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治法的常与变

常法适用于病证的普遍性,变法则适用于病证的特殊性。普遍性是指病证从病因、病位、病性到演变过程都较为清晰、单一,因而可通过直接对抗、纠其所偏而达到阴阳平衡;特殊性则是指
2022-09-05

中医辨证思维的三个层次

方证相应、辨证分型、审察病机为中医辨证的三个层次。中医学对于疾病辨证的历史发展,即是从方证相应到辨证分型,再到审察病机,这代表了中医学理论从疾病的个别现象走向普遍一般
2022-09-02

论中医之陷

•内陷者多因邪盛正虚或治疗失当,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下陷者所指则较为明了,即脾气亏虚,无力托举,以致弛缓不收、脏器松弛而下垂。•内陷、下陷虽同名曰陷,且均处于病变过程的
2022-08-26

曹颖甫如何应用建中汤

诸建中汤临床症状均以腹痛为主症。从病势上看,小建中汤之腹痛较轻,黄芪建中汤之腹痛较重,大建中汤之痛势最危,而《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则偏于补营,其腹痛最重。在曹颖甫的著作中
2022-08-24

辨脏腑治肺痨

肺痨虽病位在肺,但与“四脏两腑”(即脾、肾、肝、心、胃、大肠)在生理、病理上联系紧密,临证根据相关症状进行诊断分型,分脏腑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肺痨患者临床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力,缩
2022-08-22

以轻去实应以药病相宜为准则

•对“轻可去实”的解释认识一致的是:轻者,指药性质轻升浮、轻扬升散,能治疗病邪在表之证;实者,指邪客在表,腠理闭塞。后世医家将“轻可去实”应用范围拓展至内伤杂病。•以轻去实
2022-08-10

脾胃病诊治理论传承创新实践

脾胃病诊治理论的传承需注重以先贤经验为基础的成果验证、优化与拓展,而创新应找准消化系统疾病的关键问题与需求,在多学科交叉的支撑下,以适宜的方法、技术和理论加以研究、阐
2022-08-08

《黄帝内经》两种经脉循行模式解析

•《内经》经脉循行涉及上行性循行模式和十二经循环模式两种。从理论构建的完整性而言,两种模式无疑都是必要的,否则无法形成源自先天、补养于后天的生命生存方式。但二者的理
2022-08-01

论中医之寒热

中医之寒热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反映的是人体与物质或环境相互作用后的一种指向和力量,因而认识寒热不能简单地依据量化指标,而是应放在中医理论体系的语境加以理解。
2022-07-29

重构身心疾病的中医辨证体系

•中医学原本存在从志意辨证角度分析解决精神行为问题的思路和方药。然其在传承中曾被遗失,究其原因,对性、情、欲、五志生理概念异质性的忽视是关键因素。•志意辨证通过中医
2022-07-20

论中医之伏阳

•历代医家对伏阳的认识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与伏阴相对而言,即冬月伏阳、夏月伏阴;二是伏阳好发之处;三是伏阳化为温病;四是阴中伏阳之脉象。•伏阳对于临床的意义主要在于,当病变
2022-07-14

医意的内涵与层次结构

•医意指医生的意识行为,是对“象”的动态了解、认识、分析与领悟过程;是中医思维和医家的知识、经验等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医意依次分为意向、
2022-07-11

论中医之恐

•惊恐常并称,实则有不同:惊自外来,为事前不知而受吓;恐由内生,为事前知之而自怯。二者间常呈惊中有恐、恐中有惊,惊易致恐、恐易致惊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恐证属中医神志病或情志
2022-07-08

五运六气之天文假说

欲知物候病候,必先知气候;欲先知气候,必先知运气所从来;欲知运气,必先知其结构;欲知其结构,必先知时间。欲知时间,必先知干支。知干支然后知运气;知运气然后知气候,知气候然后知物候。
2022-07-05

调治肿瘤相关性失眠“五不可”

•肿瘤与不寐常相互作用并形成恶性循环,共同影响肿瘤患者原发病的治疗效果,影响其生活质量与疾病预后。•肿瘤相关性失眠是在正气亏虚基础上,复加各种攻邪疗法的消耗克伐,兼以心
2022-06-23

中医临床水平提高班五运六气专题开班

中国中医药报讯 6月11日,2022年“中医临床水平提高班(五运六气基础与临床专题)”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开班。培训班上,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五运六气
2022-06-17

中医整体观的三个基本特性

•中医学的整体观将“自然—人体—社会”看作一个宏观的统一整体系统,在宏观整体的调控下,人体、自然、社会又分别是相对独立的整体,各自依照自身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着,同时又通
2022-06-16

治冠心病应建立病证结合体系

提高临床疗效是中医永恒的主题,病证结合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有鉴于此,我们以冠心病为切入点,通过整合中西医量化指标,形成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并进行了临床应用实践的研究。相信
2022-06-13

论中医之渴

•除消渴外,渴大都以症状的形式出现。其形成大抵可分为水津匮乏、濡润不及和水津不化、未得济用两类。•渴之辨证具有重要意义,可藉以判别病变的表里、寒热、虚实,推测疾病是否
2022-06-10

中医各家论暑之内涵

•对于暑的认识存在争议,概因暑的概念不严谨、标准不清晰。以暑性炎热论,与火性无异,却并未分二者热之轻重;以季节时令分,把夏月之热统称为暑,也不合暑之义理。•暑与热同义,然前者
202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