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心汤、调神汤加减治溢脉、紊脉证

发布时间:2024-01-25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三部六病”是已故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绍武先生一生精研《易经》《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籍,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形成的理法方药齐全、贯通中西的医学流派。以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马文辉为代表的弟子们继承并发扬了其理论,使之更趋完善、实用。“三部六病”的思想基础是根据一般系统论的原则,把整体划分为表、半表半里、里三个不同的空间,每一部以阴阳不同的病性,划分为六类证候集合群,谓之六病。该流派认为机体患病的空间位置虽广,但不越过三部,病情变化尽管多种多样,但不越六病。

溢脉、聚脉、紊脉、覆脉是“三部六病”总结的特征性脉象,由长时间的气血逆乱导致,临床中溢脉、聚脉、紊脉、覆脉证不只单独出现,更会复合两个、三个甚至四个证同时出现,合证合药,合病合方。比如溢脉、紊脉复合出现时,就需将调神汤与调心汤同时使用。

调神汤与溢脉证

溢脉也叫上鱼际脉,是人体发生气血逆乱后,气血向上运行发生气逆,变见于寸口脉则为上鱼际脉。《难经·三难》曰:“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以阳气不得营于阴,阴遂上出而溢于鱼际之分,为外关内格也……此阴乘阳位之脉也。”《素问·脉度》亦云:“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故溢脉为外关内格、阴乘阳位之脉。溢脉主症为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头昏脑胀、眼花耳鸣等。

《伤寒论》第107条云:“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三部六病”调神汤又称调神平亢汤,是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替石膏为龙骨,去铅丹。全方由石膏、牡蛎、桂枝、车前子、大黄、柴胡、黄芩、苏子、党参、川椒、甘草、大枣12味药组成。此方蕴含了四对矛盾:寒热、补泻、收散、升降。看似相互矛盾的四对药物联合运用,既协调整体,又突出局部,在临床运用中确有奇效。

调神汤主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运动失调、癔病、精神分裂症或者梅尼埃病、高血压等,主要针对两大症候群——柴胡主症及兼症,即胸满、烦惊、谵语;外部症状及内部症状,即身重、小便不利以及溢脉证(上鱼际脉证)。

调心汤与紊脉证

“三部六病”调心汤的应用指征是紊脉证。紊脉又称涩脉,寸口脉艰涩难行、节律不齐、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即“三不等脉”。“三不等脉”是心脏功能减低和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表现,出现此种脉象的患者多长期精神抑郁不畅,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波及自主神经,进而引起迷走神经功能亢奋,抑制心脏的传导系统,使心肌收缩力和传导速度受到抑制性干扰而失去正常功能。客观上,有失血或病毒感染等因素。紊脉主症为心烦心慌、胸闷气短、头晕眼黑、腰膝酸软、疲乏无力、下肢浮肿、手足夏热冬冷。

“三部六病”调心汤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小柴胡汤化裁:柴胡、黄芩、苏子(代半夏)、川椒(代生姜)、党参、甘草、大枣。以苏子代半夏,降而下气,利膈宽肠,可除半夏之燥弊。在非呕非恶疾病中,以花椒代生姜,温中散寒解郁,热而不伤津液,又有解痉、缓急止痛之功。这样既不失原方寒热、补泻、升降、收散同调的精神,又使方剂更加平和,利于久服,故更名“协调基方”。二为百合、乌药、丹参、郁金、瓜蒌、牡蛎(取生脉饮之意时加用五味子、麦冬)。主治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包炎、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等见紊脉者,即心脉瘀滞型患者。

协调基方中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党参(人参)补气养阴,黄芩燥湿,川椒温中止痛,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苏子降气化痰,起到充津液使五脏戴泽、调阴阳使气血衡常之效。心肺关系密切,血管相通,且共同担负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任务。心主血,肺主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只有心肺相互协调,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故取时方百合乌药散中炙百合养肺阴润肺燥、清心除烦,乌药顺气开郁、散寒止痛。心主血,肝藏血,心血充足与否与肝调节血量的能力以及藏血量的多少关系密切,方中选用丹参祛瘀止痛、活血清心除烦,郁金乃气中血药,为丹参行气开路,共奏“气行则血行”之功。只有胸腔通畅开廓,心肺才有更大空间舒缩,故选用瓜蒌薤白汤中的瓜蒌宽胸通阳行气,另以重镇安神、收敛固涩的牡蛎止心悸。

