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是小儿常见病症 中医治则治法

发布时间:2018-03-19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江育仁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探析

江育仁教授是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儿科学泰斗,是本科创始人,从事中医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70余年,学验俱丰,擅长于儿科诸病,尤其对小儿脾胃病及急性热病等有深刻研究,临证时谨守理法,组方精当。笔者有幸侍诊,获益匪浅,兹将江育仁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经验总结如下。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症,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近年来,儿童厌食症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尤多见于城市儿童[1-2]。由于长期摄食不足,气血化生乏源,机体营养失调,可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减轻,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易患各种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是目前常见的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疾病[3]。江育仁教授在小儿厌食症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失健运,治疗当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取健脾助运、调中消食之法,倡导脾健不在补贵在运,必要时佐以补脾、疏肝。现将江育仁教授治疗厌食症的经验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开窍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所以脾胃的功能与饮食密切相关。而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脾胃功能易受损伤。明代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中云:“血气未充,肠胃脆弱,神气怯弱,脾不用事,其气尚弱,乳食易伤”,指出小儿出生时体弱脏气不充,若后天喂养失当或疾病、环境和季节的影响,均可损害脾胃,阻碍运化,导致脾胃虚弱、肝脾不调,即出现厌食[4-5]。江育仁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多年,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脾失健运,也与脾气亏虚及肝火旺盛密切相关。

1.1脾失健运江育仁教授认为本病多由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引起,各种因素作用于儿童,可导致脾运失健,胃不受纳,出现厌食。脾运失职,气血不充,可导致贫血;运化无能,精微不敷,久延成疳。江育仁教授[6]对诊治的300例小儿厌食证患儿作了病机证候分析发现,脾运失健证者占60.3%,从而得出其厌食症的病理机制是运化失健。

1.2脾气亏虚万全在《幼科发挥》中说:“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及少阳生长之气,渐而壮,故有余也。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不足也”,指出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江育仁教授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若调护失宜可导致脾气亏虚,脾虚则运化无力,饮食入胃,腐熟无能,久之则转变为厌食。其对诊治的300例小儿厌食证患儿进行观察发现,脾胃气虚证占34.7%[6]。因此,江老认为脾气亏虚也是厌食发生的机制之一。

1.3肝火旺盛江育仁教授认为厌食的主要病位在脾胃,但与肝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助脾胃升清降浊,并疏利胆汁,输于肠道,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及对精微物质的吸收和传输功能。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易使脾失健运,出现小儿厌食、拒食等症状。脾失健运,也可导致肝失疏泄,出现“土壅木郁”之证,久则出现气郁化火,肝火旺盛。江育仁教授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厌食的患儿多兼有多动、脾气急躁等肝火旺盛的特点,这符合厌食与肝相关的观点。现代临床观察发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独生子女的增加,厌食患儿兼有情志异常的比例升高[7]。因此,在厌食病的治疗过程中应兼顾调理肝脏,使肝气条达,厌食自愈。

江育仁教授指出本病大多病程较长,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情况常可相互转化。本病的发病主要与脾失健运密切相关,辨证大多属于脾失健运证,常兼有肝火旺盛。综上所述,江育仁教授认为本病产生的原因有虚实两端,其虚在脾胃,以脾气亏虚,脾失健运为主;实者,多责之于肝失疏泄,肝火旺盛。

