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医案撷举 赖氏治新法

发布时间:2017-12-04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通元疗法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赖新生教授、临床工作40余载,德艺双馨。赖教授独创的通元疗法,为通督调神、引气归元的简称,是一种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基础,尤以阴阳学说建立的科学、传统、有效的针灸循经取穴方法,涵盖了调和阴阳、通督安神、针药合璧的中医诊疗思维。其取穴以督脉和任脉的腧穴为主,配以五输穴或其他特定穴,充分发挥了督脉贯脑为通调元神、任脉连肾为精气之归的经络治疗效应,可治疗脑病、过敏性疾病、妇产科疾病及其它疑难杂症,效如桴鼓。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以多发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为特征,临床表现为不自主头面、四肢抽动,频繁眨眼,耸肩,努嘴,喉中有异常音或秽语连连等。本病多发生于学龄儿童,男孩多见。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增高,影响患儿的成长、发育及生活学习[1]。赖教授认为,中医针药结合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廉简、灵验,不良反应小,疗效稳固。现整理赖氏通元疗法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证经验如下。

中医溯源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类属中医慢惊风、肝风、抽搐、瘛疭等范畴。《灵枢·九针论》曰:“五脏气……肝主语”,谓其“肝风证”。《证治准绳·幼科·慢惊》曰:“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府,故胃中有风,其瘈疭渐生……名曰慢惊”。本病病因复杂,与先天不足、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关系密切,其病机为风火痰湿内蕴、脏腑阴阳失调。《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曰:“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不能任,故目连眨也”。《诸病源候论》曰:“肝藏血而候筋,虚劳损血,不能荣养于筋,致使筋气极虚,又为寒邪所侵,故筋挛也”。本病病位在肝,也与肾、心、脾、肺等有关[2]。中医治则以平肝潜阳、化痰息风、滋肾柔肝、健脾养心为主。

医案撷举

案1患者某,男,5岁,2015年5月27日初诊。主诉:频繁眨眼、努嘴6月余。现症见眨眼,努嘴,摇头,耸肩,口渴,烦躁。刻查:舌淡苔薄白,脉细数。西医诊断: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诊断:抽搐,辨证:心肾阴虚、肝气失和。治则:滋阴柔肝,养心安神。治疗:①针刺:运用通元疗法,主穴取百会、前顶、后顶、印堂,行平补平泻,配穴取内关、神门、劳宫、心俞、肾俞、足三里、太溪、太冲,其中,心俞、肾俞、足三里、太溪行补法,余穴行泻法,留针30min。隔日1次,针7次。②拟方:柴胡、僵蚕、白芍、浮小麦各15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玉竹、沙参、知母、天冬、川牛膝、防风、大枣各10g,牡丹皮、淡豆豉、黄柏、桂枝、甘草各5g。水煎服,每日1剂,共15剂。2015年6月15日复诊,患者症状缓解,续施针刺(拒服中药),治疗2月余,病瘥无复。

按:本案患者摇头,耸肩,为阴虚生风、风痰阻络之象;“心主神”,重复言语,为心血不足、神窍失养之象;烦躁,口渴,为肝郁气滞、久郁化火之象。纵观诸症,四诊合参,辨证为心肾阴虚、肝气失和,治法为滋阴柔肝、养心安神。脑为元神之府,督脉络脑,故针刺取百会、前顶、后顶、印堂以通督养神,加内关、神门、劳宫以安神定志;选心神、肾俞、太溪以补益心肾、滋阴潜阳;配足三里、太冲以理气化痰。中药予煅龙骨、煅牡蛎以平肝潜阳、镇惊安神;予柴胡、桂枝、白芍、玉竹等以疏肝、柔肝;予牡丹皮、淡豆豉、黄柏等以清热除烦;予防风、僵蚕以祛风止痉,兼息内风;《灵枢·五味》曰:“心病者,宜食麦”,佐甘麦大枣汤以清心安神。

案2患者某,男,6岁,2016年3月8日初诊。主诉:面部、双手抽动伴喉中有异声1年余。现症见:挤眉弄眼,耸肩,伴喉中有异声,干咳,双手拿物抖动、无力,注意力不集中,腹胀,食多,眠差。刻查:舌红,苔黄、中有裂纹,脉弦细数。西医诊断: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诊断:抽搐,辨证:阴虚风动、肺胃有热。治则:滋水涵木,清热息风。治疗:①针刺:运用通元疗法,主穴取百会、前顶、后顶、人中,行平补平泻;配穴取内关、神门、肝俞、肾俞、足三里、太溪、行间,其中,肝俞、肾俞、足三里、太溪行补法,余穴行泻法,留针30min。隔日1次,针7次。②拟方:僵蚕15g,白芍、王不留行、百合各10g,麦冬、牡丹皮、炒酸枣仁各6g,元参3g,龟板(先煎)20g,麦芽30g,川芎、生地黄、甘草各5g。水煎服,每日1剂,共15剂。嘱清淡饮食。2016年4月1日复诊,患者抽动缓解,夜寐不宁,舌淡红,脉滑数。遂上方加夜交藤15g,远志、桔梗各10g,共10剂;针刺同前。治疗1月余,病瘥无复。按:“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患者面部、双手抽动,参舌脉征象,证为阴虚风动;患者喉中有声,干咳,伴腹胀,食多,证为肺胃热盛。针方以通督醒神、泻热安神为法,主穴取百会、前顶、后顶、人中以醒神开窍;配穴取内关、神门以安神定志,取肝肾、肾俞、太溪以滋肾养肝,取足三里、行间以祛痰泻火。药方以滋水涵木、清热息风为法,予僵蚕、白芍以柔肝息风;予生地黄、元参等养阴津以制阳亢;予麦冬、百合、炒酸枣仁等以清心润肺安神;予王不留行、川芎活血行气通络;予麦芽健胃消食除热。复诊患者寐差,为痰热扰神,遂加远志、桔梗、夜交藤以化痰安神。

