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湿疹治验四则

发布时间:2024-07-24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小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自觉剧痒,常对称分布和反复发作,主要发生于头面,严重者也可发生于躯干、四肢,皮疹为多形性,是小儿常见皮肤病。小儿湿疹与中医文献中记载的“奶癣”“胎敛疮”类似。《外科正宗》载:“奶癣,乃小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飧炙煿,遗热于胎。生后颈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载:“此证生小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奶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敛;有误用烫洗,皮肤起粟,搔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敛。”本病多因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而致。小儿湿疹辨证施治同成人湿疹,但内服方中苦寒之药不宜多,应以甘寒清热药物为主,且因小儿湿疹多与消化不良有关,故常佐以健胃消导之品。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功能不及成人,且中药汤剂多味苦,口感较差,口服依从性不佳,而小儿皮肤渗透性极好,故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周文瑞在治疗小儿湿疹时多使用中药外治法。

周文瑞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临床善治皮肤病,他在中医整体观念、六经辨证及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将小儿湿疹大致分为热重于湿型、湿重于热型、血虚风燥型、血热型等类型,灵活运用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养血润肤饮、消风散、当归饮子、白疕一号(出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等方剂治疗小儿湿疹,临床疗效极好。现将其治疗小儿湿疹验案四则整理分享如下。

热重于湿型

陈某,女,1岁,2023年4月10日就诊。主诉:双下肢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瘙痒半月。患者半月前双下肢出现红斑、丘疹、部分糜烂、脓疱、脓痂、部分抓痕,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有色素沉着,阵发性加重。经过抗过敏止痒治疗后效果不佳。未做其他辅助检查。既往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无过敏史。刻下:皮疹部位以下肢为主,皮肤浸润,皮疹发红,暗红斑上有丘疹,患处瘙痒、有抓痕,小便黄,大便干,舌红,口苦,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小儿湿疹(湿热内蕴,热胜于湿)。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凉血。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12g,炒栀子12g,黄芩片8g,滑石粉12g,金钱草12g,白术15g,白土苓20g,白茅根15g,地肤子12g,薏苡仁20g,茵陈15g,盐泽泻12g,当归12g,盐车前子15g。2剂。水煎浓液600ml,每次200ml,外用兑水洗澡,3日1剂,每日1次。予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口服,每日1次,每次1.25mg。

4月18日复诊:皮疹开始消退,瘙痒好转。嘱继用上方2剂后瘙痒、皮疹消失,皮肤光滑如常。

龙胆泻肝汤主治肝胆湿热,是“苦寒直折”的代表方剂,此方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本案患者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博,风湿热邪浸淫肌肤而发为湿疹,且患处为双下肢,用龙胆泻肝汤颇为适宜,然苦寒药居多容易损伤脾胃,柴胡味苦、辛,性微寒,主升散故去之;生地黄味甘、性寒,甘草味甘、性平,两者皆脾虚湿滞者慎用,故去之,加白术、薏苡仁、炒白扁豆、白土苓以健脾祛湿、护固脾胃;加茵陈、滑石粉、金钱草加强清利湿热之功;因患儿皮疹发红,故加白茅根以清热凉血、利尿,使湿热从小便而解;因患处瘙痒、有抓痕,故去木通加地肤子以利尿通淋、止痒。诸药配合,共奏清热除湿、凉血活血的功效,体现了泻中有补、泻火而不伤阴、祛邪而不伤正的组方原则,故疗效显著。

湿重于热型

许某,女,1岁11个月,2023年4月14日就诊。主诉:前胸、后背及四肢出现许多红斑、水疱约4天。患儿4天前双下肢出现红斑、丘疱疹、部分糜烂、脓疱、脓痂、部分抓痕,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有色素沉着,阵发性加重。未做其他辅助检查。既往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无过敏史。刻下:前胸、后背及四肢皮疹为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皮疹潮湿、轻度潮红,瘙痒感明显,抓后糜烂渗出较多,伴纳食不香、身倦,大便不干,小便淋漓。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诊断:小儿湿疹(湿热内蕴,湿重于热)。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清热。

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黄柏12g,姜厚朴12g,白鲜皮20g,滑石粉12g,苦参10g,炙甘草9g,猪苓12g,盐泽泻10g,盐车前子10g,地肤子15g,薏苡仁20g,陈皮10g,炒白扁豆15g,白术10g,茯苓12g,麸炒枳实10g。2剂。水煎浓液800ml,每次200ml,外用兑水洗澡,2日1剂,每日2次。洗澡后外涂除湿止痒软膏,1日2次。

