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窠囊理论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

发布时间:2017-02-22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syndrome,PCOS)是一种以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以及卵巢多囊改变为特征的疑难病变,病因至今未明,伴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远期并发症,好发于青春期和育龄期。并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较为难治。中医无PCOS的专门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月经后期”“闭经”“崩漏”“癥瘕”“不孕”等病的范畴。窠囊理论是痰瘀互结学说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理论内涵。经历代医家不断的发挥与完善,窠囊在理论上和临床应用方面,均发展为一个比较完整有特色的中医理论。本文现基于窠囊理论,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疾病特点等方面探讨PCOS。

窠囊理论

1.窠囊理论之源流窠囊之说,最早源于宋代许叔微所提出的“湿痰、痰饮成癖囊”说。元代朱丹溪首创“痰夹瘀血,遂成窠囊”之说,《丹溪治法心要》云:“用苍术治痰饮成窠囊,行痰极有效,痰挟瘀血遂成窠囊”[1],朱丹溪将许叔微的痰成癖囊之说与瘀血相结合,首次明确提出了痰瘀同病,并将其应用到临床诊疗中。此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与完善,清代喻嘉言《寓意草》曰:“至于窠囊之痰,如蜂子之穴于房中,如莲子之嵌于蓬内,生长则易,剥落则难”[2],描述了窠囊的具体形态。并首次赋予了窠囊以病位的概念,在《寓意草》中可以看出:“而肺中之窠囊,实其新造之区,可以侨寓其中”[2]。清代何梦瑶《医碥·卷之二·杂症》云:“有形之积,阻碍正气,故痛也,而亦有不痛者,日久则正气另辟行径,不复与邪相争,或邪另结窠囊,不碍气血隧道之故,此为难治,以药不易到也”[3],提出有形之积,如食积、痰积、血积与邪结为窠囊之说,进一步发挥窠囊理论。

2.窠囊理论之内涵痰瘀同源互化是窠囊的病因基础。痰是脏腑功能失调与津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脾气虚衰,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痰浊内生。正如《景岳全书》所云:“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4]。另外,肺为贮痰之器;七情内伤可郁而生痰;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停滞不得宣行,聚而为痰。故肾、脾、肺、肝、三焦诸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津液不得输布,水液代谢障碍,变湿聚为痰。瘀指瘀血,瘀血因血液运行的异常所形成。所以痰与瘀的关系,本质上是津与血的关系。津血原本同源,均源于中焦所化生的饮食水谷之精微,通过五脏输布而濡养周身,二者互根互用。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滞则血瘀,瘀滞亦可加重痰阻,最后形成痰瘀同病,两者在病理上相关,可以相互转化,相兼为病,痰瘀之间这种同根同源的关系,是窠囊之所以形成的理论基础[5]。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是窠囊的病机关键。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提出:“夫气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些少饮食不谨,或外冒风雨,或内感七情,或食味过厚,偏助阳气,积成膈热,或资禀充实,表密无汗,或性急易怒,火炎上以致津液不行,清浊相干,气为之病。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1],说明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节、内伤七情等因素首先导致气的运行失常,进而影响津液和血液的代谢异常,最终导致窠囊的形成。病位无处不到,病势迁延难治是窠囊的致病特点。痰之为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遍及周身,五脏六腑俱有,因此窠囊可遍及于人体的各个部位,亦包括胞宫、冲任、带脉在内。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比单一的痰或瘀更难驱除,故窠囊难治。症状繁多是窠囊临床表现的特点,临床辨证可辨为痞证、哮喘、痫证、癥瘕等。尤以癥瘕与妇科最为密切,如《类证治裁》中辨癥瘕:“统按前症,宜辨新久,有形无形,或痛不痛,动不动,在气在血,在胸胁,在少腹,在冲任,在肠外,在胞宫,新者易治,久者难治,痛犹通连气血,不痛则另结窠囊”[6],认为不痛之癥瘕为窠囊,可资PCOS中医诊治借鉴。逐瘀行气是窠囊的基本治法。《证治汇补》有云:“痰挟痰血,结成窠囊者,宜逐瘀行气”[7]。提示治疗窠囊需行气理气,调畅气机,化痰逐瘀,痰瘀同治。

综上所述,窠囊理论之内涵,总离不开“痰夹瘀血,遂成窠囊”这八字之要,但不能将窠囊等同与痰瘀。窠囊与痰瘀互结的关系是什么,通过文献整理,窠囊之为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痰瘀互结证并不完全一致,可以说,窠囊之为病,是痰瘀互结证较为特殊的类型之一,值得深入研究并将之与现代中医临床和科研相联系[5]。

从窠囊理论认识PCOS

1.病因病机从窠囊理论出发,笔者提出PCOS的中医病因病机可简述为脏腑功能失调,主责肾、脾、肝,气血运行失常,气滞痰凝血瘀,胶结为窠囊,窠囊阻滞冲任胞宫带脉,顽固难化,虚实夹杂,遂发为PCOS。现祥述如下:肾虚为PCOS的发病之本[8]。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内寓元阴元阳。先天禀赋不足,房劳多产,均可耗伤肾精,导致肾中阴阳损伤、失衡。肾阴不足则阴虚化火,炼液成痰;阴虚火旺则脉道不畅,血行滞涩成瘀。病程日久,阴损及阳,肾阳不足,阳虚水泛内生痰浊;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而成瘀。现代女性饮食习惯多不合理,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损伤,脾气虚衰,脾失运化,则水湿内停聚而为痰。又可因学业繁重、工作生活压力大导致情绪不畅,肝郁气滞;加之PCOS病程缠绵,日久难愈可因病致郁;肝气郁结,失于疏泄,郁而化火,气不行津、津凝成痰,气不运血、血滞为瘀。肝脾病久又可及肾,加重病情进展,最终痰瘀互结而成窠囊。

