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以经方愈顽疾验案五则

发布时间:2023-03-24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国医大师南征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学验俱丰,擅长运用经方治疗顽疾,遣方用药独具匠心,疗效显著,特录于此,与同道分享。

医案一:顽固性呃逆

患者某,男,64岁,2017年5月30日首诊。诉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制4年。患者于4年前因饮食不当,出现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制,食道有灼热感,久治不愈。刻下症: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制,胃痛,胃胀,恶心欲吐,易出冷汗,纳可,眠差,小便频,夜尿1次,大便干燥、3~4日一行。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迟。

诊断:(气滞血瘀型)呃逆(西医称为顽固性呃逆)。

治法:活血化瘀,降逆止呃。

方予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20g,生地黄15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5g,甘草10g,赤芍15g,柴胡10g,川芎10g,桔梗10g,牛膝15g,青皮10g,厚朴10g。6服,水煎120mL,日3次,饭后温服。

6月6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第4天呃逆消失,胃痛、胃胀、恶心欲吐均消失,夜寐可,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方,再予上方6服,煎服法同前。至今再未复发。

按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将超过1个月者称为顽固性呃逆。清代王清任立血府逐瘀汤,可治包括呃逆在内的19种病证,一切久治不愈之呃逆,皆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患者为老年男性,呃逆4年,前医皆从胃论治而不愈。当知久病入络,血脉瘀阻,现应从瘀论治。于血府逐瘀汤原方中加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加此二味,一方面加强疏肝理气之功,另一方面加强下气之功,起到了降逆止呃之效。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降逆止呃之功,兼可行气止痛,故呃逆止而诸症除。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青皮煎剂和青皮注射液对胃肠平滑肌、子宫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都有松弛作用,对心肌有兴奋性作用;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有明显的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虽然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显著,但临床上不可不慎重斟酌。早在《素问·宝命全形论》就指出“病深者,其为哕”。历代医家也都认识到“久病之呃”“虚脱之呃”为危重难治之证。顽固性呃逆可由胃癌、肝癌、甲状腺癌、脑血管病及其他各种疾病引起。南征指出,凡大病或久病见呃逆症状,是疾病进展或恶化的表现,应当慎重对待。

医案二:内伤发热

患者某,女,20岁,学生,2010年6月24日首诊。诉乏力、间断发热1月余。患者1个月前因劳累后出现乏力、气短懒言、纳呆、消瘦、时有发热症状,自行服用感冒药(具体不详)治疗,症状无改善,逐渐加重,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发热,体温38.9℃,辗转多家医院诊治,各项检查未见异常,予对症治疗,但发热不退,乏力、气短、纳呆、消瘦等症无改善。刻下见发热,乏力,气短懒言,纳呆,恶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诊断:(中气不足型)内伤发热(西医叫作发热待查)。

治法:补中益气,甘温除热。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人参(包煎)10g,白术20g,炙甘草10g,柴胡5g,升麻5g,当归15g,陈皮15g,木香5g。6服,水煎120mL,日3次,饭后温服。

6月30日二诊:乏力稍觉减轻,发热,但体温有所降低,自测37.7℃,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效不更方,予上方6服,水煎服。此后,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服用2周,无发热,体温恢复正常,诸症改善。

按患者为青年女性,身体瘦弱,学习劳累,耗气劳神,诱发本病。患者身体瘦弱,乃脾胃不足之表现,加之劳累思虑伤脾,脾胃虚弱,中焦不运,中气下陷,阴火上冲,故见发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则见乏力、气短懒言;中焦不运,故纳呆、消瘦;气虚卫表不固则恶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亦为气血亏虚之象。治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医案三:神经性呕吐

患者某,女,43岁,结婚已20年,未育,2019年11月19日首诊。诉间断性恶心、呕吐20余年,月经期间尤甚。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月经期间尤甚,辗转多家医院,久治不愈。刻下症:恶心,呕吐,干呕,胃脘部时隐隐作痛,时有胸闷、心悸、气短,急躁易怒,烦热,耳鸣,手足麻木,纳差,消瘦,寐差,夜尿2~3次,大便干,日1次,月经期间加重,小腹冷痛,痛经,月经周期正常,量少色黑。舌淡胖,尖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滑。

诊断:(气滞血瘀痰阻型)呕吐(西医称为神经性呕吐)。

治法: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和胃止呕。

药予桃红四物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方药:生地黄10g,当归10g,川芎5g,熟地黄10g,白芍20g,赤芍20g,桃仁10g,红花10g,苏叶10g,黄连10g,生姜5g,姜半夏10g,青皮10g,厚朴10g,旋覆花(包煎)10g,赭石15g,小茴香10g,生甘草5g。12服,水煎120mL,日3次,饭后温服。上方服用12服,诸症减轻,已不恶心、呕吐,月经色暗红,血块减少,痛经天数减少,舌淡红苔黄,脉弦数。

