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常某,女,42岁。2008年2月1日初诊。诉情志不畅,经前轻作乳胀,经去乳胀加重阵作,有哺乳时乳汁下行感,乳头坚挺周许,左侧乳房可挤出乳白色乳汁少许2个多月。
末次月经于2008年1月20日如期来潮,经前略感乳胀,心情烦郁,经行翌日量多有血块,腹痛。1月25日经去,乳胀、左乳房溢乳少许。既往有乳腺小叶增生及子宫小肌瘤病史。近期行B超等相关检查提示:乳腺小叶增生症;乳腺导管扩张。查双乳房等大,外观无异常,乳头无内陷,左乳房内侧下1/4可扪及乳核结节2~3枚,左乳头可挤出少许乳汁。苔薄,脉细弦滑略数。
患者素性抑郁,气滞血瘀,乳头、乳房分属足厥阴肝和足阳明胃经,木旺侮土,土塞木郁,气火郁于厥阴、阳明,亢害无制。阳明本为多气多血之经,冲脉隶于阳明,经去冲脉经气上行,火郁生乳则溢乳、乳胀、乳头坚挺;气郁生火,灼津为痰,痰血瘀结成核成块,则乳腺增生、乳核结节。法当疏肝解郁调经,泻火通络除胀,消痰软坚散结。
处方:柴胡12g,黄芩20g,牡丹皮12g,生山栀12g,白芍10g,川芎10g,香附20g,王不留行20g(包),蒲公英30g,茯苓20g,露蜂房12g,夏枯草20g,白僵蚕15g,生山楂30g,麦芽30g,炙甘草6g。另:淡全蝎6g(研末),中药免煎颗粒水蛭3g、炮甲片6g,和匀,入胶囊,日3次分服。10剂。
2月12日二诊:药后乳胀、乳头挺胀显减,经去19天,仍可挤出少许乳汁。苔薄,脉细弦滑。再予疏肝解郁,泻火通络,除胀消乳,消痰软坚散结。原方续进。10剂。
2月23日三诊:经去乳胀、溢乳、乳头挺胀消失。2月20日月经如期来潮,翌日腹痛,有血块,今日第4天,量少将净。纳眠好,二便调。苔薄,舌偏红,脉细弦略数。前方加生地黄15g、失笑散15g(包),王不留行加量至30g。7剂。
3月5日四诊:2月26日经去,乳胀、溢乳、乳头挺胀均未再作。原方续进。
3月15日五诊:经水将行,略乳胀,如法遣方用药。
至3月18~23日月经来潮,量如常,无腹痛。经前略见乳胀,经去乳胀、溢乳、乳头挺胀不再。药至4月30日,经去乳胀、溢乳、乳头挺胀不再已3个月,回访数月,痊愈。
按“乳房属胃,乳头属肝,冲脉所司在肝而又隶属于足阳明胃经,故冲脉与乳房、乳头相关。若肝气郁结或痰湿阻滞,遇经前经期冲脉气血充盛,瘀滞更甚,令乳络不畅,可致本病发生。”(马宝璋主编《中医妇科学》)溢乳又称乳泣,《妇人大全良方》云“亦有未产前乳汁自出者,谓之乳泣”。如今其概念已外延,“泛指非哺乳期的乳汁溢出症”(罗元恺主编《实用中医妇科学》),而经前乳房轻微胀痛、经去乳头坚挺且一侧乳房挤出乳汁如本案者鲜见。
初诊、二诊方取柴胡、黄芩、牡丹皮、生山栀、白芍、茯苓、甘草(丹栀逍遥散化裁),疏肝解郁,泻火调经。黄芩、牡丹皮、生山栀清泻肝胃之火;川芎、香附行气化瘀,解郁止痛,王不留行通络行滞;蒲公英清泻肝胃之火、解毒消肿散结,夏枯草清肝泻火散结;茯苓、白僵蚕化痰软坚散结,佐露蜂房补肾温阳、益元固摄;山楂、麦芽疏肝行气,活血散瘀,化瘀消癥,回乳化乳以消乳泣;全蝎、水蛭、炮甲片搜剔消痰软坚散结。三诊加生地黄养血清热和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王不留行加量以加强化瘀通经、通络行滞消胀之力。考露蜂房有益肾温阳之功,或能提高雌激素水平而使泌乳素水平降低,以致溢乳消失,尚待进一步验证。(沈桂祥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康复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