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伏邪理论探讨肿瘤伏毒

发布时间:2021-06-24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伏邪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在温病学中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笔者梳理伏邪理论源流,并结合肿瘤的特异性提出了伏毒的病机、表现形式和中医的治疗思路,现总结如下。

伏邪理论源流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伏春发,冬寒春温,说明伏邪温病的特点是正气不足,肾不藏精,伺机而发。

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指出:“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外台秘要》谓:“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气之所致。”可见冬季中邪即发为伤寒,至春而发则为温病。宋代郭雍确立了春温病名,王安道又指出针对伏邪内发,清里热是主要治法。

吴又可在《瘟疫论·行邪伏邪之别》说:“瘟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邪毒尚在膜原,此时但可疏利,使伏邪易出,邪毒既离膜原,乃观其变,或出表,或入里,然后可导邪而出,邪尽方愈。”指出了伏邪瘟疫的病因、病位、治法和方药,并在治法上提出表里分消法,“使邪毒速离募原,便是治法”,创立达原饮,以使气机疏利,直达巢穴,表里分清,邪气溃散,速离膜原。叶天士言:“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雷少逸《时病论·春温》中云:“春温之病,因于冬受微寒,伏于肌肤而不即发,或因冬不藏精,伏于少阴而不即发,皆待来春加感外寒,触动伏气乃发焉。”叶氏、雷氏所论更加贴切。

温病伏邪与肿瘤伏毒

笔者通过研习经典和相关医家文献后,对春温、伏气、瘟疫、伏邪等温病学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有机地与肿瘤的病因病机相结合探讨,认为肿瘤发病与伏邪温病有相似之处。首先,伏邪的病因有三,一为正气不足,二为感受外邪,三为新感引动。其次,伏邪部位在肌肤、经络(少阳、少阴)、膜原。此外,伏邪不是感而继发,而是伺机而发,且多病情急重,来势凶猛,形成邪毒弥漫,表里同病之势,对人体伤害较大。治疗上,伏邪温病应清里热,表里分消,邪尽方愈。再看肿瘤,首先,其病因病机虽说是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复合因素致病,亦不外乎正虚、邪实、诱因。其次,肿瘤潜伏部位在脏腑、经络、气血精液,可谓无处不在。此外,肿瘤亦非感而即发,潜伏期长,临床上肿瘤一经发现多数是中晚期,病情严重,危及生命,在治疗上比较棘手困难。

伏毒之内涵及分类

肿瘤病因既有无形之邪,如外感六淫邪气;又有有形之邪,如痰凝瘀血之病理产物;还有脏腑损伤代谢障碍之内部紊乱。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形成由虚、郁、痰、瘀、热到癌毒的突变。癌毒一旦形成,与体内的六淫、气郁、瘀血、痰凝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促使患者体内生成新病灶或出现转移灶。笔者将温病伏邪概念结合肿瘤病因病机,将癌毒和六淫、气郁、瘀血、痰凝交织形成的一种特殊病邪称为伏毒。

伏毒是特殊的病邪,因人因病因时因期而变,具体表现变化多端,遇邪随邪,遇虚合虚,莫衷一是,包括以下几类。

伏毒遇外邪如伏毒遇风,就有了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征,风为百病之长,肿瘤四处转移扩散,如风如毒变化不羁。如伏毒遇寒,寒邪凝滞主收引,损伤人体阳气,如临床上的多种肉瘤、胃肠间质瘤以及淋巴结转移等,都与阳气虚弱,癌毒寒邪凝聚有关系。如伏毒遇湿热,湿热交结,湿性而黏滞,缠绵难愈,与肿瘤潜伏期长、复发率高的特点十分吻合。且体表肿瘤溃疡、脓血流淌、气味恶臭,亦为湿热内蕴,热盛肉腐的表现。

伏毒遇病理产物如伏毒瘀血,瘀血是许多肿瘤形成的基本病因和病机,肿瘤内新生血管生长,机体血栓增加,形成高凝状态,肿瘤的复发转移与瘀血息息相关。如伏毒痰凝,体内津液运行失常则聚湿成痰。无形之痰走窜,无处不在,与肿瘤的生长微环境及肿瘤扩散和转移密切相关;有形之痰,聚而成形,是肿瘤形成生长的病理基础之一。