后宗此方随症加减,经治疗1个月而痊愈。

按患者中年女性,正气渐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患者因长期恶心、呕吐而食欲减退,饮食不进,气血化源不足,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日渐消瘦,长此以往而致中焦虚弱,痰湿内生,胃气上逆之证;加之病程较长,患者结婚20余年,未能得子,医治无效,致情志不遂,气机不畅,脾胃枢机不利,升降失调。舌淡胖,尖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滑,均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痰阻之象。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而设,具有调补胃虚、和降逆气、升清降浊的功效。配合当归、川芎、熟地黄、赤芍、桃仁、红花等药共为桃红四物汤,动静结合,有补血、和血、活血、调经之效。熟地黄和生地黄同用,清补结合,滋补之中还能清热,白芍敛阴和营,缓急止痛,治疗脘腹疼痛为佳,青皮、厚朴可治肝气郁滞胃虚胀满、食欲不振等,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之意。诸药同用,胃虚得补,逆气得降,浊降清生,气滞血瘀得除,故顽疾乃解。

医案四:复发性口腔溃疡

患者某,女,53岁,2019年4月2日首诊。诉反复口舌生疮4年。患者于4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口舌生疮,初未重视,后逐渐加重,时发时止,1周前上症又复发。刻下症:舌裂,舌面生疮,溃烂,时流鲜血,疼痛难忍,不能饮食,心烦易怒,口干,口臭,纳呆,消瘦,夜寐差,便秘,脉实而有力。

诊断:(热毒壅盛型)舌疮(西医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

治法:泻火解毒,敛疮生肌。

方药用儿茶散加减:儿茶10g,川贝母3g,5服,压面,舌舔用药,日多次为宜。

4月16日二诊:舌裂、舌面溃烂明显减轻,继续用药2周,舌面恢复如常,心情舒畅,纳食正常。至今未再复发。

按舌疮,见于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在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有舌烂的记载,二者症状相似,都是以舌面生疮、溃烂,舌裂,或时流鲜血,口臭,脉实有力为主要表现。其病机为脏腑积热熏蒸,蕴结成毒,损伤舌体,治宜泻火解毒,敛疮生肌。该患者由于久治不愈,已厌倦口服汤药,故用儿茶散加减外敷。儿茶出于《本草述》,苦、涩,凉,入心、肺经。有清热化痰、生津、止血、敛疮、消食之功效。川贝母出于《神农本草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之功效。二者配伍,共奏泻火解毒,敛疮生肌之功。南征常用此二味压面,治疗口舌生疮(舔服),屡试不爽。有临床研究发现,儿茶粉局部涂擦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优于常用药冰硼散。

医案五:顽固性粉刺

患者某,女,23岁,2013年9月5日首诊。诉面部丘疹、粉刺11年。自述11年前月经期间面颊部及鼻翼旁出现大小不等丘疹,有的粉刺样,能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此后逐渐加重,面部出现小脓疱,奇痒,经中西医治疗,时好时犯。刻下症:满面脓包,皮疹结成囊肿,痒痛,睁眼困难,心烦,纳呆,大便溏结不调,舌质暗,苔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滑数。

诊断:(痰湿热瘀互结型)顽固性粉刺(西医称为痤疮)。

治则:清热解毒,化痰通络。

药用梅花点舌丸(北京同仁堂)、紫金锭(北京同仁堂)各10粒研磨为面,加米醋适量,调匀,日1次,睡前外用棉签蘸敷于患处。1个月后,面部粉刺均消失,恢复如初面目。

按患者女性,月经初潮时出现粉刺,《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为血海,月事时下,身体固然气血两虚,若此时未能避其毒气,邪气中于人,必乘其虚者而袭之。邪之所凑,其气更虚,邪气郁久化热,故月经期间出现粉刺等,加之学业繁重,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机失调,肝木克脾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最终形成痰湿热瘀互结之证,治以清热解毒、化痰通络。众多医家在治疗粉刺时,清热、活血贯穿痤疮治疗始终。

紫金锭出自明代《外科正宗》,具有解毒避秽、消肿止痛、化痰开窍之功效,主要由山慈菇、红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等组成。梅花点舌丸来源于清代宫廷秘方,是解毒消痈的著名成药,在配伍运用上,以白梅花为主,疏肝解郁,乳香、没药、血竭活血消瘀,还有解毒透肌骨的珍珠、雄黄、朱砂等,另有消痈解毒止痛之牛黄、麝香、冰片,更重要的具有宣窍、通瘀化腐的蟾酥。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两药为面,用米醋调至均匀(米醋,味酸苦,性温,能破结气痰瘀),共奏清热解毒、化痰通络之功。外敷于患处,药力猛攻,效果甚佳,中病即止。

小结

纵观南征临床运用经方治疗顽疾,其特点有三:第一,灵活多变,出“奇”制胜。“奇”是运用常用方不被常用的功效,如血府逐瘀汤治疗呃逆,在王清任《医林改错》本有记载,但不被人常用来治疗呃逆。第二,善用外治之法。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对于久病不愈的患者,常对口服汤药有抵触情绪,此时应用外治之法,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进而提高疗效。第三,辨证识病,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南征常讲,久治不愈之顽疾,要慎重对待,以免出现疏漏,必要的检查该做就做,但是不能让理化检查禁锢中医思维,辨证论治要抓主症,主要矛盾解决,次要矛盾迎刃而解。总之,中医医师应该多读经典,熟读经典,跟明师,多临床,总结经验,方能融会贯通,提高经方治疗顽疾之疗效。(鲍鹏杰 刘世林 于子杨 长春中医药大学  南红 梅姜斌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祝志岳 江西中医药大学  赵贤俊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