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糖尿病在眼部还可引起白内障、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等,可导致双眼视力下降,严重者可失明。
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不良、高血压、血脂紊乱、吸烟、年龄、种族和遗传倾向等。
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直接相关。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超过20年,几乎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和约60%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中,约50%的1型糖尿病患者甚至会进展为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血糖:长期处于高糖状态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毛细血管外周细胞减少、内皮细胞增长以及基底膜增厚,这些改变可使视网膜毛细血管管腔变狭窄,使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对视网膜造成损害。
高血压:高血压可使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管痉挛、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
高血脂: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成分升高可使血流缓慢,加速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
年龄、种族和遗传: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风险就增加20%。相比白种人,非洲裔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DR风险更高。此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增加约1.5倍。
除上述原因外,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缺乏及时的眼底检查、青春期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方法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以上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需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视力、眼压、房角、虹膜、晶体和眼底等。
筛查频率:
1型糖尿病:每年检查1次;
2型糖尿病不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每1~2年检查1次;
轻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每年检查1次;
中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每3~6个月检查1次;
重度NPDR和PDR:每3个月检查1次;
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前或第一次产检、妊娠后每3个月和产后1年内进行眼科检查;
如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持续进展,应该交由眼科医师给予更频繁的随访和相应处理。
筛查方法:
视力及眼压检查:需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屈光视力检查,判断视力情况及眼压是否正常。
眼底照相:包括散瞳和不散瞳两种,推荐内分泌科采用免散瞳眼底照相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随访。
裂隙灯下眼底检查: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判断有无眼底改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适用于黄斑水肿的诊断与评估。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视网膜浅层、深层和黄斑区域的血管三维成像,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与评估。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有创性检查,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分级与评估。
眼部B超:检查玻璃体是否积血、是否存在视网膜脱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
在患者确诊糖尿病的情况下,规范进行眼底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级标准主要采用 2002年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国际临床分级标准》(表1和表2)
表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国际临床分级标准 (2002 年版)
表 2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分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内科治疗:选用改善微循环、增加视网膜血流量的药物进行治疗。重视中医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治疗作用。研究显示,已获批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的复方丹参滴丸可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降低血黏度及耗氧量、对抗自由基等机制,有效改善患者视网膜微循环,提高患者视力。
眼科治疗: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来决策是否选择激光治疗,必要时可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