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治小儿汗证中医典型病例

发布时间:2017-02-27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小儿汗证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以全身或局部汗出过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为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1]。北宋儿科大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列23则医案,却专门将汗证列为一则,论述导致小儿汗证的3种不同病机[2],由此可见多见及多变。现代研究表明汗液中含有钠、钾等电解质,长期汗出过多、大汗淋漓,可使小儿体液中电解质紊乱,营养物质消耗,导致儿童机体免疫力下降,易感他疾。因而积极防治本病与小儿的生长发育、营养健康等关系十分密切。桂金贵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多三十余年,深谙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辨证灵活、用药精简,对汗证有独到见解,临床巧用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进行辨证治疗,效果明显,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颇多,现将导师辨治小儿汗证经验介绍如下。

辨治思路

汗为阳气蒸化津液所得,是人体五液之一。汗出本为机体自我调节的生理反应,受到个人体质、环境及饮食等因素影响。导师指出,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藩篱疏薄,加之生机旺盛、清阳发越,在入睡后背部或额头有少量汗出,若其汗出不湿衣、枕,饮食、睡眠、精神活动正常,则视为生理性汗出,不需加以干预;若因炎热、进食、穿着过厚、剧烈运动等引起的出汗,而无其他疾苦,则不属病态,不作汗证论治,故治疗时不应见汗即止汗。?

小儿汗证多发生在小儿体质虚弱或大病后,常称为“虚汗”,亦有因饮食积滞或湿热内蒸等导致的“实汗”。虚汗又常分为自汗、盗汗,寐时汗出,醒后汗止者称“盗汗”;不分醒寐、动辄汗出者称“自汗”。传统理论认为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治疗上常墨守补阳、补阴之法,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导师认为小儿汗证常见自汗与盗汗并存,虚实同在,因此小儿汗证治疗不应仅拘泥于自汗与盗汗之分,或者家长所诉种种“虚”像,而单纯补阳补阴,应结合小儿病理生理特点,详询更多的其他症状,同时更应结合现代生活环境对小儿的影响,要因时因人,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脏腑关系

1 心

心主血,汗血同源,心在液为汗,《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认为“汗乃人之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为液,发泄于外者为汗”[3],若心气不足,失于固摄津液,导致心液过度外泄而发为汗证;若心阳过亢,蒸化津液过多亦为汗证。根据小儿“心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心气不足之汗证少见。

2 肺

肺主气,主皮毛,天地之寒热邪气伤人时,肺先受之,正邪交争于肌表时,津液需载正气覆布于肌表抗邪,此时汗液亦随正气外出,若汗出过多,则成汗证;小儿素为“肺脏娇嫩”,肺气虚弱,则无以固摄皮毛,玄府开合失司,即见汗出不止。此类患儿平素多体虚、易感外邪。

3 脾

脾主运化水谷津液,为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提供来源。《素问·评热病论篇》中记载“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4],从根本上指出了汗液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和津液,脾胃的正常运化使汗出有源得到保证;脾胃又可化生气血津精滋养五脏六腑,让脏腑发挥正常生理作用,共同协作,方可使汗出适宜;同时脾具有固摄津液不使其肆意外泄的作用,脾固摄职能正常方可汗出有度。小儿素有“脾常不足”的特点,故临床上汗证小儿常兼见纳食不香、面黄形瘦、神疲肢倦、大便偏稀等脾虚、脾失健运症状。??

4 肝

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气顺则气血流畅,脏腑和调。肝脏生理特点为体阴而用阳,若肝血不足,不能正常发挥疏泄之职,则汗出无度;小儿“肝有余”,故而肝气易偏亢,常致气机逆乱,津液代谢失常,亦发为汗证。临床上多见于脾气急躁易怒患儿。?