除湿胃苓汤出自吴谦《医宗金鉴》,即《丹溪心法》之胃苓汤加栀子、木通、滑石、防风而成。主治因饮食失调,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外蒸肌肤所致的皮肤红斑、水疱、渗液等症。辨证要点以红斑、水疱伴纳呆、腹胀为主。因患儿湿疹糜烂渗出较多,纳食不香,脘腹胀满,身倦,舌质淡,苔白腻,脾虚湿蕴症状较重,故用除湿胃苓汤去苍术、桂枝,加白扁豆、薏苡仁等以健脾除湿,麸炒枳实破气除胀。因瘙痒明显,加白鲜皮、地肤子等以除湿止痒。因患儿皮疹为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皮疹潮湿、轻度潮红,属湿热相兼为病,故加黄柏、苦参等以清热燥湿。因患儿小便不利,故加车前子、滑石粉以清热利尿,效果显著。

血虚风燥型

刘某,女,3岁8个月,2023年2月18日就诊。主诉:双小腿上长丘疹、瘙痒1年有余,反复发作。经西药抗过敏治疗后效果差。患儿10天前双下肢出现红斑、丘疱疹、部分抓痕,现大部分已结痂,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有色素沉着,阵发性加重。未做其他辅助检查。既往体健,其母曾患湿疹,无过敏史。刻下:双侧小腿有湿疹,皮损粗糙肥厚、干燥脱屑皲裂,瘙痒明显,表面有搔痕,血痂颜色暗,有色素沉着,无糜烂渗出,皮肤干燥,大便干,患儿不爱喝水。舌质淡、苔白,脉沉。

诊断:小儿湿疹(阴血不足,肌肤失养)。

治法:养血润肤,疏风止痒。

处方一:养血润肤饮加减。蝉蜕12g,首乌藤12g,玄参15g,当归10g,地黄10g,黄芪20g,麦冬15g,天冬15g,天花粉15g,升麻6g,制何首乌10g,炒蒺藜10g,熟地黄10g。1剂。

处方二:当归饮子合消风散加减。当归15g,牡丹皮10g,白鲜皮12g,荆芥10g,苦参10g,炙甘草6g,蝉蜕12g,地黄15g,牛膝10g,防风10g,赤芍10g,麸炒苍术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白土茯苓20g。1剂。

用法:水煎浓液600ml,每次100ml,外用兑水洗澡,3日1剂,每日2次,先用处方一,3日后用处方二。中药洗澡后用0.03%他克莫司软膏外搽患处,1日2次,口服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每日1次,每次1.25mg。

养血润肤饮,出自《外科证治全书》,具有养血滋阴、熄风止痒之功效,本案患儿皮损粗糙肥厚、干燥脱屑皲裂,瘙痒明显,大便干,不喜饮,说明阴血不足严重,故先养血润肤、大补阴血,方去白芍、桃仁、红花、防风、白鲜皮,加蝉蜕、首乌藤、玄参、天花粉、升麻、制何首乌、熟地黄等加强养血润肤止痒之功。阴血得补后,再用当归饮子合消风散加减标本兼治,当归、芍药、地黄养血、行血;防风、荆芥、蝉蜕祛风解毒、散瘀;牡丹皮、白鲜皮可大大增强祛风止痒、消疹的作用;苍术祛风燥湿;白土茯苓清利湿热;苦参、知母、石膏清热;炙甘草补阴补血;因患儿小腿部有大面积湿疹,故用牛膝引药下行;因患儿皮肤干燥,故将白芍改为赤芍,赤芍功能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正合病症。1年顽疾,1周得解,续用当归饮子合消风散加减而愈。

血热型

尹某,女,1岁,2023年4月14日就诊。主诉:全身出现大片红疹1月余。刻下:皮肤红斑、丘疹明显,皮疹较深,呈血红色,有浸润,有轻度出血倾向,瘙痒明显,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既往体健,其母曾患过敏性鼻炎,无过敏史。皮肤点刺试验阳性。

诊断:小儿湿疹(内有蕴热,郁于血分)。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

方用白疕一号加减:白鲜皮10g,生地黄25g,牡丹皮10g,炒露蜂房15g,鸡血藤15g,赤芍10g,白土茯苓30g,白茅根30g,新疆紫草15g,生槐花25g,炒蒺藜15g,白芍10g。2剂。水煎浓液600ml,每次100ml,外用兑水洗澡,3日1剂,每日2次。中药洗澡后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贝复新)0.1g外搽患处,1日2次。

1周后患儿皮疹深度变浅、颜色变淡。继用2周后痊愈。

白疕一号出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主要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对改变银屑病炎症介质释放过多及微循环异常等有显著的效果,故用于治疗有轻度出血倾向的湿疹也有良好的效果。

因患儿皮疹呈血红色,有浸润,有轻度出血倾向,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内有蕴热、郁于血分,故用白疕一号加减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方中生槐花、白茅根、紫草根、生地黄清热凉血;牡丹皮易丹参,合赤芍、鸡血藤凉血活血。因瘙痒明显故加白鲜皮、刺蒺藜,加白土茯苓以健脾除湿、祛风解毒,加露蜂房以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止血。因患儿病程日久,阴血耗伤故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大便干,故加白芍养血和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活血之效。灵活运用白疕一号方治疗血热型小儿湿疹临床疗效显著。(张光玉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