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庆国师从伤寒泰斗刘渡舟,是“燕京刘氏伤寒流派”的掌门人。在几十余载的临床诊疗生涯中,其以“善抓主证,顾及兼变,病证结合”思维,紧扣病机,灵活变通,善用经方,合用时方,古今接轨,治疗各类疾病疗效显著。王庆国将其诊疗模式总结为“三步-四维-六治-十六方略”,其中“三步”意指诊疗过程为分析关键病机,做出诊断,确定治法方药,正如仲景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在临床上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疗效显著,现整理分享如下,以飨同仁。
张某,男,77岁,2020年4月10日初诊。主诉:间断咳嗽、咳痰、憋气半年。患者半年前感冒后出现咳嗽、咳清稀痰及憋气的症状,于当地某医院住院治疗后咳痰症状消失,咳嗽、憋气症状好转,但出院后咳嗽、憋气反复发作,遇冷或吹风后复发或加重,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咳嗽变异型哮喘,服西药以及中药方剂后效果均不佳,自言“咳得不想活了”,遂特来就诊。刻下:面色稍暗,情绪焦躁,咳嗽,咳痰,痰液清稀,胸闷憋气,无恶寒发热,胃纳可,二便可,舌淡红,苔微黄腻,脉滑大。
诊断:西医诊断为咳嗽变异型哮喘,中医诊断为风咳(寒热错杂证)。
治则:温阳化饮,疏风止咳。
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麻黄9g,细辛3g,黑顺片9g,茯苓15g,桂枝12g,白术15g,炙甘草10g,法半夏12g,旋覆花12g,百部12g,黄芩12g,竹茹12g,桑白皮12g,徐长卿25g。7剂,颗粒剂,水冲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4月17日二诊:患者胸闷、憋气消失,咳嗽、咳痰减轻,守原方加人参10g、黄芪25g补气,再进14剂,电话随访告知症状消失。
按 本案患者半年前感冒后出现咳嗽、咳清稀痰及憋气,为风寒束肺所致,咳嗽反复发作,日久损及肺经,造成太阴肺脾气虚。加之患者年老体弱,素体阳气虚衰,免疫力低下,极易外感,故遇冷或吹风后,风邪挟寒,侵袭太阳,肺之清窍闭塞,故咳嗽、憋气反复发作。肺脾气虚,肺失宣降,脾运化无力,易生痰饮。风寒日久,易入里化热,损伤少阳。结合舌淡红、苔微黄腻、脉滑大,辨证为风咳,寒热错杂证,予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方中麻黄辛温,解表散寒,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黑顺片辛热,温肾助阳,在里振奋阳气,鼓邪外出。细辛性善走窜,通彻表里。三药合用,温少阴之经而发太阳之表,温阳中兼发散,解表中兼补虚,共同发挥扶正祛邪、温经解表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甘淡之茯苓健脾化湿,桂枝温阳化气,平冲降逆,白术健脾燥湿,温化痰饮,调治脾脏之本。同时桂枝与附子同用,走表与温里兼用,增强温阳利水之功。旋覆花性味苦、辛、咸、微温,具有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的功用,于本方中既可以辛散肺脏之邪,又可以消痰行水,因其味咸,还可纳气归肾,一药三用,共奏消痰化饮之功。黄芩清解少阳郁热,辅以半夏燥湿化痰、桑白皮平喘、竹茹清热化痰、百部润肺止咳,专证专治,在抓主证、用主方的同时,顾及兼变,正所谓“有是证,用是方”。此外王庆国强调,徐长卿为祛风湿药,其性味辛温,故具有祛风、化湿、止痛、止痒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其具有抗炎、抗过敏、镇痛、镇痉、降低血压等作用,王庆国曾运用徐长卿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等病,取得良效,故在此方中运用徐长卿治疗变异型哮喘,亦颇具效果。二诊症状好转,舌脉同前,考虑患者久病损伤正气,故守原方不变,加补气药人参、黄芪顾护正气,增强免疫力,再进14剂,其后随访,病症消失。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兼表病,其主要作用是温经通阳、散寒通痹,即温阳、通阳、升阳、补阳。王庆国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应用并不局限于太少两感证,更不拘泥于有无发热恶寒之表证,但凡证属阳虚、阳陷、阳滞者,投之本方皆可获效。咳嗽变异型哮喘与过敏性鼻炎多以阳虚肺寒为病机之本,属于内外合邪、寒热错杂之证,病涉太阴、少阴、少阳三经,与肺、脾、肾、肝、胆等脏腑密切相关。其病机寒热俱存,素体阳气虚衰是本病发病的根本,太阴肺脾气虚,太阳外感风寒,并兼少阳郁热是该病的基本病机,以寒为主,以热为辅。故治疗应补益、发散两两相顾,寒热并用。以温补阳气、通阳散寒为主,和解枢机、清解郁热为辅,如此表里和合,寒热平谐,邪不内侵。
本案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切中病机,治疗主证的同时,又合用苓桂术甘汤,顾及兼证,做到了谨守病机,知守善变,合方并用,并灵活化裁。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病情酌情加减化裁,肾阳虚者,可合用肾气丸,重用附子,酌加菟丝子、淫羊藿等补阳之品;脾阳不足者,可合用苓桂术甘汤、理中丸加减;肺卫不固者,可合用玉屏风散;气虚者,可加黄芪、白术等补气之品;鼻塞者,可加辛夷、细辛、苍耳子等通鼻窍之类;鼻痒者,可加荆芥;若有热者,可加黄芩、柴胡之属。(崔友祥 崔明月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