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时需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达到气血通调,则疼痛可止。针刺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于急性痛症,可以快速止痛,缓解患者痛苦,再对证施以经方汤剂,可大大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
董氏针灸(简称“董针”)被认为是现代中医针灸学中的一种特色疗法,其具有一套有别于十四正经的针灸体系,简便、易学、实用,见效速,用穴少,疗效显著。笔者将董针与十四经融会贯通,在临床应用中屡创奇效。现介绍董针结合经方治验二则如下。
急性阑尾炎案
张某,男,37岁,2022年3月8日来诊。自述右下腹疼痛一天一夜,腹痛难忍,2天未大便,并伴有胃胀、胸闷、吃饭没胃口等症状。经过触诊、腹诊,触摸到右下腹部有一鸽子蛋大小的硬包,疼痛拒按。按压小腿足三里下1寸的阑尾穴时疼痛。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辨证:胃气上逆,湿热内结,郁热伤津。
治则:泄热破瘀,散结消肿,降逆通便。
治法:1.针刺取穴。灵骨、大白(相当十四经的合谷、三间透劳宫),叉三,阑尾点(董针的侧三里,侧下三里)。门金穴倒马针(相当于十四经里的内庭、陷谷),腑肠四穴(左侧肠门,肝门,双侧腑肠穴,四花下穴),阑尾点和腑肠四穴能大幅缓解疼痛。进针几分钟后,疼痛有所缓解,针刺1小时,疼痛大大减轻。2.中药内服。大黄牡丹皮汤加减:生大黄25g,牡丹皮15g,桃仁15g,冬瓜子30g,芒硝15g。3剂,水煎服。
针灸并服用中药后,患者当天大便一次,呈水状。疼痛减轻。
3月9日二诊:针灸和中药治疗后,大便能正常排出。3剂中药加上3天的针灸治疗后,患者右下腹疼痛基本消失,触诊摸到右下腹的硬包变软、变小了很多。鉴于患者有胃气上逆、胃胀的症状,故调整了中药方剂:生大黄15g,牡丹皮15g,桃仁15g,冬瓜子30g,延胡索9g,香附15g,厚朴15g,芒硝10g。
3月13日三诊:治疗第5天,疼痛消失,触诊右下腹的硬块变得很小、很软,为韭菜叶宽度的软性组织,不易察觉。为了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嘱患者继服几天中药。经过5天的针灸和中药治疗,告愈。
按 患者右下腹疼痛难忍,触诊有硬包块,且2天未大便,按压阑尾点有压痛,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属“肠痈”范畴,由宿食停滞、湿热蕴结致湿阻气滞、日久化脓而成肠痈。针刺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疼痛,减轻患者痛苦。阑尾点为足三里下1寸左右的位置,阑尾炎发作时找压痛点,针之疼痛立减,为阑尾炎的特效穴,腑肠穴、肝门穴、肠门穴、四花下穴组成“腑肠四穴”,可治疗慢性结肠炎。然后用大黄牡丹皮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彻底清除病兆。
肾结石案
患者男,45岁,2023年1月13日来诊。患者腰疼1天,右下腹辐射疼痛难忍,伴恶心、呕吐。嘱患者侧卧,左手掌放患者腰部,右手叩击左掌,患者有叩击痛,再按压太溪穴附近,有压痛点,基本诊断为肾结石。后CT结果显示右肾肾结石,最大为0.7mm×0.6mm。
辨证:湿热蕴结证,湿热下注。
治则: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治法:1.针刺取穴。针刺双侧马金水穴、马快水穴,针后疼痛缓解,再在太溪穴附近找压痛,进针后感觉疼痛点下移。2.中药内服:猪苓50g,茯苓50g,泽泻50g,滑石(包煎)100g,阿胶20g,薏仁70g,鸡内金5g。5剂,日1剂。
中药服用3剂后,疼痛消失,后小便时排出几粒结石,最大的大概绿豆大小,较软,可捏扁。后B超复查显示右肾结石已消失。
按 肾结石属中医“石淋”范畴,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马金水穴乃金水相生之意,作用于肺肾,治疗肺肾同病,其功效重在肾,马快水穴在马金水穴直下,其治疗在肾之下的膀胱。马者,速度快也,意指疗效快。二穴组合尤其对肾结石之疼痛、肾积水(配金前上下穴)有特效。太溪附近按压痛点为肾结石的反应点,针刺可缓解疼痛。
猪苓汤以利水为主,兼以养阴清热,主治水热互结而兼阴虚之证。猪苓汤方药皆入肾及膀胱二经,通过调节肾脏阴阳平衡,使膀胱气化正常,排石不伤正气,能清热利湿排石,促进结石部血液循环以助排出结石。(李春芬 刘颖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