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盗汗 滋阴清热止汗方

发布时间:2022-10-31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张恩树,1944年出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字门内科中医术”第十二代传承人。师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任达然,临证善用经方,擅长治疗内科、妇科杂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有《任达然老中医临床经验录》。

组成:银柴胡10g,地骨皮10g,白薇10g,炒黄芩10g,瘪桃干10g,冬桑叶10g,穞豆衣10g,浮小麦30g,糯稻根须30g。

功效:滋阴清热,降火止汗。

主治:盗汗(阴虚内热)。

加减:伴有不寐者,加酸枣仁、茯神、夜交藤;伴咽干口渴者,加麦冬、五味子;久病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汗出较多、淋漓不止者,加麻黄根、煅牡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药液200mL,分早晚2次温服。

方解:盗汗系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寐中汗出,醒后自止之症,是常见的临床杂病之一,临床又以阴虚内热型盗汗最为常见。张恩树指出:盗汗的病机是阴阳失调,营阴亏虚,阳气不固,津液外泄;病性虚实皆有,以阴虚为主。通常卫气卫外,营阴荣内,而睡梦之时,卫气逐渐内藏,从而腠理不固,体内虚热之气蒸腾津液外泄,故见盗汗;醒后卫气随着阳气的生长而复归于表,此时腠理密固,故醒后汗止。盗汗轻者,体内虚热少,故蒸腾津液外泄少,所以汗量仅见局部或仅全身少量出汗;严重者体内虚热甚,大量津液被蒸出,故见睡梦中汗湿衣被,影响睡眠质量。

方中银柴胡味甘、性微寒,归肝、胃经,具有清虚热、除疳热的功效。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白薇性寒、味苦咸,具有清热凉血之功,可治疗阴虚内热、骨蒸劳热、肺热咳血等症,《要药分剂》记载白薇可“清虚火,除血热”。炒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瘪桃干敛汗涩精,《饮片新参》记载瘪桃干可以“生津止渴,抑汗”。冬桑叶疏热凉血、止渴止汗。穞豆衣味甘能补,入肝经走血分,以养血平肝,阴血得补,虚热可除,故有养血平肝、滋阴清热之功。国医大师干祖望认为穞豆衣有固表作用,谓“一味穞豆衣,胜过玉屏风散”。浮小麦、糯稻根须固表止汗、退虚热。诸药相伍,共奏滋阴清热、降火止汗之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张雨祺杨晓明整理)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