验案举隅

案一

张伟,男,55岁,2023年7月30日初诊。主诉:头疼、头晕间断性发作1年,加重1个月。患者头疼间断性发作,头皮偶尔起疙瘩,气短,时伴有咳嗽。自述有高血压、高脂血病、吸烟史,曾经有2次因头晕发作晕倒在地。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除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偏高外,其余无异常。CT结果提示双侧大脑白质及桥脑内轻度缺血改变,双侧筛窦炎,脑动脉成像未见明显异常。B超结果提示双侧颈动脉内、中膜不均增厚,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舌质暗红,苔黄微厚,舌底静脉迂曲。脉未及。

诊断:西医诊断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病,中医诊断为头痛、眩晕(肝阳上亢,气滞血瘀)。从“三部六病”角度分析,属整体病(溢紊脉复合证)。

方用调心汤、调神汤、调肺汤、参麦饮加减:红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5g,柴胡10g,黄芩30g,炒苏子15g,三七粉(冲服)3g,川椒10g,百合30g,郁金15g,丹参30g,全瓜蒌30g,牡蛎50g,川芎15g,红花15g,当归15g,炙甘草20g。10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空腹温服。

9月8日二诊:服药期间未出现头疼,不气短,睡眠时间每天大约6个小时,排便较规律,余无不适。自称开始戒烟。嘱守原方继服1个月,喝3天停药1天。

10月8日三诊:患者感觉良好,头疼不再发作,气短缓解,纳佳,大便1日一行,睡眠时间每天大约6个小时。自称又开始吸烟。守原方加减,嘱患者戒烟并继服1个月中药,3日1剂。

按全方以调心汤合调神汤(柴胡、黄芩、人参、苏子、川椒、炙甘草、大枣、郁金、百合、丹参、全瓜蒌、乌药、五味子、牡蛎)、调肺汤(协调基方合麻杏石甘汤)、参麦饮(人参、麦冬、五味子)化裁而来。

患者的病变主要是因其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抽烟、喝酒、熬夜、嗜好肥甘厚腻,工作压力大等)导致的整体气血运行失调而形成的慢性病,治以调神汤合调心汤为主协调整体气血运行。治疗不仅要有有效方剂,并且还需要有足够的疗程,至少需要坚持服药3个月以上。遵照“三部六病”定证、定方、定疗程的“三定”原则,解决了三天一换方、两日一更药的弊病,通过近3个月的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案二

李彦,女,56岁,2023年8月19日初诊。主诉:耳鸣耳聋、心烦失眠、汗出半年余。患者不自主烘热汗出,心烦失眠,耳鸣耳聋,伴脱发,兼口干、小便发烫。舌红,苔微黄。

诊断: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诊断为自汗、失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从“三部六病”角度分析,属整体病(溢脉证)。

方用“三部六病”调神汤加减:柴胡15g,黄芩20g,党参30g,炒苏子30g,黄柏20g,龙胆草15g,川椒10g,磁石40g,牡蛎40g,龙骨40g,泽泻15g,生地黄15g,丹参20g,朱茯苓30g,夜交藤20g,甘草15g。7剂。

9月17日二诊:患者自述7剂药后,小便不再发烫,其余未见好转,因有事出差,未坚持调理。诸症如前,自觉汗出如注,身疲乏力,手足心热,心烦失眠。舌红,溢脉。守原方加减,嘱患者坚持服用至少2个月。

方用调神汤、玉屏风散、桂枝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柴胡15g,黄芩30g,党参30g,炒苏子30g,黄芪100g,桂枝10g,炒白芍30g,磁石60g,牡蛎60g,龙骨60g,黄柏30g,生熟地(各)30g,牡丹皮30g,朱茯苓30g,浮小麦100g,炙甘草15g,知母20g。10剂。

10月4日三诊:药后手足心热、汗出频繁、疲乏无力等症明显好转,失眠、耳鸣、耳聋、脱发改善不明显。国庆中秋期间未继续服药。拟守二诊方治疗,续进10剂。

10月20日四诊:阵发性烘热汗出未再发作,失眠较前大有改善,但仍有不定期失眠。耳鸣耳聋、脱发仍较严重。效不更方。

按结合患者寸口脉脉上鱼际的特点,笔者总结其发病原因与其自身性情急躁、脾气火暴有很大关系。笔者的治疗思路是用“三部六病”调神汤作为基础方协调整体的气血逆乱,并随证加减,协调整体、突出局部。患者汗出如注,神疲乏力,予玉屏风散固表止汗,桂枝汤调和营卫,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叶斌  山西剑桥国际学校医务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