窠囊阻滞冲任胞宫,无以广聚脏腑之血,胞宫血海难以按时满溢,则月经后期甚至闭经;若窠囊阻滞冲任胞宫日久,阻滞气机,妨碍血行,血不循经,非时而下,则月经淋漓不尽乃至发为崩漏。形成PCOS月经不调的症状。肾阴是生殖之精产生发育的物质基础,肾阳是温煦生殖之精得以成熟、排出的动力[8]。《素问》有云:“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中医认为排卵期乃人体氤氲之时,肾中真阴真阳相互转化,是由“重阴”转为“阳”的过程,是女子孕子的关键时期。而窠囊阻滞冲任胞宫,一方面胞络受阻,难以摄精成孕;另一方面使“重阴”向“阳”的转化发生障碍,最终导致重阴不阳。而重阴产生的生殖之精即卵子难以排出,聚而不化,使卵巢呈多囊性增大。这是窠囊导致PCOS患者稀发排卵乃至不孕的原因。窠囊壅滞,体内水液失于代谢,则表现为肥胖,停滞于带脉则出现向心性肥胖;窠囊塞于带脉,阻于冲任,血无路下行于胞宫,只能循经逆行,在任脉循行之上唇及腹中线,冲脉循行之乳头、乳晕处生长出粗硬长毛,表现为多毛;窠囊为阴邪,常凝聚于人体隐僻之处,如颈后、腋下、外阴、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出现黑棘皮症[9]。窠囊伏于体内日久,瘀而化热,瘀热蒸腾于颜面,则出现面部痤疮。以上均是PCOS的高雄体征。

2.辨证论治PCOS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以虚实夹杂证多见。基于窠囊理论,本病可以从脾肾两虚和肝郁火旺两种证型论治。辨证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与舌脉;辨治分青春期和育龄期两个阶段:青春期重在调经,以调畅月经为先,恢复周期为根本;育龄期以助孕为要[10]。

脾肾两虚证多见于肥胖患者,主要证候有:月经初潮迟至、后期、量少,色淡质稀,渐至停闭,偶有崩漏不止,或经期延长;面色无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四肢倦怠,乏力畏寒,大便溏薄;带下量多,婚后日久不孕;舌体胖大,色淡,苔厚腻,脉沉滑。治宜补肾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常用药物有:巴戟天、仙灵脾、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生杜仲、茯苓、苍术、半夏、丹参、川牛膝等[11]。

肝郁火旺证多见于体型正常或消瘦患者,主要证候有:月经后期量少,经行有块,甚至经闭不行,或月经紊乱,崩漏淋漓;毛发浓密,面部痤疮,经前胸胁乳房胀痛,小腹胀满拒按,大便秘结;带下量多,色黄,外阴时痒,婚久不孕;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苔黄,脉沉弦涩或弦数。治宜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泻火调经。常用药物有:柴胡、香附、当归、栀子、龙胆草、川芎等[11]。

3.疾病特点窠囊属于中医的阴邪,伏邪,可伏于人体内数载,其致病具有隐匿性、渐进性、难治性。窠囊的这一致病特点直接导致PCOS的潜伏期长、病程长、难以治愈。研究指出PCOS起源于胎儿时期,经过漫长的10年左右潜伏期,至青春期发病,病情伴随一生,且只能对症治疗无法根治。这与窠囊的致病特点正相契合。

小结与展望

总结全文,基于窠囊理论,PCOS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房劳多产、饮食失宜、情志抑郁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主责肾、脾、肝,气血运行失常,气滞痰凝血瘀,胶结为窠囊,窠囊阻滞冲任胞宫带脉,伏于体内,经过漫长的潜伏期,于青春期或育龄期发病,病程长,治疗困难。临床辨证多从脾肾两虚和肝郁火旺两种证型论治,分别治以补肾健脾、化痰活血调经,疏肝理气、泻火祛瘀调经。作为痰瘀互结学说中独特的一流,笔者希望窠囊理论能够为PCOS的理论和临床诊疗思路提供新的指导与启发,为广大的科研和临床工作者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PCOS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

[1]朱丹溪.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49
[2]喻嘉言.寓意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07
[3]何梦瑶.医碥.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10
[4]张景岳.景岳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364
[5]杜松,胡镜清,卢红蓉.论窠囊.环球中医药,2015,8(8):930-934
[6]林珮琴.类证治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66
[7]李用粹.证治汇补.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16
[8]丛慧芳.试论肾虚乃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之本.现代中医临床,2014,21(5):4-7
[9]丛慧芳.从“痰瘀带脉”认识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代谢异常.现代中医临床,2015,22(3):56-58
[10]罗颂平,谈勇.中医妇科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54
[11]陈浩波,王玮,胡慧娟,等.马大正教授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临证经验.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2):452-454

【作者】韩凤娟;王东雪;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