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润肤软坚疏风 银屑病验案举例

发布时间:2013-10-24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银屑病,是一种以红斑鳞屑为主常见多发的慢性皮肤病,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男女老幼皆可患病,以青壮年较多,四季圴能发生,仍以春冬多见,病程缓慢,常反复而发。其病因颇为错宗复杂,笔者在临床中据其不同症状表现,辨证用药,获效较好,将常用治法及验案举例如下。

  滋阴润肤  活血化瘀

  此法用于治疗银屑病属于病程较长,皮损呈现疹色暗红,干燥鳞屑较多,属阴液不足,兼有血瘀症状表现。

  如治孔某,男,39岁。2011年3月17日初诊。头皮、躯干、四肢发生黄豆至钱币大小暗红色皮疹,较多分布,上覆银白色鳞屑9个月余。其间曾以中西药物内服外搽多次,皮损消退不显。查见患处皮疹肥厚,肤色暗红,自感周身肌肤干燥微痒,口干咽燥,舌质暗红少苔,脉细缓。

  诊断:银屑病。此乃病程较久,阴液亏乏,肌肤失润,兼有瘀血停滞。治以滋阴润肤,活血化瘀。

  处方:生地30克,沙参30克,玄参30克,麦冬15克,石斛12克,玉竹10克,当归尾10克,红花9克,赤芍10克,丹参12克,白鲜皮15克,蛇床子10克,甘草6克,12剂水煎服,每日1剂。

  3月20日二诊:诉服上方后,口干咽燥痒症状明显减轻,皮损已趋变薄,鳞屑减少,疹色由暗红转淡,肌肤觉有润感,余症俱轻。原方去石斛,生地、沙参减为20克,玄参减为15克,麦冬、白鲜皮减为10克,续服12剂。

  4月2日三诊:皮疹已大部消退,口干咽燥症状已无,肤色基本正常。方中略作调整,继进6剂后皮疹全消,诸症获愈。

  按  本例迁延时间较长,用中西药常规疗法取效不著,除覆鳞屑外,具口干咽燥,皮损暗红,舌暗红苔少等症状,辨属阴津不足,肌肤失润,兼有血瘀所发。故投滋阴润燥,活血化瘀止痒药物治之,使皮损消退而收佳效。

  凉血解毒  滋阴泻热

  此法用于点滴状银屑病进行期,属热毒炽盛,蕴聚于血分肌肤伤阴化燥而发。

  如治周某,男,25岁,2012年12月6日初诊。全身起粟粒至黄豆大红色炎性丘疹,以躯干四肢为多20天。查见皮损上覆白色鳞屑,周围有红晕,揩去鳞屑后可见出血性斑点,微痒,口渴咽干,溲黄便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询其患病26天前曾患扁桃体炎。

  诊断:点状银屑病进行期。证属热毒炽盛,未得清解,蕴于血分肌肤,伤阴化燥所致。治宜凉血解毒,滋阴泻热。

  处方:生地30克,丹皮12克,紫草10克,玄参30克,知母12克,石膏10克,麦冬15克,山豆根10克,牛蒡子10克,银花30克,大黄10克,竹叶9克,甘草6克,5剂水煎服。

  12月12日二诊:吿服上药后,皮疹潮红色减,口渴咽燥症状俱轻,二便正常。方中去石膏、大黄、竹叶,入蝉蜕9克,继服10剂。

  12月23日三诊:皮疹消退大半,肤色已趋正常,口渴咽干已无,上方去知母、山豆根,生地、玄参、银花易为15克,麦冬易为9克,牛蒡子易为6克,复服10剂,皮损消退治愈 。

  按  本例为点滴状银屑病进行期,因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现仍有口渴咽燥、溲黄便干、舌红苔黄、疹色潮红等一系列血热毒盛阴伤症状。故取凉血解毒、泻热滋阴之药治疗而愈。

  养血润燥 软坚疏风

  此法用于银屑病属于病程较久,迁延不愈,皮损肥厚,属阴血亏虚、肤失润养的类型。

  如治刘某,男,37岁,2012年10月21日初诊。躯干四肢呈现大小不一淡红色皮损,上覆较厚的银白色鳞屑,痒甚年半。其间经内服外用药多次治疗,皮疹消退不明显。查见上述部位有核桃鸡蛋大肥厚皮损数十块,不规则分布,干燥性鳞屑疏松易剥脱。肢体倦怠乏力,口干,舌质淡苔少,脉细。

  证属病桯日久,阴血亏虚,肤失润养,风邪侵袭所致。治以养血滋阴润燥,佐以软坚疏风止痒。

  处方:当归15克,白芍30克,熟地30克,何首乌15克,黄精15克,麦冬15克,防风10克,白蒺藜10克,白鲜皮12克,蛇床子10克,丹参20克,皂角刺10克,水煎服,每日1剂。12剂。

  11月3日三诊:诉服药后,皮损已由厚变薄,鳞屑减少,痒轻,口干症状消失,余症俱轻。方中去麦冬,白芍、熟地减为20克,黄精减为10克,服12剂。

  11月16日三诊:皮疹明显变薄,由上往下消退,肌肤有润感,肢体有力,近觉有口腻纳差,方中去黄精,当归减为10克,白芍、熟地减为15克,防风、白蒺藜减为6克,加茯苓10克,厚朴6克,继进15剂后,患者诉皮损全消,肌肤光滑,留淡白斑而愈。

  按  本例迁延时间较长,皮损肥厚,覆干燥银白色鳞屑,兼肢体乏力,口干瘙痒,舌质淡苔少,脉细等阴血不足感受风侵症状,故投养血滋润肌肤之药为主,佐以软坚疏风止痒,而收全功。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