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贤有曰:“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非伤寒所独也”。柯琴亦谓:“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诸位医家的论述皆说明:《伤寒论》之六经辨证,当是所有疾病(包括杂病)辨证的基础。国医大师、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班秀文将六经辨证运用于妇科疾病治疗中,对提高中医理论,充实和发展仲景学说,解放广大中医师的学术思想,都将大有裨益。
阳明经治经行浮肿
韦女,40岁,家庭妇女。
经行错后,量少色淡而质稀已经3年,每逢月经将行或经期中,眼睑及上肢微肿,时呕恶吐涎,便溏薄,日1~2次,脉虚细,苔薄白,舌质淡。证属脾肾阳虚,水饮内停,月经将行之时,相火内动,肝木横逆脾土,水饮溢于肌表苗窍。
组方:党参20克,炒白术12克,当归身12克,大枣10克,制附子9克(先煎),白芍9克,生姜6克,川芎5克,炙甘草5克,吴茱萸3克。
3剂,并嘱以后经将行时连服3~6剂。
原按:《伤寒论》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本例为脾肾阳虚,气血不足,水饮不化之变,故仿温中补虚之人参汤、温中降逆之吴茱萸汤和补血之四物汤化裁而成,既能温中健脾,降逆化饮,又能收到养血扶正之功。
评述:《伤寒论》243条曰:“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班秀文根据患者每逢经期则呕恶吐涎这一症状,结合便溏,而确诊其浮肿为阳虚水停,足阳明胃之经气亦呈虚馁之象,故投以吴茱萸汤温中降逆,助运行水(《日华子本草》曰:吴萸“健脾通关节,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仿伤寒六经辨治而取效。
少阳经治经行发热
李女,24岁,已婚,汽车司机。
经行第三天,量多,色暗红,乍寒乍热,口渴,胸胁苦满,入夜加剧,脉弦数,苔薄黄,舌质红。此为热入血室之变也,拟和解少阳之枢,泄其邪热为治。
组方:柴胡10克,党参10克,花粉10克,当归10克,瓜蒌皮10克,丹皮10克,大枣10克,黄芩5克,竹茹5克,生姜5克,炙甘草5克。3剂病瘥。
原按:经行正虚,邪热乘虚陷入血室,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以小柴胡汤加减和解少阳,枢机一转,则正气振奋,邪热自退。
评述:少阳证为伤寒外邪不解,入于少阳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症,小柴胡汤为少阳证本证正治之方。《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然同时仲景还倡言:“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告诉世医只要见到一部分少阳证症状,即可放手使用小柴胡汤,而不必拘泥于主证悉具方可用之。
更况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中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李女虽无邪入少阳之因,然班秀文抓住乍寒乍热,口渴,胸胁苦满,脉弦等少阳之征,明辨其病为热入血室,“有是证便用是方”。月经量多,故原方去辛温之半夏,加入竹茹、瓜蒌皮、丹皮、花粉清热生津,当归养血和血,竟获全效。
太阴经治经漏不止
黄女,49岁, 1977年12月8日初诊。
1977年9月因阴道反复出血而到当地某医院就医,经治10余天,阴道出血停止出院。但20天之后阴道再次出血,第1~4天量多,色紫红有血块,以后逐渐减少,经中西药迭治,效果不满意。阴道仍淋漓出血,色淡红,量不多,每日换纸3~4次,无腹痛,无血块。寐食一般,二便如常。诊见其脉虚细,舌苔薄白,舌质淡嫩,面色萎黄少华,神态不振。
据以上脉证,乃属老年经漏,气虚血滞之变。由于多次反复出血,已转为气血两虚之证。拟先后天并补,以温肾补脾,益气摄血之法治之。
组方:党参18克,山药18克,黄芪12克,白术9克,茜草9克,覆盆子9克,菟丝子9克,益母草9克,升麻5克,甘草5克,炮姜2克,荆芥炭2克。2剂。
12月10日二诊:药后神振,阴道出血已少,每天换纸两次,脉舌如前。去荆芥炭,加鹿角霜9克,以加强温肾固涩之功。3剂。
12月15日三诊:服上方第一剂后,阴道出血已止,精神良好,寐食俱佳,二便正常。诊其脉象细缓,苔薄白,舌质淡红。仍以补肾养阴,佐以固涩以善其后。予鸡血藤、山药、旱莲草各15克,枸杞子、党参各12克,菟丝子、覆盆子、地骨皮、白芨、白果各9克。6剂。观察月余,病不再发。
评述:张景岳将血证的病机高度概括为“火盛”与“气伤”两大类。患者系年老气弱,脾虚失统,血难归经,故班秀文遵仲景治太阴病主方理中丸改为汤剂(因其症急取汤者荡也),加较大剂量的黄芪、山药以补脾固摄治本,辅入益肾的覆盆子、菟丝子共同扶正;稍佐止血不留瘀的茜草及通过活血以收止血之效的益母草以治标,本标并顾,获效颇佳。
少阴经治月经失调
农女,32岁,教师。
3年来经行前后不定,量或多或少,色黯红而挟紫块,每次持续7~12天始净。本次经行已8天,仍淋漓不绝,色暗淡,有小血块,小腹绵绵冷痛,脉涩而不匀,苔少舌干,证属阴血亏损,气虚不摄,拟益气养阴,补血止漏之法为治。
组方:生地20克,太子参15克,阿胶珠12克(烊化),炙草12克,大枣12克,麦门冬10克,益母草10克,老姜炭2克,肉桂2克(后下)。
3剂而漏止,后复以《金匮》胶艾汤而善其后。
原按:本方乃据《伤寒论》之炙甘草汤化裁而成。复脉汤本为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主方。本例多年经漏过多,脉涩不匀,乃气血已虚之证。故师其方意加减化裁:去桂枝、生姜之温通,改取肉挂、姜炭之温涩;复加益母草之辛苦微寒,实取其化瘀不动血,止漏不留瘀;以其大便不秘,故去润通之麻仁。全方以益气滋阴为主,又佐以姜炭、肉桂之温涩,既能生血复脉,又有化瘀止漏之功。
评述:炙甘草汤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而导致。因病在少阴心经,故治以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炙甘草汤全方可补中、生血、复脉、调和阴阳,且能统摄由于气虚不能率血运行的经血复归于常道。原方去其桂枝、生姜,加入肉挂、姜炭、益母草,尤可增化瘀之力,使瘀去则新生,心可得血所养,腹痛亦遂之而解,且舌薄津润而不干了。班秀文对该方的加减可谓驾轻就熟,一矢中的,故药仅3剂,诸证安然,一代名家的高超医技,由此可见一斑。他对该方的应用化裁,其意悠远,洞悉妇科之根本也!(王晓戎 马继松)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