5 肾

肾藏精,《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4],小儿“肾常虚”,若肾阳不足,气化功能紊乱,体内津液代谢失衡,则汗液外出失控;若肾阴亏虚,阴虚不能涵阳,则阳亢而蒸津液于外。肾阴虚多以盗汗为主,兼见五心烦热;肾阳不足以自汗为多,兼见畏寒肢冷。此型多见于病久体虚的小儿。

五脏皆可令人汗出。导师认为随着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小儿久病而致肾虚不足所致汗证渐少,临床以肺脾肝病变所致汗证为多,以肺脾气虚最常见。

病因病机

小儿汗证病因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因机体虚弱,失于固摄闭藏,导致津液外泄所致,如卫气失固、营卫失和及各脏腑阴阳气血的亏虚。实者,因实邪瘀阻,内有郁热迫津外泄所致,包括食积化热、邪热里炽及瘀血阻滞等。小儿汗证临床上以虚者为多,尤以肺脾气虚、卫外不固,导致营卫失调者常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汗论》曰:“营卫相随��以营周于身,环流不息,营阴有阻,虚则津液泄越,卫虚则不能固密,固喜汗出而遍身”,指出小儿营卫失调所致汗证的病机。导师认为汗出与卫气和营阴关系最为密切:其一,卫气为水谷精微中的剽悍滑利之气所化生,行于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具有司腠理开合、调节汗孔的功能,而汗孔是人体出汗的重要途径,故卫气的异常常致汗出的异常。当卫气虚弱时,调控汗孔不力,津液外泄而成自汗;当卫强营弱时,卫阳之气蒸发营阴外泄亦可导致自汗[5]。其二,若人体内阴阳失衡,阴不能制约阳,致阳气相对亢盛,虚火内扰,迫汗外出,尤其夜卧之时,卫气本应入于阴,然因阴虚不能敛阳,使卫阳游行于外,既可出现失眠之症,又可见因迫津外泄而成之盗汗。所以无论自汗、盗汗均与营卫失调机理有关。

辨治经验

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结合当代生活背景,导师在临床治疗中尤重视调补脾肺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使汗不妄泄,但并不拘于单纯补虚,常辅以条达肝气、调脾助运之法,效果显著,分述如下。?

1 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止汗

《景岳全书·汗证》曰“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6],表明汗以营阴为根本,卫阳为外用,二者阴阳平衡,营卫调和,则津液内敛、外泄协调,汗出有度。故针对小儿汗证特点,临证治疗时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止汗为大法,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该方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7],原为主治血痹病的重症,该方具有振奋阳气,温通血脉,调和营卫的作用。方中黄芪性甘温,归肺、脾经,“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外可固表实卫止汗,内可大补肺脾之气;桂枝性辛温,白芍性酸苦,二者相伍,散敛结合,于透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敛阴之中有调卫散邪之功,如是则营卫和而汗泄有度。姜枣合用,滋脾胃助汗化有源,又可协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全方补收结合,使得肺脾气足而肌表固,营卫和调而津不妄泄,故可达止汗之目的。气虚甚加党参、甘草,阳虚重加大桂枝用量;对于口干喜饮、手足心热、舌红苔少或花剥苔、脉细弱、夜间汗出明显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以益气养阴;有烦躁不安,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厚者,可加龙胆草、黄芩清热利湿。???

2 顾护脾胃,兼以培土生金

肺主皮毛,肺气虚,表虚不固,故汗出不止。中医五行理论认为,脾脏属土,肺脏属金,土能生金。肺需靠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充养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脾胃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肺气的盛衰。脾胃运化有力,气血充足,上输于肺,卫气才能发挥其充皮肤、实腠理的作用;若脾胃虚弱,肺卫失养,肺卫不足,营阴不守,腠理疏松,卫外失固,则汗出。故导师认为,治疗小儿汗证应谨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在治疗中兼顾脾胃之气,后天之本固则气血津液可得以充养、肺卫表实,如此才汗化有源、汗出有度。遂在临床用药时,酌加健运脾胃之品,如脾胃素虚者,可加白术、党参等补益脾胃之气;乏力倦怠、舌苔厚腻者,加陈皮、砂仁、厚朴行气运脾,使脾健脾运,则人体之气充足调达,气之固摄、温煦、推动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3 佐以理肝,不忘清热消积

