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刘云霞教授运用腹针穴位疗法

发布时间:2020-09-01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腹针配合穴位注射治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例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是急性带状疱疹皮疹消失后遗留的持续性神经痛,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1],其易患因素有高龄、前驱症状重、皮疹重、疼痛重和免疫力低下[2]。由于疼痛剧烈,患者极易出现精神紧张、烦躁、失眠、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本文主要介绍刘云霞教授运用腹针配合穴位注射治愈PHN1例。

1病案资料

患者,女,60岁,因“左侧前胸、后背及腋下疼痛半年余”于2013年7月2日就诊。患者于2013年1月24日左侧前胸、后背及腋下出现丘状疱疹,呈簇状分布,伴烧灼样刺痛,就诊于海南某中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予以抗病毒及活血化瘀药物治疗。2周后,疱疹结痂脱落、消退,腋下皮肤留有大片色素沉着,并且遗留剧烈疼痛,夜间加剧,彻夜难眠。曾尝试激光、围刺、拔罐放血、中药等多种方法治疗,均无缓解。症见:患者身材较为瘦弱,面色晦暗,纳可,夜间因疼痛无法入睡,大小便均正常。舌淡暗、苔少,脉缓无力。辨证:正气虚弱,气滞血瘀。治法:益气通络,活血化瘀止痛。采用腹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1)腹针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旁(双侧),气穴(双侧),滑肉门(双侧),大横(双侧),商曲(双侧)。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常规皮肤消毒,选用0.22mm×40mm毫针,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腹部用红光灯照射。针刺深度:引气归元、大横、商曲刺地部,气旁、气穴、滑肉门刺人部。(2)穴位注射:药物选用注射用腺苷钴胺1.5mg(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66850),灭菌注射用水3mL。操作:选用3mL一次性注射器吸取药物,并充分溶于灭菌注射用水中,患者取仰卧位,在患侧前胸、后背及腋下选取3个阿是穴(最痛点),皮肤常规消毒后将针头平刺刺入穴位,回抽如无回血再将药物缓慢注射于穴位中,每个穴位注射约1mL。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和渗药。上述操作每周3次。

治疗效果:治疗1个月后,患者前胸及后背疼痛明显减轻,唯腋下隐隐作痛,面部晦暗之色明显减轻,夜晚可入睡。治疗3个月后,患者基本痊愈。

2讨论

PHN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神经可塑性是PHN产生的基础,其机制可能涉及外周敏化、中枢敏化、炎性反应、去传入[1]。另外,还与交感神经功能异常有关。目前,治疗PHN的一线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5%利多卡因贴剂,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和曲马多,虽然有一定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多。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蛇串疮”“缠腰火丹”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是由湿、热、火、毒等邪气侵犯体表皮肤,从而损伤经络、经筋、皮部等。带状疱疹久治不愈,耗伤人体正气,其湿、热、火、毒邪虽已衰退,但邪祛正虚,余邪阻滞经络日久,出现气滞血瘀而痛,局部皮肤形成晦暗之色。由于气血亏虚,不能濡养局部肌肤,“不荣则痛”。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发明的一种新型微针疗法,其通过针刺腹部相应部位,激发蕴藏在腹部的先天能量,调动气血以调整相关脏腑及经脉功能,其适应证以内因性疾病为主[3]。本例患者运用腹针疗法以益气通络,活血化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针刺引气归元四穴,中脘、下脘均位于胃脘部,补益中气;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元气,故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3]。加用气旁、气穴增强机体正气,既能使肌肤得养,又可祛邪外出。大横属足太阴脾经经穴,既能调脾气,又可祛除残留的湿热之邪。商曲属足少阴肾经经穴,可运化水湿,散湿气。滑肉门可疏通经络气血,化瘀通络,使“通则不痛”。诸穴合用,达到补正祛邪的目的,使缠绵不愈之疾得解。在阿是穴注射药物,既可营养神经,又可疏通局部经络,激发气血运行,从而达到调和气血的作用。本例PHN患者运用腹针从整体调节体内正气,并结合穴位注射疏通经络,取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共识编写专家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3):161-167.

[2]JOHNSONRW,RICEAS.Clinicalpractice.Postherpeticneuralgia[J].NEnglJMed,2014,371(16):1526-1533.

[3]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8,46-67,92-93.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作者:尚丽霞刘云霞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