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宏从热、毒、湿、瘀、风辨治小儿湿疹

发布时间:2017-04-18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小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与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的皮肤病,临床以多种形态皮肤损害、瘙痒、渗出、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1]。西医治疗普遍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虽疗效确切,但其存在皮肤局部的不良反应对婴儿稚嫩的皮肤损伤较大[2]。王俊宏教授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接诊该类患儿上千例,总结了一套治疗小儿湿疹行之有效的辨证体系。

1病因病机

中医学将小儿湿疹归为“婴儿胎癣”“湿疮”“奶癣”“胎敛疮”等范畴。对小儿湿疹的病因病机进行论述,有从内外因素论者,也有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论者[3-5]。王俊宏教授主张从热、毒、湿、瘀、风角度辨证论治。孕母在妊娠过程中,过食辛辣炙煿、膏脂厚味之品,使胎中内蕴热毒,湿热熏浊,生后外发肌肤。正如《外科正宗》言:“胎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于儿,生后遍身发为胎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

1.1热

热有内外之分,常与火并称,其性燔灼升腾,伤津耗气,生风动血,尤其容易导致疮疡肿毒。火邪上炎客于肌肤,与血气相博,外泄于肌肤而生湿疹。正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云:“小儿生浸淫疮者,由腑有热,熏发皮肤,复为风湿相持,搏于血气。”《幼幼新书》有“奶癣脾积热气行”,凡此均与热邪有关,火热之邪亦常与毒、湿、瘀胶着,即热毒、湿热、瘀热并发。

1.2毒

毒多源自胎毒,亦可由后天毒邪所致。万密斋《幼科发挥·胎疾》云:“儿之初生,有病多属胎毒。”毒可理解成为一种邪的物质,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载“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亦可理解为一种性质。《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毒邪致病具有峻烈性、顽固性、相兼性。毒邪可分为外毒、内毒。外感六淫、内伤火热与毒邪有密切关系。外之热、火、燥邪可以化毒,内之五志过极化火成毒(热毒、火毒)、瘀血蕴蓄日久而成瘀毒、湿浊蕴积而成湿毒,即成“热毒”“湿毒”“瘀毒”。毒邪胶着与热、湿、瘀等导致湿疹。

1.3湿

湿为重着有质之邪,属阴,其性黏腻、停滞、弥漫。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流水。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节,脾运失职,生湿化热,以致湿热内蕴,复感外界风湿热之邪易致湿疹。湿性缠绵难去,湿疹日久,湿热之邪困脾致运化功能减弱,水湿停运,内湿由生,腠理不密,外受湿热之邪,充于腠理,迁延难愈。湿与热多并发,正如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心主血,脾主肉,血热而肉湿,湿热相合,浸淫不休,溃败肌肤,而诸疮生矣。”

1.4瘀

离经之血,久病及瘀,久病入络而结瘀;或外感火热邪气,或体盛化火,入舍于血,血热互结,煎灼血中津液,使血液黏稠而运行不畅而结瘀。湿疹患儿,湿热胶着难去,蕴积日久,阻于肌肤,导致气血凝滞不通,肌肤失于濡养所致。

1.5风

风性善动不居、轻扬开泄,有内风、外风之分,二者均可以导致或加重湿疹。《诸病源候论》云:“癣病由风邪侵入皮间,变成隐疹,并予儿饮乳,乳汁渍污儿面而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言:“初生如疥,瘙痒无比,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小儿肺常不足,肺主皮毛,卫外功能低下,藩篱不固,抵御外邪能力较弱。风邪为百病之长,有隙必趁,善行而数变,入侵于皮毛腠理之间,夹湿热之邪,内不能疏泄,外不能透达,客于肌肤,引发湿疹。且湿疹日久,血虚风燥,亦使病情迁延难愈。热邪亦多引动风邪,甚至动血。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耗劫津液,筋脉失养失润,引起风动;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进而加重湿疹。

2辨证论治

王俊宏教授根据病因病机,确立热者清热,毒者解毒,湿者除湿,瘀者活血,风者祛风的治法。临床热毒、瘀热、湿热等常并发,当设立相应复合治法。风邪为百病之长,故王教授常兼祛风,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只灭”之意。

2.1热毒为主

患儿常见皮肤表面有粟粒大斑丘疹、水泡,皮色红,触之有灼热感,伴烦躁、睡卧不宁、口渴、便秘等,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紫。以清热解毒为主,多用蒲公英、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白鲜皮等。

2.2瘀热为主

患儿常见皮疹鲜红,瘙痒剧烈,尤以夜间为甚,或皮损边缘有红晕,抓痕明显,伴面部红赤,手足心热,心烦少寐,口干,大便干结,舌绛少苔,脉细数。以活血凉血为主,多用地黄、赤芍、川芎、牡丹皮、白茅根等。

2.3湿热为主

患儿常见皮损潮红、痒无休止,搔抓后形成糜烂,渗液多,甚至黄水淋漓,部分黄痂,伴心烦口渴、纳呆、吵闹、便干尿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多以清热除湿为主,多用苍术、薏苡仁、苦参等。

2.4其他

兼有风者,多用荆芥、防风、白蒺藜、蜂房、白鲜皮等,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以四物汤化裁。鉴于湿性之特点,尤其是对于湿型湿疹,可辅助收敛等方法,常用煅龙骨、煅牡蛎等。小儿脾常虚,脾胃多虚弱,常于方中加用健运脾胃之药物,如炒白术、生山楂、鸡内金等。

3病案举例

患儿,男,17个月。2015年3月16日初诊。浑身散在红色皮疹6月余,以头面部为甚,痒甚,皮肤表面有少量渗出,部分皮疹溃破,边缘结黄痂,因痒甚夜间睡卧不宁,进食尚可,小便黄,大便尚可,其母有过敏性鼻炎病史,且孕期喜食辛辣之品。查体:一般可,咽扁(-),心肺(-),腹软无压痛。舌质红,苔白稍腻,指纹紫。诊断:小儿湿疹;辨证:湿热毒盛。治以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方药组成:金银花10g,连翘15g,地黄10g,赤芍10g,牡丹皮10g,荆芥10g,白蒺藜10g,当归10g,苦参10g,薏苡仁10g,白鲜皮10g,蜂房10g,炒白术10g,煅龙骨10g,煅牡蛎10g。7剂,水煎,每日1剂分服。

3月26日复诊,皮疹明显减少,瘙痒明显好转,渗出止,未见新皮疹出现,纳食尚可,睡眠好,二便正常。查体:一般可,舌质淡苔稍白腻。原方去苦参、煅龙骨、煅牡蛎,加鸡内金10g、生山楂10g,7剂,煎服法同前,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43-645.

[2]李广瑞,杨嗣福,欧阳恒.湿疹治疗的难点及中医对策[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9(4):253-255.

[3]侯将莹,陈泓宇,段渠.小儿湿疹用药规律现代中医文献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4):57-58.

[4]邱福勇.中医治疗小儿湿疹的浅略研究[J].医学信息,2015,28(7):370-371.

[5]张晓红.湿疹病因病机及其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2):14-16.

作者简介:刘应科,男,34岁,博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儿童肺、肝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