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名中医、邯郸市馆陶县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张洪洲,从事中医临床诊疗工作近60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施治善用经方、时方,在治疗疑难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临证时遇到一例长期发热患者,用开膜原、和少阳的方法治愈,效果甚佳,现报道如下,供同道指正。
膜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膜原泛指伏邪在体内潜伏的部位。清代医家周学海提出“伏邪皆在膜原”说。他认为,人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变为伏邪潜伏于体内,附着于“膜原”部位。此膜原为广义之膜原,即伏邪在体内潜伏之所。狭义膜原为内外交界之地,乃一身之半表半里,居于卫表肌腠之内,五脏六腑之外的膜及膜所围成的空样结构。膜原与肠胃相联系,上连于宗筋。它既是外邪侵入体内的必由途径,又是体内邪气排出体外的必经通路。若正气衰弱,外邪每由膜原入内,进而侵及内部脏腑;若正气恢复,正气鼓邪外出,内邪每经膜原透达于外。膜原又为三焦之关键和门户,为手少阳所主,其与三焦气机的输布运行密切相关。膜原具有屏障气血,保护内部脏器,抵御外邪深入的功能。膜原是邪气易于潜伏结聚的部位,邪气如停着于膜原,会导致邪气不能与卫气相行,而从卫表排出;膜原分布范围甚广,为邪气结聚较为深的层次,而且,由于膜与膜之间的腔隙相通,邪气淫溢散漫,侵淫范围容易扩大,从而使病情加重。
靳某,13岁,男,学生,2023年11月28日初诊。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症状月余,最高体温38.7℃,查血常规及支原体未见明显异常,先后前往多地诊所、医院治疗,诊断为“病毒感染性发热”,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后(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症状仍反复,遂来诊室求诊。来时患者体温38.3℃,发热不定时,以下午和傍晚发热为著,咳嗽,痰少,胸满,口干略苦,往来寒热,头痛,腹胀。舌红舌边有紫斑,苔白厚腻如积粉布于舌苔,脉濡数。
辨证:邪热郁于少阳膜原。
治则:开膜原、和少阳。
方用达原饮和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g,黄芩9g,清半夏10g,太子参12g,桂枝12g,白芍6g,葛根15g,川芎6g,菊花10g,滑石10g,薏苡仁15g,厚朴6g,连翘9g,草果10g,槟榔6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日1剂。
三日后复诊:热退大半,诸症状较前好转,舌紫斑消,但观其舌苔仍有白腻,体温37.7℃左右,但头痛减轻,遂去川芎、菊花、连翘,加青蒿15g。
随访:患者服用后症状痊愈。
按 本则医案方用达原饮和小柴胡汤加减。患者发热、口苦口干、往来寒热、头痛,这是少阳病之症状表现,故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又望其腹胀,舌红边有紫斑、苔白厚腻如积粉满布,诊脉濡数,是有湿浊内蕴,化热为邪伏于膜原,故投以明末吴又可《温疫论》的达原饮,槟榔、草果、厚朴为方中主药,三药气味辛烈,能直达膜原,破戾气之结聚,除伏邪之盘踞,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桂枝解肌,柴胡、葛根开泄,连翘败毒,加滑石、薏仁儿化湿清热;佐以白芍和血滋阴,黄芩制约温燥之性,化湿温热毒又防诸辛燥药耗散阴津;配以甘草为使者调和诸药。复诊患者诸证好转,余热仍存,去川芎、菊花、连翘,加青蒿退热。服药后患者膜原开达,少阳和解,湿热疫邪得化。方证对应,患者病症得解,治疗效果较好。(王开 张俊燕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