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疮相当于西医的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春夏易发,男女老幼均易患。中医认为,湿疮多因脾胃受损,运化失调,湿热内生而致。但在《医宗金鉴·血风疮》中有“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抓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令人烦躁、口渴、瘙痒,日轻夜甚”的记载。说明其病变部位不拘于脾胃。
张某,男,52岁,2003年7月2日初诊。
患者3年前始有全身散发性湿毒疮疹,瘙痒难忍。到当地医生处诊治,反复、不规律运用地塞米松注射液、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等西药治疗,稍缓解而不愈。到综合医院做了各种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后亦用各种中药治疗无效。
刻诊:形体偏瘦,情绪烦躁,全身散发性斑丘疹,或色淡,或伴有搔抓流血,或伴有脂液流出,或伴有黑斑,瘙痒甚,搔抓后出现糜烂渗出血水,伴有乏力,气短,肢困,倦怠,舌苔白腻,脉细濡数。笔者观病历,前医曾给予消风散、龙胆泻肝汤、五味消毒饮等治疗,收效甚微。
西医诊断:慢性湿疹。
中医诊断:湿毒疮(脾气不足,湿毒浸淫)。
处方:炒山楂20克,当归10克,薏仁30克,茯苓15克,龙胆草10克,夜交藤15克,土茯苓15克,甘草3克。每日1剂,饭后温服。
除汤剂外配合大败毒胶囊5粒,屏风生脉胶囊3粒,每日3次,与汤剂相隔1小时服用。禁食烟、酒、肥甘、辛辣之品。
治疗7天后,患者没出现新发皮疹,瘙痒减轻,食纳稍加,效不更方,服用2周后,所有皮疹结痂,稍有瘙痒感,停用大败毒胶囊、屏风生脉胶囊,去龙胆草,加防风10克。服用至3周后,诸症悉除,停药。嘱其节制饮食,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病例因不规律运用抗过敏、激素药物,致使脾虚更甚,湿毒内生,久治不愈。而前医忽视了脾虚,故收效甚微。而山楂具有健脾消食功效,《唐本草》云,“汁服主利,洗头及身上疮痒。”《本草再新》中有“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记载。
当归具有补血润肠作用,《本草汇言》中云“诸病夜甚者,血病也,宜用之,诸病虚冷者,阳无所附也,宜用之。温疟寒热,不在皮肤外肌肉内,而洗在皮肤中,观夫皮肤之中,营气之所会也,温疟延久,营气中虚,寒热交争,汗出洗洗,用血药养营,则营和而与卫调矣,营卫和调,何温疟之不可止乎。”说明当归有调和寒热功效。并配薏仁、茯苓、夜交藤等,共奏健脾利湿,解毒散瘀等功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