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次公医案》及古代名家医案按语赏析

•医案按语的写法没有固定的程式,要点是阐发奥义、精切中肯,羽翼医案,与其浑为一体。•医案是告诉读者“怎样”做的,而按语则是回答“为什么”这样做的,将辨证的关键、用药的精妙
2022-02-18

阴阳是精准的科学

•中医学在吸收了阴阳学说的精髓之后,构筑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对后世医家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阴阳抽象于实测的天体变化规律,不仅非常理性,而且远远超越人类,是反映规
2022-02-17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经络模型十五种

•《黄帝内经》基于人体经脉阴阳气血多少、分布状态、经脉气机气化活动状态之异,构建出15种“三阴三阳”经络模型,以此完成了经络理论的建构。•《素问·热论》篇从时间、空间
2022-02-16

论中医诊疗的个性化

•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的“百家争鸣”,一方面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发展,另一方面却又因角度不同、标准不清而造成争议纷纭。•药物各有偏性,组方各具特点,而医者对其性能的理解角度与
2022-02-14

从目之形气神论眼疾证治

•目体阴而用阳是目形和目气关系的高度概括。“体阴”即目内有形之血,以血为体,血属阴。“用阳”即阳气的激发、推动和温煦等作用,以气为用,气属阳。•在眼疾辨治过程中,需整体把
2022-02-11

从足厥阴经的形成及演变探寻经脉本原

•以足厥阴经为例,纵观其早期形成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经脉的本质发生了扩展,由基于实体的“宁失其穴,不离其经”,更多地转变为基于联系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对早期经脉发展
2022-01-27

论中医之积

•积之形成有外感、内伤两类原因:外感者,可因感受外寒或寒湿之邪,致津凝血结,渐成积聚;内伤者,可因情志太过或饮食、起居不节,致气滞血凝或损伤肠胃之络而成血瘀,久而成积。•中医之
2022-01-26

论中药的量与效

•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中药剂量变化对疗效产生的影响大致有量变致新、量变致平、量变致反、量变致毒四个方面。•仲景用药悉据辨证,一方多用则全在药量的调整,而药量大小又依病
2022-01-20

临证常用通络十三法

•汉代张仲景之旋覆花汤、大黄䗪虫丸、抵挡丸等虫类药方剂开通络治疗之先河。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理论,为许多慢性病用通络法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通络之
2022-01-14

《外台》茯苓饮活用的思考

•《外台》茯苓饮方证脉证病机之关键在中焦,消水补津以通调三焦气机为重,应看作是理中法的扩展方。•《外台》茯苓饮方虽六味,但已包含了理中汤去甘草、橘枳姜汤、枳术汤等多个
2022-01-12

论方剂的功用认定

方剂是各种药物的有机组合而非堆砌,其功用虽取决于方中诸药却又非诸药功效的简单加合。目前,对方剂功用的归纳、总结,由于缺乏明晰、严谨的标准,时常可见对其功用见仁见智、表述
2022-01-10

论俞募穴结构功能特性的差异

•王居易指出,俞募穴所在部位的皮脉肉筋骨缝隙之间的解剖构造,以及内在的气血运行状态,与俞募穴功能有很大的关联。•由于背俞穴对阳气运行转输有调节作用,所以背俞穴还可以调节
2022-01-05

论中医之痞

•《伤寒论》对痞论述甚详,以方测证,大致可分为热痞、寒热互结痞、寒热错杂痞、气痞、痰痞、悬饮痞、水痞、协热利痞等。•痞作为症状与胀、闷、满等,作为病机与郁、滞、阻等,作
2021-12-30

细谈用药如用兵

清代名医徐灵胎提出“用药如用兵论”,运用类比手法,以战术喻医术,以用兵喻用药,明确治病的指导思想,提出临证的用药原则,读之受益匪浅。笔者借鉴“用药如用兵论”,采用取象比类的方
2021-12-23

探析张景岳论治水肿之要义

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中,对水肿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方药的阐释,至今仍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气化失常为主要病机《内经》称水肿为“水”“水胀”,并初步认识
2021-12-20

叶天士:惟刚药可以宣阳驱浊

清代医家叶天士熟谙药性,明辨药理,于本草之识,除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之常论外,又有刚柔、阴阳、动静之别。叶天士于刚药、刚剂之用,颇具法门。刚药刚剂概念及其传承发展刚药、刚剂
2021-12-10

从体质角度谈慢阻肺发病及防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咳嗽、咳痰、胸闷为主要特征,其发病与生活环境、季节变化有较大关系,又因患者的体质不同,导致伴随症状不尽相同。•体质的不同决定着易患疾病的倾向性。慢
2021-12-01

方剂加减探析

千百年来,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治疗经验,积累了盈千累万的治疗方剂,为临证的选方用药提供了极大便利。总体而言,这些方剂大都循证而立,即每个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证。
2021-11-26

中医预测医学是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

本世纪生命科学的提出催生了转化医学、个体化医学、预测医学、预防医学的整合、互鉴与进化。中医对疫病灾情的预测缘始于古贤哲的《易经》《易传》,整体动态象数易观察气象、
2021-11-25

中药功效的认定与取舍

众所周知,中药发现于古代先民寻找食物的过程中,故有“药食同源”之称。其间大致要经历从无意发现到有意尝试,再到广泛验证、确认功效等阶段,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入、知识逐步积累的
20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