临床小儿汗证多属单纯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汗证小儿虽有食欲减退、纳食不香、精神不佳等“虚”象,但常伴脾气急躁易怒、咽干舌燥、口渴喜饮、腹胀不适、大便秘结等实证,结合现代生活环境可知,大多子女平日娇纵任性,易躁易怒,使肝脏疏泄失常,枢机不利,津液输布不循经隧,流于脉外而汗出异常;“饮食自倍,肠胃乃伤”[8],小儿脾常不足,平素饮食不知节制,或偏食肥甘厚味,致积滞内生,郁而化热,里热郁蒸,津液外泄肌表而汗出,此犹如旺火烧水,水气蒸腾而出,正如汪昂《医方集解》云:“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生津,亦随其火扰所在之处泄而为汗”[9]。如症见汗出肤热,伴有口臭、腹胀纳差,此时单用补虚敛汗之品常无显效,治宜酌加消积助运之品,可加用建曲、谷芽、麦芽消食化积,黄连消郁积之热等,使气机升降有序、水津输布正常,达热息汗止之功;同时多汗常夜卧不安,碾转反侧,甚有夜惊、夜啼,平素脾气急躁,辅以疏肝凉肝之品,则夜寐可宁,每获良效。

典型病例

患某,女,5岁,2015年11月20日初诊。其母代诉:自幼汗多、容易感冒。现来诊:素体偏弱,极易出汗,汗出较同龄者多,天气寒冷亦时有汗出,头面颈背尤甚,头发、衣服常湿透,不分寤寐,活动后尤甚,形体无明显消瘦,神倦乏力,面色少华,纳食欠佳,无恶心呕吐,夜寐不宁,喜翻身,睡中齘齿,大便偏稀,日解1~2次,小便调。查体:神志清,精神一般,咽腔(-),心肺腹(-),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汗证;证属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治当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炙黄芪10g,桂枝3g,炒白芍6g,炒白术8g,煅牡蛎20g,浮小麦15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钩藤5g。上方中药颗粒剂水冲服,1剂/d,连服7剂,嘱家长注意养护,合理增减衣被,防止汗出受风。二诊汗出明显减少,纳食较前增多,精气神足。故效不更方,继续服用2周,诸症消失。按?盖卫阳行于脉外,司固外、玄府开阖之权,营阴行于脉中,行濡养五脏六腑之职,营卫配合密切、协调,即称营卫调和。本案患儿体质偏虚,卫外不固,时常外感,病久伤及脾胃正气,内不能濡养脏腑,外不能充实营卫,故见“时常汗出、神倦乏力、面色少华、纳食欠佳”等诸症。方中黄芪补肺健脾,益气固表;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白术健脾益气,加强黄芪益气固表之力,并可培土生金;佐以牡蛎、浮小麦敛阴止汗;在上方中加入炒谷芽、炒麦芽消食开胃以增加患儿食欲;患儿睡中不宁喜翻身,故加钩藤清热凉肝助儿安眠。诸药合用,使补中兼疏,散中有收,营卫调和,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邪亦不易内侵,效果显著。

体  会

小儿汗证无明显“自汗”“盗汗”之分,常虚实夹杂,但治疗时无论应用何法,或补或疏,或疏补兼施,总以调和营卫为本,阴平阳秘则汗出可止;临证巧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效果显著,故导师强调,经方不拘泥于一证,抓住病机,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韩新民.中医儿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6.

[2]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42.

[3] ?吴谦.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31.

[4] ?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8-126.

[5] ?张立平.从升降出入论“营卫不和”的两类病证及其治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0):3069-3071.

[6] ?陈永灿.张景岳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创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2):231.

[7] ?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93.[8] ?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

[9] ?霍莉莉,朱盛国.肝脾同治在小儿汗证中的运用初探[J].湖南中医杂志,2006,22(5):75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