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形之血虽能即生,无形之气仍当急固”

发布时间:2024-07-04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黄帝内经》中关于“气与血”的描述是“异名同类焉”,如《素问·调经论》记载:“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明·张景岳在《类经图翼·真阴论》中首次提出了“非气无以生形也”“非形无以载气也”,又于《景岳全书》中提出“血脱益气”的治法,指出“有形之血不能即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表明气与血生理上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资生,共同维系并促进着生命活动。正如元·滑寿《难经本义》明言:“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气与血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后世医家对此亦多有发挥,如明代李梴提出了“非顺气则血凝”的观点(《医学入门》);清代张璐亦认为“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张氏医通》)。

“有形之血不能即生”乃为生命常态

气血的生成源于先天精气与后天精气。一方面,先天精气是气血化生的源动力。如《灵枢·经脉》记载:“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记载:“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另一方面,气血的化生依赖于食物中的后天精气,由胃气腐熟,脾气运化,成为精微物质,转输于肺,奉心化血。如《灵枢·决气》中记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汁”指中焦化生的精微物质,即营气和津液,此为血液的主要成分。《素问·厥论》记载:“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灵枢·营卫生会》记载:“此所受气者……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在心阳化赤之前,需先与肺吸入大自然的清气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明确指出“心生血”。可见气血的生成需要脏腑之气的协调配合,方可有序化生。

有形之血可以即“生”后的思考

随着血液抗凝和交叉配血技术发展,异体血制品的输入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方法,甚至血制品的生成和替代领域亦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事实表明,有形的血液可以迅速地“生成”了,即有形之血可以即“生”。但输血之后患者面色㿠白、精神萎靡、四肢不温、气短乏力、继发出血等气虚证、气虚血瘀证、气虚失血证等问题却得不到缓解。

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诸血门》记载:“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从二者的分工来看:①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如《难经·二十二难》记载:“气主煦之,血主濡之。”②血依赖心气推动。如《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③肺之宗气可助心行血。《难经》记载:“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故笔者认为,“有形之血虽能即生,无形之气仍当急固”。反之,“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

立法“有形之血虽能即生,无形之气仍当急固”救治急危重症

在“有形之血虽能即生,无形之气仍当急固”思想的指导下,中医治疗急危重症过程中可结合现代医学药物、技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针对急性失血的患者,在开通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的同时,还要重视以益气固脱,补气摄血、生血、行血的中医治疗理念积极抢救。患者肺气充盛,因而肺中宗气可以发挥“助心脉,行呼吸”的功能,预防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循环超负荷、低血压、呼吸困难等问题。另外,有形之血在体内得到有效的循环,也减少了过敏反应及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

若患者发生阴阳俱脱时,应以益气救阴、回阳固脱为大法,联合使用大剂量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还可用人参30~50g,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增强补气固脱功效。同时还要采取不同的止血措施,重视病因救治,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使患者转危为安。

验案举隅

消化道大出血案李姓男子,年四十,嗜酒无度,一日突发吐血,血溢盈盆,昏聩不行,面色淡黄,柏油样便,舌苔淡白,脉象浮滑芤。急予止血、保护胃黏膜、积极补充血容量、抗感染及营养能量代谢支持等治疗。另处以人参30g,急煎,频灌。服药后患者吐血大减,服用3天后未再呕血,大便由柏油色转为黄色。后规律服上方10天,3次大便隐血试验均阴性。

崩漏案余在京时,曾治李姓女,年四十,肾功能衰竭患者,本元先亏,忽崩漏大下,昏晕难立。知余在京,告急请治。按其脉右寸浮大而空,左关弦细而数,余俱沉。告之:血势奔腾,刻不容缓。处方用人参30g,水煎代茶饮。患者存疑,进而问:血为有形之物,崩漏失血,身体骤然亏虚,此时何不急生血补血,只一味补气?答:有形之血不能速生,而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当奉为血证之妙法。血乃有形之物,必从于无形中生来。阳生则阴长,补气之所以补血,生气之所以生血也。崩漏大下,若不急补其气,一旦气绝,补血无门。患者频服一天而血止。又以补元养血药调护,元气大复。

《医贯》云:“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所以治疗中应气血并治。《血证论》说:“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应用现代医学技术使有形之血得以速生,但应当始终坚持气血同治的理念,使得“有形之血虽能即生,无形之气仍当急固”应用于临床,乃是“法无常法”治疗法则的具体运用,中西医结合,惠众无数。(崔应麟  河南省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