伏毒在正虚之所正虚是伏毒的基础,多由脏腑功能失职缺位开始。正如《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论。如伏毒在心,《内经》云:“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神受扰被惑,君主不明,神昏正损。临床表现为任劳任怨,废寝忘食,心力交瘁,导致身心俱伤,积劳成疾;或嫉妒成性,利欲熏心,失德违法,导致亏心纠结,病由心生。这也是肿瘤癌毒常见的病因和病理过程。如伏毒在肝,临床不少肿瘤病人发病前都有不良精神情志刺激,如亲人死亡、职场压抑、家庭纠纷等负面事件长期不能释怀,多为乳腺癌、甲状腺癌、食道癌的诱因。如伏毒在脾,多因饮食不洁,病从口入,有毒食物摄入(如黄曲霉菌),暴饮暴食。膏粱厚味等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常,内生痰湿,痰湿为患,故肥胖人群患肿瘤风险相对更高。脾胃虚弱,监督无权,谏议之官,不别善恶,则不能及时发现肿瘤于萌芽,无法阻断肿瘤发生发展,失去了防微杜渐的机会,出现了免疫耐受、免疫逃逸、免疫乏力的状态。这也是肿瘤发病率高,复发转移率高,治疗困难原因之一。如肾精伏毒,一方面,癌毒潜伏深藏于肾,借父母之精遗传至患者体内,临床上青少年儿童肿瘤的发病部分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肾主骨生髓,肾精伏毒或与肿瘤骨转移有关系。肿瘤的发生发展,扩散转移,始终与人体正气不足,防卫缺陷,免疫力下降密切相关。

治疗思路

上工治病,预防为主改善产生肿瘤伏毒的自然环境问题至关重要,如治理大气污染,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力度,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的安全的绿色食品,这是既是社会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和卫生健康问题。

科普宣传,早诊早治在社会群体中广泛普及肿瘤防治基本知识,对居民进行肿瘤早诊普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大大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和患者五年生存率。

养心安神,调摄情志《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所以养生保健首重养心,心静神安,心正行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起心动念常是肿瘤的初始病因,所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改善不良工作环境,改变不良心理状态,积极构建阳光向上的心态,对肿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都至关重要。

健脾护胃,防微杜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同时也是湿热、痰湿内生之处,故健脾护胃在肿瘤的治疗当中十分重要。原因有二:其一,人体正气要依靠脾胃运化作为基础,脾胃运化正常则人体正气充足,则可以安内攘外,故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的说法。其二,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关系到人体的精神睡眠状态,《内经》亦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论。故应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食品安全,合理忌口,杜绝病从口入。

温补肾元,抑制伏毒补益肾气,培元固本,能够制约先天伏毒的发生;温阳散寒,化气消积,可以消除人体已成的肿块,化解未成之积聚。

疏肝解郁,畅通气机肝郁气滞是肿瘤形成中的重要环节。百病生于气,气大伤身,气为聚,血为积。气滞血瘀,气滞痰凝,血淤痰凝则生结节、长肿块,而积聚肿瘤又多是伏毒的藏身之所。故疏肝理气、调达气机既是治疗肿瘤疾病的方法,也是清除伏毒的手段。临床多用疏肝活血、理气化痰之法等。

扶正祛邪,分消邪毒扶正祛邪是治疗肿瘤的根本大法,其中又有以下几项治则:化痰熄风、软坚散结、破血逐瘀、利水渗湿、清热解毒、以毒攻毒、搜剔癌毒等。六淫邪气与肿瘤伏毒之气相互纠缠,如影随形,因此应祛散外邪与解毒透毒并行,分消六淫之邪与伏毒之气,使伏毒势孤,则易于祛除。肿瘤的有形之积又与伏毒之气交织,如油入面,所以要破血散结、软坚化痰与攻毒剔毒共进,使有形肿瘤与无形伏毒剥离,令伏毒力单,则能够化解。故我们在肿瘤疾病辨治过程中要始终贯穿扶正祛邪,分消邪毒的基本思路,让肿瘤患者经过较长时间的中医药治疗调护后,达到不复发转移,长治久安的目标。

伏邪理论起源内经,温病学得到充分运用,虽有不少医家对肿瘤与伏邪进行讨论,但肿瘤伏毒理论仅见于国医大师周仲瑛从瘀热、癌毒、伏毒论治慢性白血病,故本文整体梳理阐述了肿瘤伏毒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中医对肿瘤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希望通过温故知新和大量的临床探索创新,早日认识清楚肿瘤病因,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陆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