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理脾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17-06-14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贯阴阳,统气血,居真元之间,握升降之枢”,肝脾二者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肝脾功能的协调是维持人体各脏腑功能正常的关键所在。

1小儿肝脾相关理论

脾与胃同属五行之土,位居中焦,以膜相连,二者纳运相合、升降相因、燥湿共济,共同将饮食物消化、吸收,形成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而营养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行使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气血运行、调节水液代谢及生殖等功能;肝又主藏血,能够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生养阴血以柔养肝脏;肝主疏泄、条畅气机,可助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协调。肝脾功能的协调是维持人体各脏腑功能正常的关键所在。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肺脾常虚”“心肝有余”。脾不足,不仅表现在脏器娇嫩、功能尚不完善方面,也表现在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及他脏乘侮。肝有余并非真正有余,而是因小儿“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用以说明生长旺盛。正是因为小儿这种特殊的生理特点,临床上非常容易出现肝脾不调的病证。肝脾功能失调,旁及五脏六腑,机体功能失常,可出现多种病证,因而伍鸿基先生提出“小儿疾病多在肝脾两脏”[1]。因此,调肝理脾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2调肝理脾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2.1调肝理脾法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疏利胆汁,输于肠道,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纳运功能,并有助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协调。脾气健旺,运化正常,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以濡养而有利于疏泄,所谓“一培其土,则根本坚固,津液上升,布达周流,木欣欣向荣矣”。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易致脾失健运而出现纳呆腹胀、肠鸣腹泻;反之脾失健运,又可致“土壅木郁”而为病。肝脾失和而致的消化系统疾病重在调肝理脾。脾宜健宜运,肝或抑或疏。

小儿厌食症的病机关键为脾胃失健、纳化失和。先天不足、喂养不当,脾胃虚弱可发生厌食。若肝失疏泄,乘脾犯胃,亦可导致脾失健运,胃不受纳。故张建芬[2]认为厌食症的病机虽以脾气虚为主,但关乎于肝,治疗时健脾更不忘调理肝气。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筋骨、肌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脾虚者肝木必旺,肝火易亢,肝旺脾土受贼,则脾胃愈亏。脾病及肝,土虚木旺而性情烦急,因此治疗在健脾的同时需抑木降火。若遇肝木乘脾之腹痛,痛时多捧腹弯腰,肠绞挛急,则施以平肝解痉,缓急舒挛之品,兼顾调脾安肠。小儿有情志变动,所欲不遂,所好未达,或遭家长训斥打骂,皆可致小儿肝气佛郁化火,横逆脾胃,以致胃气上逆作吐,治疗当抑肝清火,平胃安中[3]。惊恐所致呕吐多由于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一时气血逆乱而发生呕吐。正如《医宗金鉴》[4]所云“夹惊吐者,多因饮食之时,忽被惊邪所触而致吐也”。另有“惊泻”一病,多发于小儿,亦因小儿神气怯弱,猝受惊恐,肝失条达疏泄、横逆犯脾导致泄泻,治以健脾助运、镇惊宁神,代表方为《幼科心法要诀》益脾镇惊散,药用人参、白术、茯苓、朱砂、钩藤、甘草,灯心汤调服。高秉谔[5]认为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久泻不愈,其病机亦是肝郁脾虚。

2.2调肝理脾法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而助心行血。从肺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而论,常见的有木火刑金、木旺侮金之肝火犯肺之咳嗽,以及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犯于肺之痰湿咳嗽。小儿“肺脾常虚”,护理不当易招致外邪侵袭,加之为求速效而用药太过,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属中医“体虚感冒”“虚证”等范畴。李宜瑞[6]提出RRTI的病机不仅可见脾胃虚弱,而且合并肝脾不和,土虚则木乘,因此常出现脾虚肝郁,气机不畅,肝火扰动。RRTI的病位可由脾及肝,脾失健运、肝脾不和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陈凤媚[7]认为现代父母溺爱多,儿童娇姿任性,情绪易波动,同时压力增加,易使儿童出现紧张情绪,因此常出现肝木偏亢,肝旺侮金乘土,致肺卫不固、脾失健运,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反复易感,导致RRTI的发生,治疗可采用肝脾同治,健脾清肝、扶土抑木。邓雪梅[8]从肝脾论治小儿过敏性咳嗽。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皆可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而引起咳嗽。肝为刚脏,与气道高反应有密切关系,结合过敏性咳嗽患儿往往情绪易激动,多在夜间和清晨发作,从而考虑本病与肝关系密切。唐方[9]认为肺气不畅多为咳,痰阻气道多为嗽,治疗小儿咳嗽多注重本脏他脏、调气化痰为要。肺主一身之气机,运幄胸中之大气,肝主疏通一身之气机,脾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大肠为肺之府,主通降气机。若能通调肺肝脾肠气,治咳不难。陈慧[10]认为儿童支原体肺炎恢复期发生一系列综合征除了有脾虚的特点外,还具有肝脾不调的特点,临床运用柴芍六君子汤以调和肝脾,健脾理气。

