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思维模式的产生及特点

发布时间:2021-07-07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笔者经过对《黄帝内经》相关原文解析发现,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应用“三阴三阳”思维模式构建了相关医药学知识。就时间维度而言,原文基于自然界一年阴阳之气的消长状态,将这一模式用于表达六节气位的阴阳属性及其次第顺序,并以此为据表达了与六位时象对应的气候属性,自此成为运气理论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和重要内容。就空间维度而言,原文基于经脉的阴阳气血多少、分布状态,以及脏腑经脉的气机气化活动状态之异,应用“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完善了经脉命名和相关理论,并以此为据解释相关脏腑的生理病理,外感热病的六经病理模型就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基于先秦“一分为三”观念建立

“《周易》的卦爻结构实际上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思维模型,提供了‘一分为三’和六位时空的思维方式。这对《黄帝内经》以及《伤寒论》的理论整合和重建无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钱超尘,温长路主编,《张仲景研究集成》)。《黄帝内经》据此形成的“三阴三阳”思维模式,成为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思维路径,无论是天之六节、六气,人体之脏腑经脉、外感热病的六经病理模型,都是其具体应用实例。

《黄帝内经》在先秦“一分为二”“一分为三”影响下,认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生五,其气三……此寿命之本也”(《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经文两次明确表达其源于先秦“一分为三”理念,为了构建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需要,形成了“三阴三阳”思维模式的理念源头。

源于一年分四季、四季分阴阳的天文背景

《黄帝内经》之所以将一年六节时位分别用“三阴三阳”标记,完全是基于十二月太阳历法一年分为四季、四季分阴阳(又称“四象”)天文学背景。阴阳“一分为二”,即上半年为阳:春为少阳,夏为太阳;下半年为阴:秋为少阴,冬为太阴,此为“四象”。“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指出,在一年分四季的基础上,将上半年、下半年再“分之为三”。太阳、少阳两个时段的相结合处为“阳明”,即所谓“两阳合明”(明,指太阳、少阳结合处亦为阳,故为之“合明”),此即属阳的上半年“一分为三”;太阴、少阴交接之末时段,即为厥阴(厥,尽也),此即属阴的下半年之“一分为三”。《黄帝内经》也将此称为“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灵枢·阴阳系日月》)。

具有模糊定量特性

《黄帝内经》之所以将一年六节时位分别用“三阴三阳”标记,完全是基于不同时段阴阳之气多寡各异的模糊定量。一年四季的第一时段春季,阳气尚少,标记为少阳;第二时段夏季,阳气最盛,标记为太阳;第三时段秋季,进入阴寒之气的下半年,阴寒之气尚少,标记为少阴;第四时段冬季,阴寒之气最盛,标记为太阴。《黄帝内经》出于构建相关知识的需要,将一年“一分为三”,就是在少阳和太阳时段之间,增加被标记为阳明的时段,其阳气多于少阳,而又少于太阳;在少阴和太阴时段之末,时间恰在岁末及来年之岁首,阴寒之气最少,就增加一个被标记为厥阴的时段。显然,一年分为六时段并以“三阴三阳”标记,完全是基于对各时段阴阳之“气”多少而给予的评价、命名和模糊量化,此即“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天元纪大论》)之义。

同样是因为基于此特性,六步气位中的太阳被称为“三阳”,阳气最盛;阳明被称为“二阳”阳气次之,居于太阳、少阳之间;少阳被称为“一阳”,在三阳之末,阳气最少;太阴为“三阴”,阴气最盛;少阴为“二阴”,阴气次之,居于太阴、厥阴之间;厥阴为“一阴”,阴气最弱。此处分别用“一、二、三”既表达了各时段阴阳之气的多少,也模糊地表达了各时段(气位)日照时间的长短、阳光的强弱、气温的高低,以及自然界相应的象态。“象”是“三阴三阳”发生的依据,“一、二、三”之量化是模糊的,此即原文所告诫的“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五运行大论》)。这也是理解、应用“三阴三阳”思维模式的基本立场。

蕴含具象思维特性

一年六时段划分为“阴阳之三也,何谓?”这是因为各时段阴阳之“气有多少,异用”(《素问·至眞要大论》)的缘故。所谓“异用”,就是指各时段阴阳之气多寡不同,给予自然界的气候、物候,乃至人类的生理病理,产生有差异的效应、作用,以及不同的象态。如少阳春季气候特点为乍暖还寒,阳气尚少;太阳夏季阳气最盛,气候炎热;少阴秋季转入属阴的下半年,气候凉爽,但阴寒之气尚少;太阴冬季气候严寒,阴寒之气最盛。可见,一年六节时位的“三阴三阳”,是对各时段阴阳之“气有多少”所显现“异用”象态的标记,“象”是其发生的依据,说明一年六节区位的“三阴三阳”标记,有其具象思维特征。

可见,《黄帝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思维模式,源于先秦“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理念,深受一年分四季,四季分阴阳天文背景影响,具有模糊定量和具象思维的特征。

《黄帝内经》自从构建了“三阴三阳”思维模式之后,广泛地应用于构建五运六气理论中的六气知识、“标本中气理论”、六节气位人体脉象特征模型、藏象经络理论、脏腑经脉内伤病理模型和外感热病的六经病理模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六经辨证体系,并为张仲景所践行,千百年来有效地服务于临床实践,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张登本 李翠娟 陕西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