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中医、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毛德西对新冠感染后遗杂症的治疗有颇多独特见解,笔者跟师学习获益匪浅。今举治验三则,与读者交流。
胃痞
李某,女,41岁,2023年2月16日初诊。患者于1个月前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胃脘部痞满、干呕、闷堵,伴有口苦、口黏、口涩,咽中有痰,头晕,心烦,体倦乏力,劳累后加重,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诊断:胃痞(脾虚湿阻、浊气不化)。
治法:芳香化湿,醒脾开胃。
处方用三三九气汤加味:藿香10g,佩兰10g,砂仁6g(后下),代代花10g,厚朴花10g,佛手花10g,生麦芽30g,谷芽15g,稻芽10g,黄芪15g,太子参15g,红景天15g,麦冬15g。10剂,水煎服。
后复诊两次,随证加入霜桑叶10g、桔梗10g,以清肺利咽。共服30剂,症状基本消失,后改为2日1剂,调服半月余而愈。
按三三九气汤是毛德西经验方,由藿香三味饮(藿香、佩兰、砂仁)、芳香三花汤(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疏肝三芽汤(麦芽、谷芽、稻芽)组成。该方具有芳香开胃、化湿、疏肝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胃不和、湿浊不化、肝气不舒等证。本例为“疫后”胃痞症,乃因湿邪困阻中焦,影响其升清降浊、运化精微之功能所致。故治疗选用芳香化湿之品,以冀恢复胃纳脾运的功能。三三九气汤对于湿困中焦的胃痞症,具有化湿、醒脾、开胃、疏肝等综合作用,与证合拍,故必用之。“疫后”多伤及气阴而出现疲劳,毛德西喜用益气养阴四味(黄芪、太子参、麦冬、红景天)补益之,能很快恢复人之精气神。
咳嗽
冯某,女,44岁,2023年3月13日初诊。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咳嗽喘息、胸闷、乏力2个月余,咳嗽阵作,以夜间、晨起较甚,咳吐白痰,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无力。既往有哮喘病史。
诊断:咳嗽(风寒袭肺、痰阻肺络)。
治法:宣肺化痰,降逆止咳。
处方用麻黄九味汤加减:蜜麻黄5g,麻黄5g,醋五味子5g,橘红10g,清半夏10g,炒杏仁10g,茯苓15g,葶苈子10g(包煎),蜜冬花10g,桔梗10g,前胡10g,蝉蜕10g,丹参20g,赤芍15g,生甘草10g,生姜3片。7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7剂,咳喘、胸闷明显好转,唯觉乏力,舌红苔薄白,脉细弱。前方加太子参10g,以增强补益肺脾之力。再服10剂,以巩固治疗。
按麻黄九味汤是毛德西经验方,其在临床中常用该方治疗寒湿型咳喘证。该方由蜜麻黄、麻黄、醋五味子、橘红、清半夏、炒杏仁、茯苓、葶苈子、蜜冬花、桔梗、前胡、甘草等药组成,实为三拗汤、二陈汤、桔梗汤三个小方加葶苈子、蜜冬花、前胡、五味子组成,全方具有温肺散寒、宣肺止咳之功。本例患者素有咳喘之疾,感受疫邪后,外寒引动内饮,肺失宣肃,可见咳嗽咯痰、胸闷微喘,予以麻黄九味汤加蝉蜕以宣肺平喘、止咳化痰;疫后耗伤正气,病久络脉瘀阻则胸闷乏力,加太子参、丹参、赤芍益气活血通络。此方契合病机,故有良效。
不寐
闫某某,女,29岁,2023年5月15日初诊。患者半个月前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后入睡困难,易醒,每晚仅睡3~4个小时,头重目眩,胸闷心烦,胃胀,纳差,口苦,大便黏滞不爽,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
诊断:不寐(痰热扰心、胆胃失和)。
治法: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处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6g,清半夏10g,竹茹10g,炒枳实10g,陈皮10g,茯神15g,甘草10g,肉桂3g,首乌藤15g,合欢皮15g,合欢花15g,藿香10g,砂仁10g(后下),佩兰10g。7剂,水煎服。
后复诊两次,睡眠明显改善,食欲好转,随诊加入淡豆豉10g、莱菔子10g,以清热除烦、消食化积。共服21剂痊愈。
按黄连温胆汤即温胆汤加黄连而成。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6味药组成,用于治疗胆寒所致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至宋代陈无择将原方加茯苓、大枣,主症也扩充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本例属疫后不寐症,因病后气机不畅,痰湿停滞,郁久化热,痰热内扰,胆胃不和所致,毛德西予黄连温胆汤以理气化痰、清心安神,加藿香三味饮(藿香、佩兰、砂仁)以芳香开胃、化湿和中,使中焦升清降浊功能恢复;加首乌藤、合欢皮、合欢花以增强活血、安神、解郁之力,全方共奏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之效。辨证精准,用药精当,效如桴鼓。(王文娟 河南省洛阳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