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多版本教材剖析呃逆

发布时间:2021-03-19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呃逆一病,《黄帝内经》谓之“哕”,属《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范畴。是以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n

《中医内科学》教材论呃逆

\n

  关于呃逆的定义历版教材基本一致,其辨证分型及方药,不同教材有着一定差别。

\n

  1960年出版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医内科学讲义》以虚呃、实呃两大证型为纲,治法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主。根据具体证型又有:寒呃,宜温降,如丁香柿蒂散;热呃,宜辛开苦降,用丹溪泻心汤;虚呃,宜降逆和胃,用旋覆代赭汤;虚中有热,用加味橘皮竹茹汤;阳虚,宜理中汤加味;阴虚,宜生津养胃,用益胃汤加味;食滞,宜通泄腑气,用大黄甘草汤;湿痰,宜化痰利湿,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南京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编写的《简明中医内科学》与此多有相类,其虚证呃逆中又强调:“如下焦虚寒,阳气竭而为呃,其呃起自下焦,治宜温纳肾气,可用理阴煎加丁香、五味子、胡桃肉之类。如肝肾阴虚,相火上逆而为呃,又当滋阴降火,以大补阴丸治之,是又不可偏于温补的一法”,补充肾虚呃逆的证治。5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以虚实为纲,分为5大证型。实证: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机郁滞;虚证:脾胃阳虚、胃阴不足,分别以丁香散、竹叶石膏汤、五磨饮子、理中丸、益胃汤为主方。气机郁滞证中载:“若气逆痰阻,则可有头目昏眩,或时有恶心,舌苔薄腻,脉象弦滑,可合旋覆代赭汤、二陈汤化裁,以顺气降逆,化痰和胃”,论痰饮呃逆。1986年出版的方药中教授等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呃逆一节辨证分型亦分5种,其中气机郁滞一证改为气滞痰阻证,余皆与5版教材相同,气滞痰阻证以旋覆代赭汤为主方。“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仍沿用5版教材证型分类方法,其中胃阴不足证方剂改为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然合方之用早在5版教材即有论述,胃阴不足证“方药”载:“如胃气大虚,不思饮食,则合用橘皮竹茹汤以益气和中”,亦发挥旧论。“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在5版教材基础上亦有新的发挥,在胃火上逆证补充“若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可用凉膈散以攻下泻热”,对于胃火上逆,腑气不通的呃逆治法进行了补充,同时气机郁滞证中载“若气滞日久成瘀,瘀血内结,胸胁刺痛,久呃不止者,可以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提出血瘀证呃逆的治疗。“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基本与“十五”教材一致。“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胃阴不足证的代表方改为益胃汤,关于瘀血呃逆补充了“若脘腹刺痛者宜膈下逐瘀汤”的内容。关于呃逆的辨证分型,自5版教材以后,大的分类基本已定,少有变动,虽有补充,不过于片玉之增,未新列纲目。而如肾虚致呃,《中医内科学》教材虽有“若病久及肾”的论述,却未有证型的细致描述,痰饮呃逆、瘀血呃逆亦皆一笔带过,少有细论。

\n

  鉴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多添加西医学疾病内容,以方便临证诊疗。“十三五”《中医内科学》教材载:“西医学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其他如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扩张,以及胸腹手术后等引起的膈肌痉挛出现呃逆,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十五”《中医内科学》教材则记载:“呃逆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而其他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胸腹手术后等引起的膈肌痉挛之呃逆,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二者虽大意相同,然而前者更偏重于脾胃系疾病的介绍,而后者范围更加广泛。

\n

肾虚呃逆、痰饮呃逆、瘀血呃逆理法方药

\n

  呃逆一病,临证常见,教材亦有详论,然随着疾病的研究深入,仍有未备。肾虚呃逆、痰饮呃逆、瘀血呃逆临床皆常见,但教材中乏于论理,学者临证难明,少于方略,临证下笔无依。当补其不足,使后学明医理,知病机,晓治法,通方药,临证方能应手见效。