2治则治法

2.1健脾助运,调中消食脾主运化,以运为健,脾运则水谷精微四布,五经并行。江育仁教授认为在脾胃疾病的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治疗时应根据病情的虚实,时时以维护脾气为主,并提出欲健脾,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的著名观点。在厌食病的治疗中江老多数采取了以“运”为主的治法,注重健脾助运,予以调中消食、运脾开胃之法,临床上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江育仁教授治疗厌食症时,多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健脾助运为基本原则,江老指出运脾法属于“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的特点,用于治疗小儿脾失运化而致的厌食病最为适用。治疗用药时首重苍术,以其为主药,进行加减治疗。江老认为该药性味微苦,芳香悦胃,可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正合脾之习性,选用苍术、佩兰、陈皮、鸡内金、焦山楂等药物,经加工制成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制剂调脾合剂,该药针对本病脾失健运之病机特点而设,前期的研究工作显示90例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证患儿给予口服调脾合剂后食欲、食量及精神状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疗效优于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组[8]。调脾合剂组方中苍术气味芳香,其辛香开郁,苦温燥湿,芳香醒脾,辛温扶阳,能开脾气之郁,疏脾湿之蕴,散脾经之寒,舒脾运之滞,为运脾要药。因此,运脾必用苍术,张隐庵之《本草崇原》:“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其补脾与运脾之区别,在于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这与江育仁教授选用苍术运脾的观点相符。实验研究表明,以苍术为主药组成的运脾方药,具有增加体内锌含量,提高食欲,增加肠道吸收功能,调节肠蠕动,增强免疫,从而提高儿童营养性疾病治愈率的作用[9]。

2.2消中有补,补不碍滞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食物的消化虽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需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食物才能被消化,脾气充足,脾的运化功能健全,才能发挥其传输水谷精微的作用。若脾气亏虚,脾运失健,则可表现为厌食。江育仁教授强调儿童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生理特点,因此在治疗脾气亏虚型厌食症时尤注重“和”法,指出脾气亏虚证不可妄用补药,补益药选择时应遵循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而不滞的原则。万密斋曰:“今之调脾胃者,不知中和之道,偏之为害,喜补而恶攻。害于攻者大,害于补者岂小哉”。在治疗厌食症脾气亏虚证时江育仁教授多选用异功散加减,该方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陈皮而成,具有补而不壅,补而不滞之功效。《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异功散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乳食,凡小儿虚冷病,先与数服,以助其气。”对于脾气亏虚型厌食,应消补兼施,使补气而不壅滞,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健脾助运,抑木扶土江育仁教授认为厌食症的基本病机为脾失健运,但部分患儿伴有易怒、烦躁等表现,肝主调畅情志,因此认为厌食也与肝密切相关。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间气机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而这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间的气机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且肝脏还可以通过影响胆汁的疏泄而影响消化功能。因此,江老认为厌食症治疗时应注意健脾助运,抑木扶土,少佐疏肝柔肝之品,以使脾健肝和,饮食恢复。

3讨论

小儿厌食症的好发年龄为1~6岁[10],多由先天不足、喂养不当、疾病影响等因素引起,日久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对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和智力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1]。因此,积极防治小儿厌食症尤为重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厌食症的发生与胃肠动力及胃黏膜结构变化、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Hp感染及肠道内菌群失衡,摄食中枢与胃肠激素等相关[12]。姜永红等[13]研究发现下丘脑中散在分布着数个调节摄食行为的关键区,如弓状核(ARC)、室旁核(PVN)等,它们协同合作、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食欲调节网络。外周和中枢脑肠肽分泌紊乱也可影响食欲中枢功能活动,进而影响摄食行为,即脑肠肽-食欲中枢紊乱是小儿厌食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蒋丽蓉等[14]研究发现厌食儿童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增高,对厌食患儿幽门螺杆菌阳性者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因此认为儿童厌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肖满田[15]研究发现小儿厌食与微量元素有密切关系,微量元素缺乏不同程度上导致儿童厌食,厌食儿童补充硒、锌制剂可改善和增加儿童食欲。综上所述,小儿厌食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医可从补充微量元素、服用促进胃动力药、补充肠道微生态制剂、抗Hp感染等角度来治疗,目前尚缺乏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中药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中具有明显优势。

厌食症古代医籍中无此病名,但“不思食”“不嗜食”“恶食”等的描述与本病相似。江育仁教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指出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脾失健运”,治疗时应以“健脾助运”为基本原则,辅以补脾、疏肝等,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但由于该病病因复杂,致使临床医生往往难以抓住疾病关键,对证选方。江育仁教授执简驭繁,将之概括性地总结为脾失健运,临床运用多年,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为中医中药治疗厌食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良好的思路。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作者:袁斌胡婵婵王璐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