2.3调肝理脾法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小儿癫痫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出现的发作性疾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的表现,常表现为发作性的意识障碍、抽搐、精神行为异常等。任达夫老先生认为小儿癫痫病位在脑,责之心、肝、脾,脾不足则易食伤酿痰,肝有余则多化火动风。又以其神气怯弱,阳常有余,神机易蒙,心火易炽。如是土空木郁,火与痰合,火炎风动,痰瘀气逆并走于上,直冲犯脑,痹阻心神清窍,则痫证作矣。法当养心肝阴血、和脾土中气为主,令脾运痰无以生,木达风无以动[11]。赵建军[12]认为风、火、痰、惊等因素均可导致癫痫发病。其中痰邪、风邪最易致病。肝失所养则内动生风,脾失健运则生湿生痰,肝气郁结则进一步加重脾运化功能的减退。李新民[13]认为小儿癫痫失神发作的病机在于脾失健运,痰浊渐生,内扰心神、上干清窍或为肝经郁热,夹痰火上扰,蒙蔽清窍。调肝理脾法能改善癫痫患儿的病理性体质,提高机体对中西药物的敏感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4]。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ADH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自控力差,学习困难,情绪易激动,睡眠差,部分儿童具有违抗性、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王仲易等[15]认为脾为至阴之脏,其性静,藏意,在志为思。脾虚则静谧不足,而思虑不周,言语冒失,兴趣多变;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虚则精微难化,气血生化无源,导致心肝失养,而出现自控力减弱,急躁易怒,冲动任性;因此脾虚肝旺之象为儿童多动症的主要证型之一。中药治以健脾养血、柔肝平肝。庄玲伶等[16]认为小儿先天肺脾不足,后天饮食不节,护理不当,不但损伤脾胃,还使郁蒸邪热积于心、传于肝,心有热则肝有风,脾属土,肝属木,肝风盛乃木旺,肝木旺则乘脾土,脾失健运,脾意不守故致病,治疗上突出开窍醒神、清热平肝、化痰熄风。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为一组原因未明的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并可伴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汪受传[17]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证,其标为风、火、痰。风可分为实风与虚风,实风又可分为肝风与肺风,虚风为阴虚风动;痰可分为痰火与痰浊。其本在肝、脾、肾三脏亏虚。陈宝义[18]认为小儿抽动障碍的病机主要以脾虚为本、以风痰为标,脾虚痰伏,肝风内动,风痰鼓动,横窜经络。提出治疗当以健脾缓肝、化痰熄风为原则。郝宏文等[19]通过对757例次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证候要素进行分析,发现脾虚肝亢者占44.12%,因而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为脾虚痰聚、肝亢风动,治疗主张健脾平肝、熄风通络。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时期,涉及语言、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以社会沟通困难、兴趣狭隘、刻板行为、认知缺陷等为主要特征。目前病因尚未阐明,临床缺乏特效治疗。随着年龄增长,患儿症状会有所改善,但远期预后不好[20]。中医各家在研究其病因病机基础上,结合八纲、脏腑、六经辨证,对儿童自闭症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一定疗效。王素梅[21]认为自闭症患儿多为先天脾肾不足,心窍不通,神失所养,肝失调达所致,病位在脾、肾、心、肝。根据小儿脏腑辨证特点,王教授认为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则容易出现土虚木亢,故治疗主张重在扶土,佐以抑木,健脾平肝,安神定志,标本兼顾,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4调肝理脾法在其他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李新民[22]从肝脾论治小儿过敏性紫癜,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乘脾土,可以制约脾土的运化功能,化湿生热,蕴阻皮腠、肠络、肾络、关节而引发过敏性紫癜。治以疏肝理脾、清热利湿,用四妙散加减。

小儿汗证不仅属于单纯虚证或虚实夹杂,亦多见肝脾不和所致的实证。现在儿童大多娇纵任性,疏泄失常,枢机不利,津液输布不循经隧,流于脉外而汗出异常;而且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众多家长给独生子女滥用补品,饮食失节,膏粱厚味受纳过盛,胃肠食积,郁而化热,腠理大开,阳热凌驾于阴津,迫津外泄。治从肝脾,疏肝运脾,可使气机升降有序,水津输布正常,汗出自止[23]。

3小结

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化生气血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肝为刚木,体阴而用阳,主疏泄、畅气机,行使着运行周身气血、调节水液代谢等的重要职能。脾在志为“思”、肝在志为“怒”,脾虚不运化生痰浊、肝失濡养气机乖乱,可引发儿童抽动障碍、多动症、癫痫等神志相关性疾病。因此调肝理脾法从气血的生成与运行着眼,结合脏腑生克制化关系,可指导多系统疾病的治疗。

作者简介:李敏,女,45岁,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科呼吸、消化、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诊疗。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