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腐胜焦

发布时间:2021-11-25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腐胜焦”是中医学五臭理论延伸出来的经典治法,因其晦隐于医书之中,常为医家忽视。“腐胜焦”,故以腐治焦,为临床辨治热病、消渴、血瘀等病证提供了新的思路。

何为腐

腐,败也,为腐烂、变质、腐朽之意。四气五味是中药核心的药性理论,除四气五味外,五臭也是辨识药性的重要内容。臭通嗅,指闻到的气味。关于五臭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记载,然后世多泥于四气五味,而于此途多忽之。《本草崇原·序》有“其气有臊焦香腥腐之五臭,其质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著为药性,开物成务,传于后世”的记载。腐即乃五臭之一,指腐败气味。《素问·金匮真言论》有“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臭腐”的记载,《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五气凑五脏例》亦云“腐气入肾”,这些论述是鉴别腐药归经的重要内容。

气腐之药指散发腐朽、腐败气味的药物,如朽木、腐木、水蛭,及发酵过的药物,如豆豉、神曲。气腐之药,具有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等功效。《本草从新·药性总义》云“腐为水气所化”,因其性属水,故可制火清热。败血、恶露、瘀血多为秽浊之物,与气腐之药同气相求,故可疗之。如水蛭一味,《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水蛭解》载“为其气腐,其气味与瘀血相感召,不与新血相感召,故但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何为焦

焦,因火烧而致也,故为烧焦、干燥之意。中医学典籍对于“焦”有着丰富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一书即有记载。《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臭焦”,焦亦为五臭之一,王冰诠之曰“凡气因火变,则为焦”(《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在中医学上焦可指气味及药品炮制程度,如经火烧焦后的焦煳气味及焦三仙等药品的炮制方法。焦亦可指代一种病证,《中医大辞典》称有“火热内结、津液受损”之征者可称为“焦证”。吴昆《医方考》亦记载,“腐胜焦”中的“焦”即为此意。

“腐胜焦”诠义

“腐胜焦”之论,虽肇始于《黄帝内经》,然明清始有明确论述。论述较早、较繁多者,为明代医家吴昆。吴昆《医方考》一书,6次提及“腐胜焦”治法,其论腐者,首推豆豉。

《医方考·伤寒门第二·栀子豉汤》云:“香豉气腐,能克制热势。所谓苦胜热,腐胜焦也。”其言栀子豉汤之所以除烦热,香豉“苦胜热,腐胜焦”的功效特点功不可没。《医方考·伤食门第二十九·淡豆豉》云“凡食煎炙面食,肥甘椒辣等物,令人焦烦消渴者,宜以淡豆豉一物煎汤主之。盖万物归于腐”。又曰“腐胜焦,淡豉原经盒造,而质已腐,则能腐化诸味矣,故称其良”。指出煎炙面食、肥甘椒辣等物是导致“焦证”的重要原因,可遵“腐胜焦”,用豆豉腐化诸味。《医方考·消渴门第三十五·淡豆豉》亦载“喜食肥甘焦炙,令人消渴者,此物宜用。盖以豆豉由于盒造,味苦而气腐,苦能胜热,腐能胜焦故耳”。火可致焦,亦能致燥,焦、燥皆可以腐胜之,吴昆又立“腐胜燥”之说。《医方考·五疸门第三十四·瓜蒂散》中有“瓜蒂苦而善涌,赤小豆平而解热,淡豆豉腐而胜燥,此古人之宣剂也”之记载,亦论豆豉也。

除豆豉外,神曲亦是发酵之品,属臭腐之药。《医方考·伤食门第二十九·保和丸》载:“神曲甘而腐,腐胜焦,故能化炮炙之腻。”腐属水,焦属火,若依《黄帝内经》所论,自五行推及,“腐胜焦”实水克火之意也。《医方考·消渴门第三十五·朽木汤》载:“热中、消中富贵人。盖以消渴之病,责之肥甘炮炙、嗜酒耽辛之所致也,非富贵人何以得之?朽木年深而质腐,腐者水之气,水足以制火,故腐足以胜焦。热中、消中皆焦证也,故此物主之。”诠释“腐胜焦”之内涵,同时也提出“焦证”概念。

吴昆举方言理,诠药释法,于“腐胜焦”之理,论之甚详,后世医家所论与其多有相似。如清代潘楫《医灯续焰·水病脉证第七十·附方》在栀子豉汤的诠释中,亦提及“香豉气腐,能克制热势,所谓苦胜热,腐胜焦也”。清代吴仪洛《成方切用·涌吐门·栀子豉汤》亦言:“淡豉苦能泄热,腐能胜焦。(肾气为腐,心气为焦。豉蒸窨而成,故为腐。)”

虫药多腐败之气,可疗焦证。《目经大成·攻阵·抵当汤》云“经曰咸走血,腐胜焦,水蛭、虻虫之咸腐,所以祛血瘀”。上文所指瘀血多为热邪致瘀,热邪内蕴,煎熬血液,血液凝结成的瘀血。张仲景有言:“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臭腐清热,味咸走血,虫药搜剔,故瘀热去。《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水蛭解》亦言水蛭气腐,同气相求,故能祛瘀,并指出“其味咸为水味,色黑为水色,气腐为水气,纯系水之精华生成,故最宜生用,甚忌火炙”,提倡水蛭生用。

纵观历代医家论述,“腐胜焦”实为五行相克理论中“水克火”之延伸。“腐胜焦”是基于五行体系大框架下,融合中药药性理论中的五臭及脏腑学说有关内容,对于五行治法“水制火”的另一种概括性表达。但这一治法在消渴、热病、血瘀等病证的治疗中确有一定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索。如现代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豆豉中的有效成分大豆异黄酮及苷元具有降血糖作用,为开发新药提供了参考。

“腐胜焦”之论及五臭理论隐于医书而不显,然细嚼玩味,颇有内涵。(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