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致残率及致死率极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血运重建的主要手段。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冠脉一旦闭塞,相关微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可能出现严重损伤。血运重建后,冠脉远端缺血区仍可能存在微循环血流障碍,呈“无复流”现象。PCI术后无法实现血流灌注的患者,大多预后差,死亡率、再次心肌梗死率较高,如何进一步降低血运重建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依然是AMI治疗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nAMI患者PCI术后有10%~30%的患者,心肌组织无法实现血流灌注。前期研究发现,AMI责任血管血栓负荷大,常规血栓抽吸,无法完全清除所有血栓,且介入操作可能导致局部微血栓形成,部分已恢复血流引起微血栓前向移动,最终导致远端微血管闭塞,加剧心肌缺血损伤。故目前多主张在PCI中予溶栓干预,保护患者心肌功能。重组人尿激酶原系选择性纤维蛋白溶栓剂,属纤溶酶原激活剂,能够将网状纤维蛋白溶解为单体纤维蛋白,实现溶栓目的,降低冠脉内血栓负荷,恢复心肌血流灌注。但现阶段仍缺乏临床对照研究数据及远期随访支撑。
\n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明确PCI联合冠脉内溶栓治疗AMI的价值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河南大学附属南阳医院开展了相关回顾性研究,以期为AMI患者PCI术后心肌微灌注改善提供依据。
\n该回顾性分析研究纳入了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期间,河南大学附属南阳医院收治的139例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并按再灌注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n=78)与血栓抽吸组(n=61),2组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基础疾病、梗死相关动脉分布、病变数目及TIMI血流分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靶血管病变部位逆向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血栓抽吸组对闭塞血管行血栓抽吸。
\n研究结果显示,2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无复流率为5.13%,低于血栓抽吸组的16.39%(P<0.05)。溶栓组、血栓抽吸组TIMI心肌灌注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CTFC为(22.56±4.56)帧,低于血栓抽吸组的(28.41±4.76)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ST段回落率为94.87%,高于血栓抽吸组的7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溶栓组术后30天,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Vd)、左室收缩期末容积(LVVs)高于血栓抽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0天出血事件、MACE发生率(包括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随访1年,出血事件、MACE发生率(包括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及严重心力衰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CI术后无复流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6~12h所占比例、术中溶栓所占比例及心肌缺血时间≥320分钟,所占比例高于正常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入院时间、心肌缺血时间是AMI PCI 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P<0.05),术中溶栓是其保护因素。
\n研究认为: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PCI可改善 AMI患者术后心肌血流灌注,降低无复流发生率,保护心功能,可能存在预后改善作用。而发病至入院时间、心肌缺血时间为AMI PCI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术中溶栓系其保护因素。(金昌凤)
\n(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n(LQ)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