赖氏治新

1.通督安神,针药合用《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调节脏腑的生理机能和气血津液的代谢,对人体生理、病理状态具有调控作用。《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针灸之要在于调神。《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膀胱足太阳之脉……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督脉者……入属于脑”,《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脑为髓之海、元神之府,故通元疗法必开脑窍以养神、调神,神得养、得调则百病安。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总责为阴阳失衡、脑神失济。针刺以“通督安神”为法,常取百会、印堂、前顶、后顶、人中等穴,配以内关、大陵、神门等穴。通元疗法非仅针法,倡导针药合璧,互补为用。赖教授言若虚实不明显者,不宜针灸,仅用中药;若虚实明显、病症错杂者,尤实证为主,宜针药合用;但明显气血不足者,应以中药为先,培补气血,可施以艾灸,不宜针刺。

2.随证立法,随症用药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机变化多端,证型分类复杂,一般分为肝失疏泄、肝阳上亢、阴虚风动、瘀血阻络4种主要证型,法不离疏肝理气、平肝潜阳、滋阴养血、息风化痰、活血化瘀之宗。赖言医者应不拘于纲,随证立法,随症用药。其总结:抽动、耸肩、挤眉弄眼者,可药用僵蚕、钩藤、全蝎、白芍、地龙等以养阴化痰、息风止痉;喉中有声、秽语漫骂、干咳者,可药用桔梗、辛夷、百合、蝉蜕、木蝴蝶、牛蒡子等以清热祛痰、润肺利咽;吐舌、流涎、食少、夜寐惊醒者,可药用淡竹叶、莲子心、山药、麦芽、陈皮、浮小麦等清心除热、健脾化湿;心烦意乱、易怒者,可药用龟板、珍珠母、郁金、柴胡、炒酸枣仁等以平肝潜阳、清心安神;注意力不集中、性情孤僻者,可药用石菖蒲、丹参、远志等以活血化痰、清热安神;病久者,可药用自然铜、川芎、川牛膝、木瓜等以走血益筋、通经活络。

3.重视活血,剔除外风赖教授认为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必当兼顾活血、祛风。《风火痰瘀论》曰:“风火同为一气,痰瘀并出一源”,《血证论》曰:“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痰亦可化为瘀”。久病痰气互结,瘀滞脉络,经筋失养,则见抽动。另外,产伤及头部外伤等亦可致瘀阻脑络而抽搦。故用药时可酌加川芎、王不留行、丹参、牡丹皮、当归等活血之品,或针刺膈俞、血海、肝俞等穴,效求“血行风自灭”。《症因脉治·外感痰症》曰:“风痰之因,外感风邪,袭入肌表,束其内郁之火,不得发泄,外邪传于内,内外熏蒸,则风痰之症作矣”。本病常因外邪袭肺,外风引动内风,风痰阻络,致阴阳失衡而发病。故对于体弱、易感冒患儿,用药时需加防风、连翘、桂枝、柴胡等,或针刺大椎、风池等穴,以剔除外风之祟。

4.不束于肝,五脏皆调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未充”,赖教授认为五脏失调,皆可致病。《类经》曰:“怒动于心则肝应”,小儿“肝常有余”,情志过极,肝郁化火,火极生风,风阳鼓动,筋脉挛急,见头摇、耸肩、挤眉弄眼等。小儿“肾常虚”,阴虚生风,肝阳上亢,见烦躁、寐中惊醒等。小儿“脾常不足”,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随气动,走窜经络,见面部、四肢抽动等。“肺为贮痰之器”,痰阻咽喉,常喉闻异声,干咳;肺为娇脏,易感风邪,引动内风,诱发旧疾。小儿气血未充,阳常有余,故心神失养,心火亢盛,则重复言语、秽语等。本病非单一病位,非单一病因,当辨机妙,审因论治,力达腾云驾雾、一览众山之势。

现代医学研究揭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与遗传因素、神经心理、生化代谢或环境因素有关[3]。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人认为神经通路及神经递质的异常参与了本病的发生[4]。而针刺可纠正患儿神经递质、内分泌功能的失衡状态,从而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的功能状态[5]。赖教授曾提出“经穴-脑相关”学说,认为经穴以及经穴针刺后的“得气”效应在脑区有着特异的指向性激活,可干预大脑中枢的调整作用[6]。通元疗法的现代医学机制源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于通元疗法针刺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生理、病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实验探讨。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作者:王玉妹赖新生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