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温名家治验赏析

发布时间:2024-02-01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冬温是一种冬季温热病,与一般感冒伤风不同。“昔贤谓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人感之而即病者,名曰冬温是也”(雷丰《时病论》)。其证候特点为:发热而不恶寒(或微恶寒,旋即热而不寒),口渴,咽干,咳嗽痰少而黏,小便赤,大便干,脉浮数,舌苔白干而腻。初期治疗当以辛凉疏表,继以甘寒养阴,若以风寒感冒论治,予以辛温发散之品,往往伤阴耗津,引邪入内,变生他病。今援引数则名医治疗冬温医案,略加分析,以飨读者。

叶天士治验(冬温伤液案)

吴某,十五。近日天未寒冷,病虚气不收藏,所感之邪谓冬温。参、苓益气,薄荷、桔梗、杏仁泄气,已属悖谬,加补骨脂温涩肾脏,尤不通之极。自述夜寐深更,漐漐有汗。稚年阴不足,阳易泄,论体质可却病。冬温伤液。

桑叶、大沙参、玉竹、苡仁、生甘草。糯米汤煎药。

又:陈某,半岁。冬温入肺,胶痰化热。因未纳谷之身,不可重药消痰通利。

炒麦冬、桑叶、沙参、杏仁、地骨皮。(《临证指南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

按两案均为少年温病。吴某初治时,医者认为少年气虚,故用益气肃肺药,更用补骨脂补益肾气,以为可以“扶正祛邪”,却不知冬温非虚候,乃内热外寒之证也。深夜汗出不尽,足见内热屡屡伤阴矣。叶氏云:“论体质可却病。”并指出该病之特点为“冬温伤液”。陈某案中“冬温入肺,胶痰化热”是少儿冬温的特点。两案均用桑叶清肺、沙参养阴,所不同的是,前者用玉竹益气养阴、薏苡仁化湿、甘草和中;后者用麦冬润肺、杏仁化痰、地骨皮清气分之热。两案用药仅有五味,丝丝入扣,值得效法。

王孟英治验(冬温挟痰里结案)

张某,暮冬患感。前医进温散药数服,病日剧。请孟英视之。目瞪不语,面赤气逆,昼夜需人抱坐,四日不着枕席。乃冬温挟痰,误提而气不肃降也。拟:旋复花、代赭石、杏仁、贝母、花粉、茅根、冬瓜子、紫菀、薤白、蒌仁、苏子、石菖蒲、竹沥为剂。萝卜汤煎之。三帖,大便行而能卧。自言胸中迷闷,改用小陷胸汤合三子养亲汤加沙参、知母、旋复、贝母、竹茹、枇杷叶,数剂热退,知饥而愈。(《回春录新诠》,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4月)

按从服药三帖后“大便行而能卧”可知孟英诊治时病已传入阳明之腑,呈现里结之候。如此,承气汤亦可选用。但孟英却用大量肃肺降气之药,加用通腑气的苏子、瓜蒌仁、冬瓜子以及重镇之代赭石,更取萝卜子煎汤代水煎药,腑结果然通畅。大便通后胸中迷闷,乃是痰火盘踞上焦、气道阻塞之症。孟英改用小陷胸汤与三子养亲汤合方肃肺降气、祛痰开闭,但也不离养阴(沙参、知母、竹茹)。后人认为此案若早用辛凉透热之味,疗效更好。

雷丰治验(冬温伤阴欲成损案)

杨某,患冬温未愈。查所服之方,非辛温散邪,即苦寒降火,皆未得法。雷诊之,其脉细小滑数,咳嗽痰红,发热颧赤,此温热伤阴之证也。当用甘凉养阴,辛凉透热。虚象已著,急急提防,若再蔓延,必不可挽。即用清金宁络法,去枇杷叶、麦冬,加用牡丹皮、地骨皮、川贝、蝉翼,服至五帖,热退红止(指痰红)。病势减半,唯存咳嗽数声,日晡颧赤而已。诊之脉稍和,此欲愈之象也。照原方去旱莲草、蝉翼,加龟板、鳖甲,令其多服,可以免虚。岁暮以茶食来谢,始知其恙全可。(《时病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年2月)

按雷氏所拟清金宁络法,为治疗“燥气化火,喉痛咳红”之主方。方药为麦冬三钱,玉竹二钱,北沙参三钱,玄参一钱五分,细生地三钱,旱莲草三钱,冬桑叶三钱,枇杷叶三钱。《时病论》载:“此治燥气化火刑金劫络之法。麦冬、玉竹,清其燥火。沙参、元参,润其肺金。细地、旱莲,宁其血络。盖血藏肝脏,故加冬桑叶以平其肝。肺气上逆,故加枇杷叶以降其肺。使肺气得降,肝血得藏,则咳逆吐红,均可定矣。”冬温为病,温热化燥,燥气伤肺,肺络被灼,多会出现“咳嗽痰红”之症。治法不在止血,而在“清”与“宁”,雷氏所拟清金宁络法与证吻合,故“热退红止”。后所加龟板、鳖甲,令其多服,意在滋阴养肺,免其病后因虚而复。

孔伯华治验(冬温阳明热实案)

董某,十二月十日。热实于中,兼为时邪所袭,寒热口渴,便秘谵语,舌苔黄糙,脉大而数,热象颇炽,治以辛凉芳解。

生石膏两,僵蚕三钱,地骨皮三钱,大青叶三钱,鲜芦根两,莲子心二钱,青竹茹两,龙胆草三钱,瓜蒌两,知母三钱,薄荷叶二钱,银花五钱,酒军钱,郁李仁三钱,紫雪丹六分(分冲)。

