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蒋健涤痰化瘀法治疗神经纤维瘤

发布时间:2024-01-11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神经纤维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所致,病变呈单发或多发,以多发为常见,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多伴发皮肤、内脏和结缔组织等多种病变。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手段主要为手术切除,但容易复发,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能够预防或逆转其特征性病变。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筋瘤”“瘤赘”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乃因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常,气机失调,日久痰瘀阻于经络,壅塞脉道,终致痰瘀互阻成核。首届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教授蒋健提倡以活血化瘀、涤痰通络、软坚散结作为本病的基本治则。今将笔者运用蒋师学术思想诊治神经纤维瘤的一例有效病例阐述如下,以飨同道。

薛某,女,75岁,2023年8月18日初诊。主诉:发现头枕部皮下肿块一周。患者曾分别于1971年、2001年两次发现头皮下肿块,均手术切除,病理显示为神经纤维瘤。一周前患者发现头枕部皮下有一圆形肿块,时有轻微刺痛,大小约2×2cm,质地偏硬,边界较清楚,病状与之前两次神经纤维瘤症状相似,曾外院就诊,医生考虑神经纤维瘤复发可能,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自觉年事已高,恐难以耐受手术,故寄望于中医药治疗,前来就诊。笔者仔细触诊瘤体,并详细询问病情及既往病史,患者当前除上述症状外,尚有头昏时作、口干、怕热、自汗较多等症状,纳可便调,舌红苔薄脉细。蒋师认为神经纤维瘤的基本病机为痰瘀互阻,治疗应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为法,观本案患者病状,尚有气阴两虚之象,遂以祛痰化瘀为主,佐以益气养阴治之。

西医诊断:神经纤维瘤。

中医诊断:瘤赘。

辨证:痰瘀互阻,气阴两虚。

治则:涤痰化瘀,活血散结,佐以益气养阴。

处方:丹参15g,莪术12g,川芎15g,僵蚕9g,水蛭9g,白附子9g,全蝎3g,蜈蚣3g,太子参15g,麦冬12g,川石斛15g,生黄芪15g,白术15g,女贞子12g,墨旱莲15g,五味子9g,生甘草9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8月25日二诊:患者症情无明显变化,唯大便次数较前增多,每日约3次,但仍成形,无胃脘不适,舌淡红苔薄脉细弦。仍守前法治之。上方去太子参,白术加至30g,加党参15g、生蒲黄15g。14剂。

9月8日三诊:枕部瘤体较前有明显缩小,大小约1×1cm,偶有胀痛,仍有口干、怕热、多汗,大便仍3次/天,成形,矢气较多。纳寐可。舌红苔少脉细数。上方全蝎加至6g,加生熟地各10g、知母12g。14剂。

9月22日四诊:瘤体较前又有明显缩小,触诊已无明显凸起,偶有刺痛,怕热、多汗较前减轻,口干、大便仍如前,又诉双下肢轻度浮肿已半年余,无胸闷心悸,舌红苔薄脉细弦。原方略作损益,酌加活血利水之品。方药:丹参15g,莪术9g,川芎15g,赤芍9g,丹皮9g,僵蚕9g,白附子9g,全蝎3g,蜈蚣3g,生蒲黄15g,党参15g,麦冬12g,川石斛15g,生黄芪15g,白术炭18g,生熟地各10g、知母12g,女贞子12g,墨旱莲15g,五味子9g,茯苓15,益母草15,生甘草9g。14剂。

按本案患者因之前已有两次相似发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神经纤维瘤,此次又出现类似症状,虽无病理证实,但临床诊断为神经纤维瘤复发是合理的。其病变表现为枕部皮下的单发肿块,病情较轻,但仅仅五周,肿块即由2×2cm大小缩小至几乎难以触及,中医药疗效如此显著,也是大大出乎笔者意料的。

蒋健认为,痰瘀互阻是本病最主要的特征性病机,活血化瘀、涤痰通络、软坚散结是本病最基本的治疗原则。在处方用药方面,他强调,要针对痰瘀互阻的病机偏颇来灵活调配化瘀药和化痰药的比例,同时根据有无存在其他复合病机而决定是否配合使用相应的治法及方药。在药物的选择上,化瘀药应选择善于消癥化积之品,如丹参、当归、桃仁、赤芍药、红花、川芎等,必要时可选用三棱、莪术、蒲黄。同时,由于本病病程长,发展缓慢,久病入络,可适当选用地龙、僵蚕、全蝎、蜈蚣、土鳖虫等虫类药搜风剔络,以有利于配合化瘀药增强通络祛瘀散结的作用。化痰应选择具有软坚散结、善于祛除皮里膜外以及阻滞经络、关节之间痰湿、痰核的药物,常用药如夏枯草、海藻、昆布、牡蛎、山慈菇、泽漆、白附子、白芥子,还可选用半夏、胆南星、贝母等。

笔者秉承蒋健的学术思想,在初诊处方中以丹参、莪术、川芎、水蛭活血化瘀;僵蚕、白附子化痰散结;全蝎、蜈蚣通络散结;同时,因患者有气阴两虚之象,加用生脉饮、二至丸等益气养阴之品。二诊时又加用生蒲黄以加强化瘀之力,因患者便次增多,故益党参、白术以健脾运。三诊时瘤体有明显缩小,遂加大全蝎剂量以乘胜追击,力图全功。至四诊时,瘤体已缩小至难以触及,遂去水蛭,减全蝎、莪术用量,改用赤芍、丹皮活血,患者下肢水肿,故加用益母草、茯苓活血利水。(张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