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皮痹”硬皮病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8-07-01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医“皮痹”属现代医学的硬皮病范畴,《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秋遇此者为皮痹。”西医认为本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以胶原纤维沉积、硬化,导致弥散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常可累及内脏器官(包括消化道、肺脏、肾脏、和心脏等)结构功能异常为特征[1]。但以西药为主的治疗措施疗效欠佳或不良反应较大,而中医对皮痹的认识远远早于西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治疗皮痹主张“治外必本诸内”,局部与整体并重。在临床应用时,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以及不同的致病因素和皮损范围、受累程度,然后拟定内治和外治的法则。硬皮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肾虚为主,兼有气血虚、肺脾虚,标实以寒邪凝结,湿痰瘀等浊邪阻络,脉络不通为主。患者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情志刺激,或气血不和,或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伤阴等,致脏腑亏损,积虚成积。本病主要与肺、脾、肾脏有关,而以肾脏为主。

1.1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中医药治疗皮痹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了本病的皮肤改变,“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由于气血虚外受风湿而成此病,久不痊,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全身手足不遂。”宋代赵佶《圣济总录》记载:“感于三气则为皮痹。”《景岳全书》谓:“盖痹者,闭也,以气血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为病也。”可见,古代医家对皮痹已经有了深刻、系统的认识。

1.2中医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分析现代著名中医学专家治疗皮痹的辨证特点及用药规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范永升认为,硬皮病虽然临床症状繁杂,变化频多,以从肺论治为要素,分为肺虚挟感(早期),肺气虚型,肺脾两虚,肺肾两虚型[2]。卞华通过研究温阳化浊通络方,发现中药在皮痹中的作用机制[3]。陈学荣将硬皮病分为寒凝经脉、寒凝血瘀、脾肾阳虚和肺脾气虚4型[4]。钟以泽[5]认为瘀、虚是本病的病因所在,且将硬皮病的证型分为血瘀型和血虚型,并且在治疗时,扶正祛邪应贯穿疾病治疗始终。白郡符[6]在治疗气血不足型系统性硬皮病时,治以补气养血,通经活络,散寒除湿。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效果好且复发率低。

2中医药针对皮痹的诊治思路和方法

2.1内治法主要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进行辨证施治

2.1.1寒凝腠理,经脉痹阻型皮肤紧、肿胀,或皮肤不温,肢寒畏冷,关节屈伸不利,口淡不欲饮,舌淡苔白,脉紧等。周平安[7]认为以阳虚寒凝,血脉不通为主要病因病机,临床选用当归四逆汤、当归补血汤为主加减化裁重用生黄芪、苍白术,合方益气健脾,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温而不燥,补而不滞,通而不泻,使正气得复,邪气得除,疾病向愈。艾儒棣等[8]认为本症型治宜祛风除湿散寒、活血通络软坚,通过阳和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临床取得一定效果。卞华等研究温阳化浊通络方对硬皮小鼠模型皮肤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结论显示温阳化浊通络方能降低羟脯氨酸、CTGFmRNA及蛋白表达,改善皮肤硬化。施惠治疗寒凝腠理,经脉痹阻型硬皮病时采用温肾扶脾通痹法,方用温皮汤,药用:生黄芪15g,巴戟天15g,淫羊藿15g,丹参15g,桂枝7g,山药15g,牛膝12g,鸡血藤15g,干姜10g,土炒白术10g,生薏苡仁15g,炒薏苡仁15g,红花6g,丝瓜络10g;临床上取得一定效果。

2.1.2湿热或寒湿郁久化热型皮肤肿胀,色红,触之灼热,或身痛,发热而渴,舌红苔薄黄,脉细弦。王伟杰等[11]使用健脾和胃,清化湿热法治疗硬皮病,通过使用蒿芩清胆汤、宣痹汤加减,以达到温经通络与清化湿热并用。郭刚等[12]从络病学角度出发,在研究湿热型硬皮病时,采用清热解毒,化瘀通络法,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成为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硬皮病取得疗效突破的切入点。朱良春教授[13]认为此症型多为风毒湿热蕴于营分,则血滞不畅,风湿热邪郁阻,不得分化,则痰瘀渐结,络脉受阻,导致此病的发生,朱良春教授采用祛风毒、化湿热、行瘀滞法,药用:全当归15g,生地黄15g,徐长卿12g,红花12g,蝉衣12g,地肤子12g,白鲜皮12g,赤芍12g,荆芥9g,甘草5g,桃仁泥10g,豨莶草15g,临床取得一定效果。

