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类中药探析

•藤类药大多具有祛风湿、舒筋脉、通络止痛的功效,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清热解毒、滋补阴血、利水消肿等类。藤类药普遍一药多能,且许多都具有止痛作用。•
2023-03-06

广义之通法涵盖消法和法之义

通法即疏通气机、调畅血脉的治疗方法。临证运用通法治疗的目的,是使人体全身气血经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处于畅通状态而无阻塞,具体说就是气血通、阴阳通、表里通、食道通
2023-03-02

宣肺法与宣肺方药刍议

•宣肺药主要有两类,即解表药与化痰药。这反映了宣肺的两种形式:解表药通过发汗以解除表闭而达宣通,重在解决宣发的通路问题;化痰药则通过化痰祛壅而达宣通,重在解决肺脏自身的塞
2023-02-20

人体气机疏调议治

疏通调节维护人体气机之正常运行,是中医治疗学的精要组成部分。疏调气机治疗法,在以肝之疏泄为治疗主体的基础上,还应健脾补肾,顾护先后天,作为强化治疗之两翼。疏调汤为治疗人体
2023-02-17

三印成禀与辨禀调治

•生辰印记与遗传印记、祖气印记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核心组成部分——禀赋与禀质系统,故曰“三印成禀”。生命本源的物质基础是禀赋禀质,临床诊疗和养生保健应坚持辨禀调治。•禀
2023-02-16

多元审疾 随宜治之

多元审疾论治是以中医固有理论体系为基础,以阴阳整体恒动观为指导原则,通过揆度奇恒、从表知里、诸诊合参等诊法,衷中参西辨病论治、辨方证/药证论治、审病机/证机论治,辨体察时
2023-01-18

根类中药解析

在整个庞大的植物根系谱中,有一部分以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或地上茎残基可以作为药用,统称为根类药。根类药在临证中有着广泛应用,张仲景常用的84味药中,根类药即有1/4之
2023-01-13

中西医结合防控“糖脂代谢病·瘅浊”

糖脂代谢性疾病主要包括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等,此类疾病发病率高,其综合防控是一个世界难题。近40年来笔者带领团队潜心糖脂代谢
2023-01-06

癌毒病机理论及辨治体系

恶性肿瘤基本病机为“邪毒蕴结、正气亏虚”,辨证首辨特异性病邪“癌毒”,重在辨癌毒的致病特性、兼夹病邪、致病部位、邪气盛衰;其次辨非特异性病邪,如郁、风、寒、热、湿、痰、
2023-01-05

肺系疫病理论演进及辨治原则

中医肺系疫病理论经历了在伤寒理论范畴内孕育、晋唐时期从伤寒理论体系逐渐分化出来、病机治法理论在宋金元时期进一步发展、伴随明清温病理论体系发展以及西学东渐至新中国
2022-12-28

证的层次结构及构型规律剖析

•证由多种病机要素依其相应的结构规律有序组合而成,其中既有核心要素的成分,又有由某些相关要素结合而成的基础架构,其后则由确定了病位的基础架构形成完整的具体证。•证的核
2022-12-19

陆广莘正气免疫论

对于抗病毒治疗而言,中医不单是另辟蹊径,而是提供更广阔的途径。中医辨证论治是一种应对传染病的普遍法则。传染病病原体可以成千上万、变异无穷,其感染人类的疾病也多种多样,但
2022-12-14

论“使邪有出路”

邪居上焦,应顺其向上之势,使之上越而出;邪居下焦,顺其下趋之势,使之下泻而出;邪居中焦,心下痞闷或胀满,无明显上越下趋之势,则宜用消磨之法使邪内消;邪在肌表,应顺其向外之势使之自表而
2022-11-30

唐容川师法仲景治心烦

唐容川师法仲景,并依据其阴阳水火气血理论,辨证应用经方治疗心烦。对实证火太甚者,用黄连阿胶汤清心火、补阴液;对火郁而不得宣者,用栀子豉汤加味清火宣郁除烦;对虚证火不甚而血太
2022-11-14

“肝主疏泄”的内涵演变

•大多数学者认为,虽然《内经》并无“肝主疏泄”的明确记载,但其理论来源于《内经》。1974年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教材《中医学基础》确定了肝的核心功能是“肝主疏泄”和“肝主
2022-11-07

中药“同体异用”现象探析

•植物中药“同体异用”者,即多部位入药者,相互间功效差异明显、归类有变。有些功效及应用范畴大致相近,只是作用力度有所差异;有些因入药部位不同而效用差异明显;还有因成熟程度
2022-10-28

反思近代中医理论转型与思维嬗变

•“文化断层”与“思维异化”是当代中医学术传承困境的基本原因。抛弃了传统的知识系统,用削足适履的方式重构的学术体系,使得中医文化传统内在一致性的知识、价值和思维方式
2022-10-24

解析辨证论治四要素

辨证论治是基于“经验(诊疗技能)—知识(理论思维)—证据(客观病证)”的一种既客观又个性化,既有统一思维路径又有多种辨证方法的诊察模式,以明证、见证、对证、治证为核心要素。“审
2022-10-21

详论吴鞠通三焦分治大法

吴鞠通三焦分治系温病治疗大法,可概括为治上焦宜轻、治中焦宜平、治下焦宜重。但临证中亦要视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不可拘泥,例如上焦实火,亦可取釜底抽薪的清泻法;中焦湿热内阻,也可
2022-09-28

论中医之痒

•痒之所作,原因繁杂,但主要因于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或由于阴血亏虚,生燥化风,肤失濡养而成。•痒之作有虚有实,故补虚泻实也为治痒的基本原则。具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