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 中医诊断脾虚泄泻 治法燥湿止泻

发布时间:2015-05-05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汪受传,1946年生,男,汉族,江苏东台人。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从著名儿科专家江育仁教授。现任国家级重点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疾病分类项目审评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型医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潜心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主编出版《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临床研究》《国际标准化英文教材·中医儿科学》等教材及学术著作35部,承担完成国家科技攻关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8项、江苏省科技厅项目2项、省教育厅及中医药局项目7项。科研成果曾获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南京市科技进步奖、江苏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等22项次,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2008年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导师,已培养研究生、徒弟、中医临床研究人才、进修医生等200多人,弟子分布于国内各大医院、高校及海外多个国家、地区。

  脾虚泄泻,以往一般认为以脾气虚为主,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汪受传教授认为,脾虚失运而泄泻迁延,常与脾阳不振,不能温煦助运化湿有关,临证只要患儿无明显热象,便可以在方中加入温运脾阳药物,可较之单纯健脾益气提高疗效。

  从上世纪80代开始,汪受传教授从临床和实验两方面深入研究小儿厌食症,之后又将研究范围扩大到疳证、泄泻等多种小儿脾胃病证,并提出常用运脾四法——化湿运脾法、开胃运脾法、理气运脾法、温阳运脾法,形成了运脾法的系统临床应用方法。

  金某某,女,8个月12天,2012年9月22日就诊。

  主诉:腹泻5周。现病史:患儿5周前开始腹泻,日行4~5次,呈水样,便中夹奶瓣,气味腥臭。于南京市某医院门诊查粪常规示:糊状,脓细胞1~3/HP,RV阴性。予“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及“五维赖氨酸颗粒”等口服后未有明显减轻。昨日至今晨,患儿腹泻8次,水样或糊状,臭气著,便中夹有少量奶瓣,便前无明显哭闹,食纳尚可,每日约800毫升奶量,小便正常,饮水如常,夜寐汗多。

  查体:舌苔薄白,脘腹不胀,枕秃,毛发稀疏,肋骨外翻。于本院查粪常规:质稀,余(-),RV(-)。乳糖耐受试验:阳性。

  西医诊断:小儿腹泻。

  中医诊断:脾虚泄泻。

  辨证:脾虚气阳不足,运化失职。

  治法:温运脾阳,燥湿止泻。

  处方:太子参10克,苍术10克,茯苓10克,炮姜6克,煨益智仁10克,车前子15克,炒谷芽10克,炒麦芽20克,焦神曲10克。颗粒剂4剂,每剂混匀后分为6份,每服1份,每日3次。

  二诊(9月29日):服药4剂后,大便次数较前减少,日行4~5次,呈糊状,今晨解1次成形便,便时无哭闹。舌苔薄白。追述病史,患儿自出生以来尚未“聚肚”,乃脾肾阳虚,运化失健,仍守前方,增温肾之品。

  处方:苍术10克,茯苓10克,太子参10克,附子3克,炮姜6克,肉豆蔻10克,焦山楂10克,炒麦芽20克。颗粒剂10剂,分20日服。续服5剂10日后,大便日行2次,成形,未见夹有奶块,寐安。

  按:脾虚泄泻,以往一般认为以脾气虚为主,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汪受传教授认为,脾虚失运而泄泻迁延,常与脾阳不振,不能温煦助运化湿有关,临证只要患儿无明显热象,便可以在方中加入温运脾阳药物,可较之单纯健脾益气提高疗效。

  从上世纪80代开始,汪受传教授从临床和实验两方面深入研究小儿厌食症,之后又将研究范围扩大到疳证、泄泻等多种小儿脾胃病证,并提出常用运脾四法——化湿运脾法、开胃运脾法、理气运脾法、温阳运脾法,形成了运脾法的系统临床应用方法。

  本例患儿初诊时,虽未现明显脾阳虚之证候表现,但亦无湿热之象,故用炮姜、煨益智仁温运脾阳,合苍术运脾燥湿,茯苓、车前子淡渗利湿兼健脾,太子参、肉豆蔻补脾之气阳,谷芽、麦芽、焦神曲消食助运。药后患儿病情好转,但结合病史,认为患儿脾肾之阳均弱,复诊时在原方基础上再加用附子温肾以暖脾。诸药合用,使病程迁延日久之泄泻迅速痊愈。对于此类泄泻,若待脾肾阳虚全身虚衰之时方才使用温阳之品,则难以奏效矣。(江苏省中医院徐珊整理)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