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树:温燥咳嗽宜用桑杏汤

发布时间:2023-09-04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秋季燥咳,有温燥和凉燥之分。一般以秋分节气为界限,秋分节气以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节气之后,寒凉渐重,故多见于凉燥。温燥咳嗽常见有干咳无痰或有少量黏痰,甚至痰中带有血丝,兼有咽喉肿痛,皮肤、口鼻干燥,口渴心烦,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初起时,还会有发热、轻微恶寒的感觉。

桑杏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桑叶、杏仁、沙参、豆豉、梨皮、浙贝母、栀子皮组成。方中桑叶辛凉解表,杏仁宣利肺气止咳;豆豉清宣透表;沙参、梨皮清热润肺生津;栀子皮清泄肺热;浙贝母化痰止咳。诸药相辅相成,共奏轻宣温燥、润肺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温燥证,可见发热、头痛、咽干、口渴、干咳无痰等症。

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恩树认为: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司呼吸,为气机升降出入之道,司清浊之宣运,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上连于喉,借鼻窍通于外界,易受邪侵,故又称为“娇脏”。外邪袭肺,则肺气不宣,清肃之令失常,肺气上逆,引起咳嗽。燥为秋季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最易耗伤肺津,表现为干咳少痰、痰黏难咯。此时燥邪偏温,易损伤肺络,故可见痰中带血。温燥咳嗽是由于热耗阴津,人体阴液不足,复感燥邪,两虚相合,内外相引而发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张恩树老师运用桑杏汤加减治疗温燥咳嗽验案一则整理如下。

刘某某,男,31岁,2022年9月3日初诊。患者自诉干咳阵作三日,身微热。刻下:体温37.5℃,干咳,咽喉干痛,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苔薄黄,脉浮数。证属风燥犯肺,燥热灼津,肺失清润。方拟桑杏汤加减以疏风清肺润燥,处方如下:桑叶10g,杏仁10g,山栀10g,淡豆豉10g,炒牛蒡子10g,浙贝母10g,沙参10g,炙枇杷叶10g(布包),薄荷6g(后下)。3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9月6日二诊:身热退,体温36.3℃,咽喉已不干痛。但时有干咳,鼻腔有干燥感,苔微黄少津,脉浮小滑。表邪虽解,肺阴耗伤尚未恢复。拟以养阴润肺之剂治之,处方如下:北沙参10g,麦冬10g,天花粉10g,玉竹10g,甜杏仁10g,浙贝母10g,紫菀10g,炙枇杷叶10g(布包),甘草5g。3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药后,患者来门诊反馈,干咳等症蠲除。

按本案咳嗽属“秋燥”中的温燥证,燥证与风热互见。故初诊时运用桑叶、炒牛蒡子、山栀、淡豆豉、薄荷疏风清热解表,沙参、浙贝母、炙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3剂药后,表证虽解,考虑温邪有伤津耗液之特点,加之肺失清润显露,旋即转用养阴润肺之品,以竟全功。(杨晓明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