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针、药调周法在中医妇科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4-02-05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医对不孕、月经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提出以“肾”为核心的理论基础。中药调周法是依据中医学理论月经周期中不同时期肾阴阳和气血的变化,结合西医学关于月经生理周期的理论,分不同阶段给予周期性用药的方法,临床应用较多。但将针灸结合调周法应用于临床者少。笔者临床针药结合应用较多,将针法和调周法结合,提出了调周针法,在临床应用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认为,应该重视中药调周法和调周针法在中医妇科的应用。

中药调周法

中药调周法的概念,最早是江西符式珪1963年为治疗月经病及排卵功能障碍提出并创立的,称为“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开启了中药调周法研究的序幕。后世医家认为此提法不妥,改为“中药调周法”、“中医周期疗法”等。中药调周法有不同的分期法,有三期、四期、七期、八期的不同提法,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四期、七期分法。岭南罗氏妇科常用四期分法,国医大师夏桂成早期用四期分法,中后期用七期分法,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主任医师连方常用八期分法。中药调周法是临床常用的提法,不同医家有不同的提法,有的用“月周期节律诱导法”“补肾调周法”“中药调周法”“补肾活血序贯疗法”“中医周期疗法”“育肾调周法”等。不同的提法,不同的分期,开始差别较大,其实质则一,均是针对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气血变化不同,给予针对性的方药。中药调周法临床应用较广,如不孕症、月经病、痛经、崩漏、辅助生殖、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等,均有较多文献报道。

调周针法

调周针法不是无源之水,理论渊源于中医基础研究,如:阴阳消长、气血盈亏、太极八卦、天癸学说和“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等。调周针法是中药调周法和中医针灸学说的结合,该针法采用了薄智云的“腹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的体针疗法;进针手法应用广东省中医院“飞针大师”陈全新的飞针法,无痛、得气快;重点穴位应用“西北针王”郑魁山的导气针法,调气调神。调周针法有疏肝、健脾、补肾、调补气血、调理冲任的作用,在不孕症、月经病、痛经、崩漏、孕前保健、更年期保健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经验。

古代针灸家重视“因天时而调血气也”,董氏奇穴董景昌先生和左常波教授重视“调气、调血、调经筋”,而调气血正是针灸疗法的长处,其更加重视结合天时调气血。中医古籍中常常提到“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月节律在《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有详细论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名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这段话明确提出了气血运行盈亏的月节律,以及结合不同月周期的气血特点,应用的不同针法。

调周针法方案

参照夏桂成的月经周期七分法各期的治则,根据针灸学说,结合笔者的经验和思考,初步制定了调周针法。调周针法以调理任脉、冲脉、肾经、肝经、脾经、心经等经脉为主。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女子以肝为先天,肾为先天之本,可见冲、任、肝、脾、肾与女子月经、妊娠关系非常密切,故调周针法以上述经脉为主。取穴以腹针结合传统针灸为主,腹针应用调理先天后天的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传统针灸多取气穴(冲脉交会穴)、归来、子宫、卵巢、中极、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行间、太冲、阴陵泉、太溪、阴都、肝俞、肾俞、脾俞等穴,根据不同的月经周期,选取不同穴位组方应用。如行经期,治则以补肾、理气、活血、祛湿为法;穴位取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子宫±、合谷±、曲池-、阴陵泉-、三阴交±。(针法的代表符号:±表示平补平泻,+表示补法,-表示泻法。)(周俊亮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