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汗证,中医学上指外生殖器及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腹阴处)部位经常汗多,且汗味多臊臭的病证。此证多因卫阳不足、温煦失职,以致气化失机,导致寒湿内蕴所致;或因肝经湿热郁积,流注下阴所致。中医治疗上多以调和营卫、健脾祛湿为主。笔者曾应用清热祛湿法治疗阴汗证,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如下,与同道共享。
吴某,男,60岁,因“阴囊及大腿内侧出汗3个月”于2022年9月21日初诊。患者诉3个月以来常感阴囊及大腿内侧多汗出,严重时内裤半湿,羞于启齿,遇湿热雨天则加重,故来诊。刻下:纳可,大便偶溏,小偏少而黄,寐不佳,晨起时腰背酸痛。舌红,苔腻,水滑,脉弦。处方:云茯苓10g,薏苡仁30g,茅苍术10g,黄柏10g,怀牛膝15g,泽兰10g,炒白术15g,生黄芪20g,防风10g,佩兰15g,炙甘草5g。7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9月28日二诊:大腿内侧出汗明显好转,阴囊处出汗未见减轻,纳可,便调,睡眠好转,舌红,苔腻,脉弦。处方:将云茯苓增至20g、薏苡仁增至40g,去茅苍术。7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10月5日三诊:大腿内侧已不出汗,阴囊处亦好转。守二诊方继服7剂,煎服法同前。3个月后随访,阴囊及大腿内侧汗湿症状消失。
按阴汗证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然虽有证,未记有方。现代辨为汗证,此乃所谓湿家。湿者本为水,水又为津液之源,过而为湿,风寒暑湿燥火为六邪,湿之为邪,生于长夏,又有脾主长夏,故源头为脾虚不能运水,继而成湿患,故治之以健脾利水为要。然长夏之时又兼暑热,常湿热相杂,故选方又需兼顾清热。
从自汗部位来辨证,大腿内侧及阴囊为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肝脏疏泄功能失常则易生湿热。本案中笔者选《成方便读》之四妙丸为底方以健脾利水、清热化湿。方中以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水为君;苍术健脾燥湿、黄柏清利湿热为臣;怀牛膝引水下行,黄芪健脾利水、宣发卫气,白术助茯苓利水,防风为常用祛风之药,因“风胜湿”,故在祛湿方中加祛风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与黄芪、白术组成玉屏风散,固卫气以御外湿内侵,佩兰芳香化湿并祛暑热之气,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复诊时根据主症与舌苔变化加量茯苓、薏苡仁以增利水之力。(徐军奇 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金浪卫生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