法简便易行,可供读者借鉴。

牛蒡子口服入汤剂常用量为5~15克。需要注意的是,本品质硬,生煎不易煎出药效,临床上多炒用后捣碎再煎。另外,《本草求真》言牛蒡子“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能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故应用本品时还需注意气虚便溏者忌用或慎用,炒后通便泄热之功渐缓,临床上可根据病证选用生用还是炒用,但一定要捣碎后入煎剂或吞服。(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