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咳嗽案
岑某,男,6岁,2023年11月26日来诊。主诉:咳嗽、咳痰1个月,1个月前在本地妇幼保健院查支原体提示阳性,经住院治疗后支原体抗体转阴,但咳嗽不止,咳吐白痰,咽部作痒,纳差,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略腻,脉细滑。
方用柴胡二陈汤加减:柴胡8g,黄芩6g,姜半夏6g,茯苓8g,陈皮8g,桔梗6g,枳壳5g,炒山药12g,鸡内金8g,杏仁6g,厚朴6g,槟榔3g,白芥子2g,木蝴蝶3g。5剂,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12月1日二诊:诉咳嗽已不明显,食欲增加,但盗汗,守上方加减,后随访咳嗽已愈。
按本案患儿咳嗽,白痰、舌淡、纳差、苔腻均是痰湿表现,考虑患儿患病月余,中、上二焦气机不畅,故予以小柴胡汤以调畅气机;痰湿阻于肺脾,予以六安煎以行气化痰;又苔腻、纳呆,借鉴儿科大家郑颉云先生经验,合入达原散方义(厚朴、槟榔)以行气化湿开胃;因咽部不舒,故加木蝴蝶以利咽。
小儿腹痛案
张某,女,4岁,2023年6月29日来诊。主诉:脐下阵发疼痛1年余,痛时口服消食药(具体不详)则痛缓,继服则乏效,大便偏干,面色萎黄,纳可,夜休可,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未触。
方用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党参6g,生白术15g,升麻3g,柴胡6g,当归6g,炙甘草6g,熟地黄6g,肉桂3g,酒大黄2g,枳壳6g,陈皮6g。3剂,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家属诉服第1剂时泻下宿便较多,后正常排便,3剂后腹痛不再发作。守上方去酒大黄,加炒山药12g、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嘱继服5剂,随访腹痛未再发作。
按本案患儿腹痛阵发1年余,初服消食药可缓解,继则乏效,面色萎黄,知脾胃已虚,大便不畅,痛在脐下,知肠有宿便。思及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条下加减法有云:“如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其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去皮)二分或三分。”熟地黄止腹痛,不知其何谓,依其源查《主治秘要》,云:“熟地黄其用有五:益肾水真阴一也;和产后气血二也;去脐腹急痛三也;养阴退阳四也;壮水之源五也。”知熟地黄本能治腹痛,故予以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加味方,又加酒大黄以通宿便,数剂而腹痛瘳。(雷辉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