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小叶性
病因病机及治则
肉芽肿性
病因: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根据临床经验,可归纳为:患者素有乳汁淤积、高泌乳素血症或异常泌乳,以熬夜、劳累过度、饮食不节、情绪激动、外伤碰撞或外感等为主要发病原因,起病后发展迅速。辅助检查提示其可能与细菌感染(以棒状杆菌为主)或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有关。
病机:初起多见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调节乳汁分泌,肝失条达则气血津液输布失常,痰湿内阻,结于乳络,此期多为肝郁脾虚、痰湿阻络之证;郁久化热,热盛肉腐,肉腐成脓,此期辨证多属胃热壅盛或热毒炽盛;病久不愈,肝强脾弱,木盛乘土,脾虚无力托毒生肌,则肿块难溃难消,或溃后脓腐缠绵,迁延难愈,此时辨证多以脾虚为主,可兼夹他症。
临床分型及治则:根据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肉芽肿性
治疗方法
肉芽肿性
通:即以通为用,根据脓肿的不同情况,可选用彩超定位穿刺抽脓术、火针洞式烙口引流术(低垂位)或小切口洞式切开引流术等,将脓液抽出或排出,避免其郁积乳内发生传变。
拔:即
刮:即刮捻。是指在排脓后,用探针探查脓腔、窦道的部位、深度和方向,使用刮匙祛腐、棉捻捻腐。由于本病常残留多条窦道或多处微小脓腔,因此祛腐引流时应尽无遗漏,切勿忽略深部残留的窦道与脓肿,避免传囊之变。
引:即引流。经排脓和刮捻清理后,仍可能有部分顽腐残留,与周围组织黏连,难以一次清除。运用提脓药捻(熟石膏、五五丹等)插入脓腔和窦道,可加速内蓄之脓腐液化脱落,使其迅速排出。由于本病病情复杂,临床极易失治误治,尤其是多型并存型患者,就诊时患处往往破溃严重,
敷:即敷贴。脓腐清除后,即溃后期多用敷贴法进行局部治疗。临床可选用功劳木外洗液、加味金黄散及四子散等。功劳木外洗液,不仅可用于外治后的局部贴敷消毒,也可用于脓腐较少或特殊部位如乳头、乳晕部、靠近胸壁等处的引流;加味金黄散(姜黄、
典型病例
张某,女,35岁。2017年9月11日初诊。诉左乳反复红肿疼痛2月余。患者2017年7月4日体检发现左乳肿物,于7月31日外院就诊,考虑急性
症见:患者神清,精神紧张,左乳红肿疼痛明显;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查体:左乳全乳肿大,红肿热痛明显,内下应指皮薄,触之即溃。辅助检查:乳腺彩超:左乳弥漫混合不均质回声(范围约103×59×17mm),考虑肉芽肿性
诊断:肉芽肿型乳痈(多型并存型)。
辨证:热毒炽盛。
治则:平衡脏腑,提脓祛腐。
内治:清热
方药为自拟溃坚消痈汤加减。外治:提脓祛腐外治法。常规消毒后,予探针自左乳内下溃口探查,可于内上、外上、外下、乳头后方探及多个脓腔及窦道,刮匙刮出脓性腐肉及炎性水肿肉芽约80ml,交替予干棉签及功劳木外洗液湿性棉签刮捻脓腔及窦道,予功劳木液反复冲洗。其后在脓腔及窦道放置提脓条引流,外敷功劳木液湿纱及加味金黄散(金黄散以水蜜调和后,平摊于医用护理纸垫上,贴敷全乳。)
9月12日继续予提脓祛腐外治法治疗:拔出提脓条,刮匙引出黏稠脓性分泌物,棉签捻出坏死组织,量约50ml,大中小棉签反复刮捻脓腔及窦道,捻净后予功劳木液冲洗,可冲出少许黄色肉芽肿物,术毕脓腔及窦道内放置功劳木纱条,外敷功劳木液湿纱及金黄散。
2017年9月13日二诊:患者神清,精神尚可,左乳红肿疼痛明显缓解,局部少许红肿,纳欠佳;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查体:左乳肿胀较前明显消退,触痛(±),局部皮肤暗红,肿块较前变软、稍缩小。辨证:正虚邪恋。治法:益气
7天后创面收口,皮瓣红润。后间断门诊就诊,根据
2018年3月10日末次就诊。患者神清,精神可,左乳无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查体:双乳外观对称,左乳外形与右乳无差,未见明显瘢痕形成,左乳原病变区域,未触及明显肿物。
2019年6月1日随访。患者无任何不适,精神佳,健康状况良好,双乳对称,外形良好。
按语:林毅教授强调在治疗本病时,应根据“提脓祛腐”综合外治法,随症、随形选用方法进行外治。同时配合中药辨证内服。内外合治,达到“五个完美”的治疗目的。(司徒红林井含光文灼彬)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