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治疫,由来已久。《神农本草经》云:“石膏,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这里所说的“寒热”,并非单指恶寒发热症状,而是指包括疟疾、瘟疫在内的寒热大病。此后,历代医家对石膏治疫进行了大量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今就此题作一简述。
\n张仲景:立方白虎 开启清解
\n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是清热解毒的第一方,也是开启用石膏治疗热病的第一方。《伤寒论》言及白虎汤证的有三条(另有白虎加人参汤三条),虽然没有治疗瘟疫病字句,但所治指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俗称四大症),亦见于瘟疫。后世医家所以用白虎汤治疗流感、暑温、瘟疫等,均源于《伤寒论》的启示。
\n另外,《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竹叶石膏汤都含有石膏,亦是治疗热病的良方。
\n吴鞠通:变通白虎 更拟新方
\n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将白虎汤列为治疗风温之重剂,《温病条辨·上焦》篇云:“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对于这种温病重症,“辛凉平剂(指银翘散)焉能胜任”“非虎啸风生,金飚退热,而又能保津液不可”,这个“虎啸风生”保肺清金的方就是白虎汤。对于白虎加人参汤,他补充了脉象,“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而对于暑温,他提出“手太阴温病……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
\n更可贵的是吴氏对石膏应用性的创新,如《温病条辨·中焦》篇云:“阳明温病……喘促不宁,痰涎壅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此文所显示的证候,显然是热毒炽盛、痰涎壅肺所致,是温热病的重症。故吴氏既选生石膏清解肺热,又选生大黄通腑降浊,另取杏仁通肺气,瓜蒌皮通肺络,如此上下并治,加速了热毒的分解,也有利于痰涎的肃降,对痰热壅肺证的温病(包括瘟疫),无疑是一首对应良方。还有治疗湿热充斥三焦所致的黄疸,吴氏用苦辛寒法,拟杏仁石膏汤,取杏仁、石膏清开上焦,半夏、姜汁、枳实温开中焦,黄柏直清下焦,另用栀子通行三焦,而治疗重点在上焦,故以杏仁石膏为方名。又如化斑汤,乃由白虎汤加玄参、犀角(水牛角代)而成,对于温热毒邪郁于肌表血分而出现的斑疹,医家多作首选方药。又如《温病条辨·中焦》篇的三石汤,亦是以石膏为主药,主治温病发热重症,多用于感冒、流感及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等。
\n余霖:能表肌热 能泄实热
\n余霖,字师愚,江苏常州人,清代温病学家,以善治疫症名扬医坛。著《疫疹一得》,是他多年治疗暑热瘟疫经验的总结,他指出:“疫疹乃火毒为患,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治当清热凉血解毒,以冀透邪外泄。”他在《疫疹一得·自序》中说:“因读本草言石膏性寒,大清胃热,味淡而薄,能表肌热,体沉而降,能泄实热。恍然大悟,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遇有其症,辄投之,无不得心应手。三十年来,颇堪自信,活人所不治者,笔难罄述。”在临床实践中,他创制清瘟败毒饮,救人无数。该方以大剂量生石膏为君药(大剂量180~240克,中剂量60~120克,小剂量24~36克),“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配以大剂量生地、犀角(水牛角代)、黄连等,治疗时行疫毒,气血两燔,大热、大渴、神昏、烦躁、疫疹、苔黄、脉数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的功效。其方后附有52个症状加减法,可谓从头到足,无所不包。
\n张锡纯:放胆用之 直胜金丹
\n张锡纯(1860—1933)对石膏的应用非常娴熟。他总结石膏所治病症,包括外感之热、瘟疹之热、咽喉之热、头目之热,以及疟疾发热、脑漏发热、产后温热等,均可“放胆用之,直胜金丹”。他称石膏为“治寒温第一要药”。他从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体验到,“凡遇阳明应下证,亦先投以大剂白虎汤一两剂,大便往往得通,病亦即愈”,并名之曰“避难就易之法”。
\n张氏用石膏必用生品,其用量之大,有一症用数斤者,亦有一症用至十余斤者,故人送绰号“张石膏”。但他用石膏,既用汤剂,亦用散剂,即将生石膏研细末,用余药或清水煎汤,徐徐送咽,如退高热所用的石膏阿司匹林汤。他认为生石膏透表解肌,凉而能散。其性寒凉,“虽不如冰,而退热之力,实胜冰远甚。”
\n孔伯华:辛寒透解 逐邪为要
\n孔伯华(1884—1955),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治疗温病重视内因,善用石膏,并附有新义。他从临证中体验到,“石膏绝非大寒之品,其性凉而微寒,凡内伤外感,病确属热,投无不宜。盖石膏体重能泻胃火,气轻能解肌表,生津液,除烦渴,退热疗狂,宣散外感温邪之实热,使从毛孔透出。其性之凉而不寒,但其解热之效,远较其他凉药过之。不但治伤寒温病壮热如火,头痛如裂,尤为特效。且用于外科疮疡之溃烂、口腔之溃疡、热病斑疹,亦为要药。”孔氏对瘟疫之治疗,主张逐秽为首务,将辛凉、辛寒、苦寒、咸寒药集于一方,既清且透,既散且利,重在清热解毒,热清毒解则阴津自存。
\n郭可明:剂量加重 控制乙脑
\n郭可明(1902—1968),河北人,张锡纯弟子,我国著名中医温病学家。1955年,河北省石家庄乙脑流行。以郭可明为主的治疗小组,运用中医温病理论,选用白虎汤为主,或配合西医抢救与一般支持疗法,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n郭可明用石膏有如下特点,一是必用生石膏,石膏煅后宣散之性变为收敛,已失去清热功效,故内服必生用;二是石膏为石质,不轧细则煎不透,所以必须轧成极细粉面,用甘草水飞过,始能入药治病;三是生石膏必须先煎数十沸,后入他药,方能有效;四是必须重用始能奏效,实热炽盛者,恒用四五两或七八两,外感实热轻症亦必用至两许;五是服药后必须静卧,适度盖被,以使内热徐徐透达外泄。
\n蒲辅周:必先岁气 无伐天和
\n1956年8月,乙脑在北京暴发流行,开始死亡率很高。虽然也采用石家庄的经验,但治愈率不高。温病大家蒲辅周(1888—1975)认为,石家庄与北京的乙脑虽同处于暑季,但前者正值酷暑,久晴无雨,天暑地热,证偏热,属暑温,用白虎汤清热润燥,切中病机,故见奏效;而后者正值立秋前后,雨水较多,天气湿热,证偏湿,属湿温。蒲辅周用运气学说道:“岁在乙未,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暑温偏湿,不得以君火司天,燥金在泉同治之。”并指出,“治疗急性病,必须遵循‘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他采用宣解湿热、芳香透窍、通阳利湿的方药,包括白虎加苍术汤、三仁汤,以及藿香、佩兰、郁金、荷叶等治疗,效果立竿见影,一场可怕的疫情得以控制。
\n综上所述,石膏对于瘟疫的功效是显而易见的。但须谨记,石膏性寒,如果用于痰湿性或湿寒性瘟疫,必须配伍辛温药物如麻黄、桂枝、苍术、杏仁等,这就有了麻杏石甘汤、白虎加苍术汤及白虎加桂枝汤、宣白承气汤等。其用量并非越大越好,要对证取量,不可孟浪用事。(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n(Y)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