2.1.3气血亏虚型皮肤紫硬或萎缩而薄,肌肉消瘦,麻木不仁,周身乏力,头晕目眩,面色不华,唇淡,舌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等。钟以泽教授[14]在治疗此症型时,治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通络散结,方以其自拟三黄固本汤加减。常春霞[15]认为气血亏虚型表现文皮肤萎缩变薄,皮肤疏松,色黯淡,肌肉萎缩无力或疼痛,关节痛,或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以补肾填精,滋阴养血法,自拟补肾养血消痹饮治疗。李颖[16]在治疗气血亏虚型系统性硬皮病时主张治宜培土生金,拟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谢宇霞[17]认为硬皮病之发病机制多为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乘虚外侵,凝涩于经络肌表血脉之间,导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痹阻不通而致皮肤顽硬,治宜益气养血的同时,并将通络化瘀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2.1.4脾肾阳虚型皮肤坚硬,肌肉消瘦,精神怠倦,肢冷形寒,面色白光白,腹泻或腰酸,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朱良春教授[18]采用益肾蠲痹,温阳散寒法,以蠲痹汤加青风藤30g,穿山甲50g,熟地20g,生白术30g,生黄芪30g,山茱萸肉30g,枸杞子10g,巴戟天20g,淡肉苁蓉15g,淫羊藿10g,当归15g,凤凰衣8g,莪术8g,治疗此症型系统性硬皮病临床取得一定效果。卞华等[19]发现温阳化浊通络方可以通过调节硬皮病小鼠皮肤中的转化生长因子/Smad信号通路,从而减轻细胞外基质沉积,从而可达到拮抗硬皮病皮肤纤维化的进程。陶茂灿等[20]研究阳和汤和皮肤胶原合成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发现阳和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系统性硬皮病疗效确切,且通过临床应用阳和汤加减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沉和改善临床患者皮肤厚度。陈崑山[21]教授认为皮肤发紧、坚硬,皮肤多呈粉红色或黑白相间,或畏寒肢冷、或关节疼痛、或腰部酸痛、或齿摇发落、或食纳减退,大便稀,舌体肿大或胖嫩,质淡黯,苔灰滞无泽,脉沉细濡,为此症型临床表现,陈崑山教授治以温肾散寒、健脾利湿、活血化痞。中药内服采用益肾壮阳活血化瘀为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以起到温经助阳,活血通络之功效。叶世龙[22]认为此型应以温补脾肾,和血养营,通络散结,为主要治则,内服汤药的同时,注重中医药外用熏洗以及食疗,共同发挥了重要作用。

2.2中医特色疗法对皮痹的诊治

中医特色疗法包括中药外治法、针灸疗法。中医外治法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疾病所在位置,能让药物更直接、更迅速地发挥作用,且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外治法包括中药药膏、中药药浴、中药熏洗、艾灸等。针灸疗法包括针灸、火针、耳针、放血、穴位注射等。陈冬冬等[23]通过使用黄芪30g,丹参30g,伸筋草30g,威灵仙30g,马鞭草30g,生地30g,鸡血藤15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茯苓皮10g进行熏蒸治疗,通过与口服此方组进行对比发现,外用熏洗组皮肤改善程度好于口服中药组,且避免了部分患者对口服中药的不良反应。徐惠德[24]认为硬皮病多属寒湿互结脉中,经脉留滞,宜用灸法,能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祁越等[25]认为使用毫针针刺、艾灸、局部注射三者合用,能有效恢复皮肤弹性,皮损变软。

3小结

综上,中医治疗皮痹病方法较多且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少,已有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近年来,在系统性硬皮病的病因病理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临床治疗此病多属于经验方、自拟方,故必须加强辨证论治,加强中医药临床研究科学设计,找到疗效更为确切且得到广泛认可的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是今后临床诊治皮痹病的努力方向。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作者:刘涛卞华王帅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