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某,女,22岁,2023年10月29日来诊。患者10月27日外感风寒,晚上体温38.5℃;10月28日晨起体温40.1℃,下午体温40.3℃,晚上体温38.7℃;10月29日早上体温39.5℃。发热期间曾在晚上吃火锅,其后出现腹泻。期间症见寒热往来,反复高热,巅顶头痛,汗出,腹泻,纳差,口干,乏力。舌红,苔黄,因远程未诊脉。期间曾行输液治疗,但仍反复高热,遂来寻求中药治疗。2023年10月28日血常规检查结果示:中性粒细胞数6.59×109/L,淋巴细胞数0.78×109/L,单核细胞数0.70×109/L,嗜酸性粒细胞数0.01×109/L,超敏C反应蛋白59.53mg/L。
诊断:伤寒(少阳阳明合病)。
治则: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方用大柴胡汤加味:柴胡9g,黄芩6g,炒白芍6g,法半夏6g,炒枳实6g,大黄3g,藁本6g,生石膏(先煎)20g,知母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6枚。2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饭后温服。嘱服小米粥。
患者下午到家后服用1/3剂,温覆休息,傍晚测得体温稍降,遂睡前再服1/3剂。次日晨起,头痛、腹泻、恶寒、口干消失,体温降至35.8℃,嘱停药、避风寒,以小米粥顾护脾胃。3日后体温恢复至36~37℃。纳差、乏力逐渐改善。
按该患者为伤寒传入少阳,合于阳明,以寒热往来、反复高热为主要表现。因远程无法查其脉象,初察其症状后准备投以小柴胡汤2剂,后思虑其伤寒过后食用辛辣刺激食物,虽未出现大便秘结的实热征象,但出现了腹泻、黄苔,遂改为大柴胡汤,保留大黄以清泻郁火。后笔者考虑患者高热数日,体温迟迟不退,担心此方退热之力不足,故加用生石膏、知母,取“白虎汤”之意。虑其巅顶痛甚,加藁本一味。1/3剂后体温渐降,恐其复发热,继进1/3剂,体温降低至35.8℃,诸症平复,几日后体温才回归正常。本方运用虽取效迅速,疗效极佳,但复盘后感觉还是有几点问题。现分享如下,供同道参考。
关于大黄的取舍。临床一般选用大柴胡汤的时候,会在大黄的取舍上有争议。笔者经验浅薄,但就本案例而言,并非大便秘结才可运用大黄,阳明(尤其是大肠)有郁火,大便溏薄者亦可运用,本例加入大黄的量小(3g),服药后大便反而转为正常,且服药期间并未有腹泻加重的现象。
关于治疗上“急功近利”的问题。这一点是笔者治疗后重点反思复盘的方面。临床遣药处方的时候,常常因为患者症候复杂而被症候“牵着鼻子走”,针对具体症状对症加药,导致处方冗杂、药味繁琐、药力平均,重点不突出,最终导致疗效不佳。或者担心药量不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就加量或者加用同类药物,过犹不及,导致病轻药重,正气受之。在本案的治疗中,笔者就犯了后者的问题,担心处方清泻阳明火热的力量不够则加用生石膏、知母,导致出现体温降低至35.8℃。本方若不加生石膏、知母,或许更为合宜。
关于使用生石膏的思考。临床使用生石膏,一般量较大(有医者甚至提倡用100g以上)且需要先煎。笔者查阅文献,总结几点思考供同道参考和临床验证。1.据陕西省铜川市黄堡医院史大曾研究,40℃水温(相当于温服中药时的温度)时生石膏溶解度最高,100g水溶解量为0.22g。临床推荐少量生石膏粉冲入药液,搅拌后取上层清液服用,不必先煎,实践证明冲服与先煎无明显疗效差异。现代所用生石膏多为粉末状,古代运用生石膏需要打碎,二者相比,粉末状生石膏更容易溶解,故考虑此为古代大剂量使用生石膏的原因。大量生石膏粉剂先煎易糊锅,影响传热,导致其他药物有效成分溶出受限,或导致药罐炸裂。2.每100g水中生石膏最大溶解量为0.22g,每次服药约250ml,一日2~3次,投以生石膏粉剂9g足矣,无需大剂,若需增强清热之力,可考虑配合其他药物发挥协同作用,如知母等。(张磊 湖北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