\n

  肾虚呃逆

\n

  《素问·水热穴论》载:“肾者,胃之关也。”肾虚呃逆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因大病久病、失治误治,或素体衰弱、产后体虚,而有肾元耗损,失于固摄,浊气上乘,挟胃动膈则呃。《医方考·呃逆门》言:“下焦呃逆其声长,虚邪相搏也。”指出下焦呃逆之呃声多长而弱。《医学从众录·呃逆》载:“察其阴虚,速宜补肾,以六味汤、八味汤加紫石英主之,归气饮最妙;虚甚者,必须大剂补元煎加丁香、白豆蔻主之。”《医宗金鉴·呃逆哕噫》言:“兼肾虚不能摄冲脉之气归原,以都气汤加牛膝主之。”综上所述,肾虚呃逆又有阴阳之别。肾阳虚,温补肾阳,降逆止呃,选方理阴煎、右归丸等;肾阴虚,滋阴补肾,降逆止呃,选方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虚火妄动,加用知、柏坚阴清火。同时临证多于补肾方中,加丁香、柿蒂、沉香、肉桂、紫石英、补骨脂、山茱萸、刀豆子等降气止呃之品。

\n

  痰饮呃逆

\n

  痰饮呃逆是呃逆临证常见证型之一,各版教材亦有论述,然或认识不足,未详列分证,或附于他证,一笔带过。痰饮呃逆简称痰呃,实证居多。《证治汇补·呃逆》载:“痰呃,呼吸不利,呃有痰声,脉滑有力”。痰饮呃逆据寒热之异,又有具体分别。常见的痰凝气滞证,以行气化痰,和中止呃为法。《类证治裁·呃逆论治》载:“其痰滞为呃者,饮停气阻。丁香二陈汤。”选方丁香二陈汤、旋覆代赭汤等方。痰热呃逆,《寿世保元·呃逆》载:“痰火相搏而呃逆者。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及竹沥之类治之”;《伤寒大白·呃逆》曰:“有痰有火,脉沉而数者,栀连二陈汤加葛根、竹茹,或导痰汤下之”,以清热化痰为法,栀连二陈汤、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等方加味。寒痰呃逆,温中散寒,化痰止呃为法,苓桂术甘汤、理中汤、温胃饮等方加减化裁。痰瘀互结呃逆,历版教材未见论述,临证亦属少见。《医学从众录·呃逆》载:“平人饮热汤,及食椒姜即呃者,此胃中有寒痰死血也。”其治法活血化痰,降逆止呃,图本为要,治标兼之。痰呃之病痰凝气滞为其常,寒痰呃逆、痰热呃逆为其变,痰瘀互结证乃其疑难少见之型。

\n

  瘀血呃逆

\n

  呃逆是一种膈肌、肋间肌等吸气收缩同时声门突然关闭的反射性吸气动作,其调节中枢由脑干网状结构、呼吸中枢、下丘脑及相关颅神经核共同构成,随着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脑血管后遗症屡见于临床,脑血管病患者因脑组织水肿、颅内高压及脑组织缺氧会刺激呃逆反射中枢,出现呃逆症状。山东中医药大学创校元老、山东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材(197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刘献琳教授指出:“瘀血致呃,古今医籍,论及者寡,但在临床屡有所见。考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治呃逆及饮水即呛,开创以活血化瘀治呃逆之先河。”

\n

  刘献琳曾治一高年呃逆患者呃逆1月,不会吞咽半月,西医诊断脑椎基底动脉栓塞。以活血化瘀,益气降逆止呃。处方:当归15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丹参30克,半夏15克,茯苓30克,陈皮10克,竹茹9克,枳实9克,人参9克,丁香6克,柿蒂9克,沉香6克。水煎鼻饲进药,3剂痊愈。脑血管疾患致呃,运用活血化瘀法,皆获效验。(姚鹏宇 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

\n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n

(LQ)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