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正以运脾化湿法治疗小儿慢性泄泻经验

发布时间:2017-12-16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高,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1]。程家正(1927-),男,浙江吴兴人,著名中医儿科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名中医,曙光医院终身教授。程老行医70载,至今仍亲临临床,研读经典,孜孜不倦地整理临床经验,形成重视肺脾肾三经的关系以治疗儿科疾病的学术思想。本文将其治疗小儿腹泻的经验总结如下。

1病机辨析

程老指出,中医药在治疗小儿泄泻方面有独特优势,对于小儿慢性泄泻可明显缩短其病程。程老从现代人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入手,深入钻研了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虚湿盛是小儿慢性泄泻反复不愈的根结所在。因此,该病辨证应重视发病的根源,健脾运食是其治本之道。

程老师从丁济万,深获薪传,得识孟河医派之医道,在徐仲才、王玉润等名家带领下深得徐小圃学派的中医儿科诊治真传,并且独创了“幼医三字经”[2]。强调本病内因为主,而外感风寒、喂养不当等外因是在内因前提下的诱发因素。程老认为小儿慢性泄泻的发病或因小儿脏腑娇嫩,冷暖不知自调,感受外邪;或因伤于饮食,乳哺不当,过食生冷瓜果及难以消化的食物;或因小儿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致水反为湿。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形体脏腑娇嫩,或于外邪侵袭,或于饮食不当,致使脾胃虚弱,脾虚则运化失职造成脾虚湿盛,是小儿慢性泄泻的根本原因。

程老根据病程长短将小儿腹泻分为暴泄和久泄。暴泄多为急性期以邪实为主,当治其标,以清肠解热、疏散风寒、消食化滞、化湿止泻为主,则邪祛泄止;久泄多为缓解期以虚证或虚中夹实为主,当标本同治,以健脾益气、温补脾肾为主,则泄泻终止。小儿慢性泄泻,正气耗损,病邪依恋,病程迁延,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程老提出运脾化湿、综合治疗为治疗小儿慢性泄泻的根本。

2治疗心得

2.1运脾化湿,益气养胃小儿慢性泄泻的内因是脾虚湿盛。脾气受损,表现为病程较长,大便稀溏,多于食后作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胜则濡泻。”《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程老治疗小儿慢性泄泻重视调理脾胃,使脾气健、水湿化,常用方剂如白术散、理中汤、四神丸、平胃散等。脾虚湿盛、泄泻日久者,重用党参、白术、茯苓、干姜,可加山药、黄芪、薏苡仁等;胃纳呆滞、腹胀不舒者,可加藿香、陈皮、厚朴、木香理气消食消胀;若兼风寒,伴恶寒发热,可加防风炭、荆芥解表散寒、祛风止泄;食积停滞,大便酸臭者,重用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消食化积导滞。

2.2温补脾肾,固涩止泻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小儿慢性泄泻致使脾阳受损,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阳虚。程老在治疗小儿慢性泄泻的过程中,除重视脾胃外,也非常重视培补先天肾阳。常辨证运用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之法。方选附子理中汤、四神丸等加减。

小儿慢性泄泻一般病程较长,久则必伤及肾阳,肾阳虚则阴寒内盛,而见澄澈清冷、完谷不化、脱肛。此时在健脾的同时应重视补肾阳,可选升麻、补骨脂、山茱萸、肉苁蓉等药。

2.3中医脐疗,直达病所脐(神阙穴)通过所属经———任脉,既和十二经脉相连,又与奇经八脉相通,也与脏腑相通,因此脐疗可疏通经气、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对小儿泄泻具有较好的疗效[3]。《针灸资生经》曰:“若灸溏泄,脐中第一,三阴交等穴,乃其次也。”程老深知脐乃经络的总枢、经气的江海,在治疗小儿慢性泄泻中药内服的基础上往往辅以小儿脐疗外治法,以有效缓解泄泻等症状。加之紫外线的温煦作用,可使气血流畅、经络畅达。内外合治,可明显缩短小儿慢性泄泻的病程。

程老脐疗用药擅用苍术、厚朴、木香等。其中苍术燥湿健脾、祛风除湿、解郁辟秽,《本草纲目》谓其“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乃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程老之所以选取此药是该药可针对小儿慢性泄泻的主要病因病机,即脾虚湿盛,苍术可起到健脾燥湿之功效。厚朴可燥湿除满、行气消积,正如《本草正》所言:“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具体的用法:嘱咐患者每日1次,每次4~6h,将三药制成的粉剂填于脐中央用医用胶带固定。

2.4小儿按摩,简便效廉腹部按摩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改善肠的蠕动能力[4]。程老建议父母在家为患儿进行腹部按摩要分清补泻,效果会更好。例如逆时针按揉为补,顺时针按揉则为泻;从左肚角开始,经过中脘、天枢、丹田等穴位,到右肚角结束为顺时针,反之则为逆时针。

3验案举隅

汤某,女,2岁。初诊日期:2016年10月11日。患儿慢性泄泻半年加重3日,泻出物为白色稀水样便,每日7次左右,每次泻水量较多,口渴不止,小便短少,不思进食。来诊时患儿精神萎靡,头倾不举,面色淡白,四肢周身皮肤干皱,两眼稍凹陷,舌淡质燥。体检:腹部平坦,腹软,触诊未见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叩诊无移动性浊音,胃泡鼓音区正常,膀胱叩诊阴性;听诊肠鸣音无亢进,次数增多,6次/min。振水声未见;舌淡质燥,脉细。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粪常规正常,轮状病毒阴性。

中医诊断:泄泻;辨证:脾胃虚弱,气阴两伤;治法:补脾健胃,生津止渴;方以七味白术散及人参乌梅汤加减。

处方:藿香6g,广木香3g,煨葛根10g,太子参10g,炒白术10g,白茯苓10g,炙甘草3g,山药10g,川石斛6g,乌梅6g,车前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脐疗方:苍术12g,厚朴10g,木香10g,芡实8g,炒扁豆10g,补骨脂8g。敷脐部,每日1剂。二诊(10月18日):腹泻渐止,口渴减轻;精神较前好转,舌淡红稍燥。症状好转,但形体仍弱,脾胃尚不健,继拟四君子汤加减而治,逐渐恢复而愈。

按此患儿因脾胃健运失职,不能将其精微散布于全身,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湿水谷合污而下,成脾虚泄泻。且因大量泻水后,津液耗伤,故出现口渴引饮、愈饮愈泻、愈泻愈渴、皮肤干皱、两眼凹陷等症状,前人称“久利伤阴”是也。故予七味白术散(此方出自《六科准绳》,由四君子汤加葛根、藿香、木香组成)加用人参乌梅汤加减。

方中人参(太子参代)益气补脾;白术健脾燥湿;藿香芳香化湿、和胃健脾;木香行胃肠气滞;葛根生津止渴、升发清阳,鼓舞脾胃之气上行,止泄泻;白茯苓渗湿健脾;甘草甘缓和中;山药健脾;乌梅、川石斛养阴生津止渴;车前子利尿、渗湿止泻,起到“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之功用。诸药合用,功能补脾健胃、生津止渴,则上述诸症可愈。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作者:徐荫荫程家正沈健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