二诊:症状渐愈,唯余热未清,入夜仍有发热,汗出口渴,肝胃两阳未清,再为变通前方。所用方药与初诊时大致相同。唯加用了元明粉、生鳖甲、石决明等味。服药数剂而愈。(《孔伯华医案》,北京出版社,1988年1月)

按此为冬温阳明热实证。但还未逆犯心包,治以清热、苦降、涤透。孔伯华常用紫雪丹配熟大黄、元明粉以清透涤降。如有热伏神昏,则用安宫牛黄丸等以芳开清透。

蒲辅周治验(冬温重证案)

王姓女孩,三岁。病二日,仲冬发热烦躁,颊赤额汗,身无汗,面潮红,唇紫,神志不完全清楚,时而谵语,鼻煽,呼吸困难,腹满不便,二日未大便,小便少。用过多种抗生素,体温仍在40℃,舌苔白腻罩黄,脉浮数。会诊认为,此属冬温,内热为外寒所束,肺卫郁闭。因连日在旅途火车之中,受热贪凉所致。法宜辛凉宣透,麻杏石甘汤加味。

生麻黄(先煎去沫)一钱,生石膏四钱,杏仁二钱,甘草一钱,僵蚕二钱,桔梗一钱,前胡一钱半,莱菔子一钱半,连须葱白三寸。服后得微汗,呼吸渐顺,大便一次,体温逐渐下降,神志清晰。

次日再诊:热已全退,腹亦不满,舌苔减少,脉静身和,仅有微咳嗽。此里热表寒已解,治宜调和肺卫以善其后。方用:鲜芦根五钱,桑白皮二钱,杏仁二钱,瓜蒌仁三钱,橘红一钱,桔梗一钱,浙贝母一钱半,桑叶一钱,莱菔子一钱半,枇杷叶二钱。连服二剂,精神转佳,食欲恢复,共五日痊愈出院。(《蒲辅周医学经验集》,北京科技出版社,2019年1月)

按此例为“寒包火”之重症。由于治疗及时,兼之首用清热宣肺之品,故一剂而解。由此可见,治疗冬温抓住主要矛盾并及早用药,是逆转病势之关键。而从近几年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来看,麻杏石甘汤被推为解热清肺第一方是不争的事实。经方之优势,由此可见一斑。

章次公治验(冬温热陷心包案)

曹某,女。冬温28天,神志时明时昧,唇焦齿燥,邪未去而阴已伤,阴伤则热愈炽,恐有惊厥之变。

北沙参9克,玄参9克,带心麦冬9克,天冬9克,白芍9克,连翘9克,黄芩9克,桑白皮9克,白薇12克,川贝6克,朱灯芯1.5克,粳米1杯。

二诊:体温不甚高,但脉数不静,其主因在咳。病温已匝月,两颧发赤,邪犹留恋,已见神蒙,不可再见气逆。

南北沙参各9克,玄参12克,桑白皮9克,连翘9克,川贝6克,甜葶苈9克,远志4.5克,石菖蒲9克,陈胆星6克,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章次公经典医案赏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年2月)

按本例为冬温热陷心包证。冬温气候反常,应寒反温,风热袭表而发生冬温,一般会在7~15天痊愈。但此例却患冬温28天,病邪已从表入里,从腑入脏,故呈邪陷心包之危症。热邪闭阻心包,故见高热;扰乱神明,故神志时明时昧;热灼肺阴,则有痰咳之变;颧赤、唇焦、齿燥为阴津耗伤之象。法当清热化痰、养阴生津,取沙参麦冬饮加味治之。方用沙参、麦冬、天冬、白芍、玄参、连翘清肺凉营养阴,黄芩、白薇、桑白皮、川贝母清热化痰,朱灯芯清心经之热,粳米养肺胃之阴。后用石菖蒲、远志、陈胆星化痰开窍,葶苈子清热、涤痰、强心,另加牛黄清心丸清心、开窍、镇惊。孔伯华所治,看似繁杂,实则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李聪甫治验(冬温邪陷少阴案)

赵某,男,22岁。冬月病温,壮热不退,呼吸迫促,口噤不语,目直视,耳聋闭,频于危笃。诊视舌卷苔黑,脉沉细数。温邪犯少阴,外被寒气所遏,热难发泄,耗灼阴精,热令神昏,水不制火。当清营热以存阴,清热与导下并进。

生石膏15克,生知母10克,连翘心10克,天花粉10克,玄参13克,麦冬13克,鲜竹茹13克,瓜蒌仁(捣)13克,鲜生地13克,川贝母10克,川郁金7克,鲜枇杷叶10克,紫雪丹(冲)2克,锦纹黄(泡)10克,元明粉(泡)10克。

复诊:四天之内,连服8剂。目能转动,口能语言,咳嗽有痰,大便先硬后溏、如酱黑色,舌质回润、能自伸缩,黑苔尽退,原方去硝、黄续服,热退身安。(《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1月)

按冬温初起邪在肺卫,其临床症状与风温相似,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困,咳嗽咽痛等,治以辛凉疏表为大法。此例病已脱离肺卫,陷入少阴心经,热灼营阴,属危重之候。故治以石膏解热、承气导下、增液存阴,配合化痰清热之品,是不变中之变法。(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