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和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是因腰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组成)退变,同时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脊柱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疼、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疼痛、马尾神经症状(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异常)等。治疗上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生活管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若症状严重,对非手术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可以采取脊柱微创技术或开放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通常包括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肌松药、脱水剂和短期使用的皮质激素类药物。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预后良好,保守治疗通常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临床观察到部分患者使用西药治疗甚至行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仍无法缓解。笔者运用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腰痛,疗效显著,现整理分享如下。
黄某,女,63岁,2022年9月3日初诊。发病节气:处暑,运气特点:壬寅年,不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客气阳明燥金。主诉:反复腰痛伴双下肢疼痛、麻木1年余,加重2周。CT提示腰椎骨质增生;腰5/骶1椎间盘变性;腰1/2、2/3、3/4、4/5,腰5/骶1椎间盘膨出,继发椎管狭窄;腰4椎体向后Ⅰ度滑脱(假性滑脱);腰1、2椎体上缘及腰3椎体上下缘许莫氏结节;腰1/2前纵韧带局限钙化。近2周患者腰痛伴双下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发作频繁且加重,严重影响生活和休息,伴胸闷、口干、恶风、怕冷等不适。服用中药治疗后,症状仍反复发作,遂来诊。刻下:神志清楚,精神可,腰痛伴双下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部位以双下肢后侧、足背为主,行走、夜间及翻身时加重,平卧休息后可减轻,时有胸闷,口干不欲饮水,夜间口干明显,喜冷饮,恶风,寒冷热气不能受,上腹部胀满,腹冷,烦躁,无胸腹痛,无嗳气,无反酸,无头晕,无头痛,无心悸,纳可,眠一般,大便2日一行,干结,夜尿1~2次。舌淡,苔白腻水滑,脉沉细弦。
诊断:痹证(厥阴证)。
治法:温阖厥阴,燮理阴阳,顺调阴阳。
方用乌梅丸改汤化裁:乌梅30g,熟附子6g,细辛6g,黄连10g,黄柏6g,花椒4g,干姜10g,当归4g,党参6g,桂枝6g,赤芍12g,茯苓15g。2剂,每日1剂,加米醋60ml、大米50g同煎,加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兑入50ml蜂蜜混匀,分2次温服。
9月5日二诊:神志清楚,精神可,腰痛及双下肢疼痛麻木明显缓解,夜间口干减轻,喜冷饮,恶风,怕冷怕热,无上腹胀满,纳眠好转,夜尿2次,大便未解。舌淡转淡红,苔白腻水滑减轻,脉沉细弦。守方3剂续进,静待机转,阴证出阳。
9月8日三诊:患者神清,精神佳,腰痛及双下肢疼痛麻木完全缓解,纳眠可,夜尿2次,大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沉细弦。守方7剂。
9月15日四诊:患者出现晨起口干口苦,少许恶风寒,腹冷,无腰痛等不适,大便质稀烂,每日2~3次,小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浮细弦。治以枢少阳、运太阴、开太阳。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40g,桂枝15g,天花粉20g,干姜10g,煅牡蛎10g,黄芩15g,炙甘草10g。2剂,以水800ml,煮取400ml,去滓,再煎取200ml,分2次温服。“虚则厥阴,实则少阳”,服药后,考虑里邪出表,阴证转阳,邪欲从少阳枢转而出,静待机转太阳。
9月17日五诊:服药后,患者出现双下肢后侧、足背疼痛明显,恶风寒,无腹冷腰痛等特殊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浮细,右寸浮滑稍大。治以开太阳、降相火。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桂枝30g,赤芍30,葛根40g,生姜30g,大枣30g,黄芩30g,炙甘草20g。3剂,加水1000ml,煮取300ml,分2次温服(9点至15点间),药后法如桂枝汤将息,加服热粥。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考虑服药后里邪继续外透出表,病在太阳,可汗而解之,同时兼顾当前相火不降的运气特点。
患者经过辨证治疗,腰痛、下肢疼痛、麻木、腹冷等症状均消失,随访半年,无特殊不适,生活起居正常,腰痛、下肢痛等不适未再发作。
按 患者年过六旬,脏腑功能亏虚,腰部经络失养,气血不荣,久之气机不畅,局部气滞血瘀,故见腰腿部麻痹。胸中阳气不得舒张,故见胸闷;太阴里虚寒,故见腹冷;太阴里虚,津液不能上承,故见口干;痰饮内停,故不欲饮;里阳虚,内有虚热,故见喜冷饮、烦躁、寒冷热气不能受等;里虚导致表卫不固,故见恶风怕冷;腹部胀满,大便干结为太阴不运,阳明燥结之象。舌淡,苔白腻水滑,脉沉细故为里虚寒伴水饮之象。综上所述,本病病机为两本亏虚,痰饮内生,中焦虚寒,虚热内扰,厥阴失阖,寒热错杂。病位在腰背部,病性属寒热错杂之证。
最初方选乌梅丸以温阖厥阴、燮理阴阳、顺调阴阳。方中乌梅养肝阴,敛降肝经虚火,以养为泄,苦酒渍乌梅以加强乌梅酸收之力,米气能益气养胃,蜂蜜既能养脾胃,又能缓肝之急,黄连重用以泄上焦火,黄柏泻上冲之相火,引火归原,人参、干姜、蜀椒温补脾胃,附子温补肾阳,当归滋阴养血,敛降相火,桂枝、细辛辛温,透散风寒之邪。乌梅丸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如果仅仅按照条文来治病,将会大大制约乌梅丸在临床运用的广度和深度。服药6剂后,患者腰痛等不适已然消失,此时病机未发生变化,故守方带药出院。服药后,患者病机发生变化,“虚则厥阴,实则少阳”,出现厥阴出少阳之征,此为疾病好转的征象,故根据具体病机特点选择柴胡桂枝干姜汤以枢少阳、运太阴、开太阳。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中柴胡苦平去胃中结气、推陈致新,黄芩苦寒清热泻火,两药配伍以枢少阳,桂枝辛甘温以助太阳开,干姜辛热温中散寒,炙甘草甘滋温补中土,天花粉甘寒育阴清热,牡蛎咸平清热除水。服药7剂后,病机再次出现变化,里证出表,而见太阳表证典型症状,故根据具体病机特点,选择桂枝加葛根汤以开太阳、透邪外出。另考虑当时相火不降的气候特点,在原方基础上加一味黄芩以枢少阳、降相火。桂枝加葛根汤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邪气在表,汗而解之,至此,深入体内之邪被托透殆尽。患者服药后,诸症皆去,随访年余未再复发。
《孙子·谋攻篇》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者,谋战,当先谋势。势成,则攻防两端,皆可成。故谋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医者治病,如将帅之统兵;医者处方,如将帅之布阵;医者决策,如将帅之运筹。细想,医者面对一次次的疾病,何尝不是打一次次的仗,只是战役有大小,疾病有浅深。治病不能只看到当下的病机,还需要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提前做好谋划,既做到紧扣病机,又做到对疾病转归的预测,最终诱使疾病往最佳的方向变化。(黄洁春 广东省中医院 熊苗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