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黄散加减治紫癜性肾炎案

发布时间:2024-06-20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过敏性紫癜,又称IgA血管炎或亨-舒综合征,是一种由IgA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好发于皮肤、肾脏、胃肠道和关节。过敏性紫癜在学龄期儿童中发病率越来越高,每年每10万名儿童中有10~20名患儿发病,男孩多于女孩,男女发病比例大约为(1.4~2)∶1,发病时间多为秋冬交替之季,且发病与感染、遗传、疫苗接种、食物及药物等因素相关,但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中医古籍中无此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应隶属于“紫癜”“紫癜风”“葡萄疫”“肌衄”“尿血”等范畴。今举一例从肝脾入手辨治,以泻黄散为基础方治验如下。

石某,女,6岁,因“反复皮肤紫癜2月余,再发加重1天”于2023年6月13日初诊。家长代述患儿于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对称性紫红色皮疹,呈类圆形,伴随间歇性腹痛,恶心呕吐,呕吐多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性,辗转于多家医院就诊,入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混合型)、紫癜性肾炎,住院行甲泼尼龙抗炎等治疗后,皮疹消退。半月前因自主停药而出现腹痛,脐周为主,伴呕吐数次,呈咖啡色,未见血便,双下肢散在少量对称性鲜红色皮疹,偶有干呕,遂至某医院就诊,尿常规、尿沉渣:隐血(++)、尿白细胞酯酶(+)、尿蛋白(+)、尿胆原(+),余(-),门诊以“过敏性紫癜”收入院,住院2周后病情好转出院。1天前患儿家属发现患儿再度双下肢皮肤紫癜,高出皮面,按之不褪色,未行相关对症处理,遂来寻求中药治疗。刻下:患儿双下肢散在皮疹,颜色紫红,呈类圆形,高出皮面,边界清晰,未述瘙痒,未见发热咳嗽、腹痛腹泻、关节疼痛等症,精神尚可,纳可,夜寐安,二便调。查体:体温36.3℃,心率72次/分,呼吸频率20次/分。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未见水肿。舌暗红,有芒刺,苔白厚,舌中稍黄,脉弦数。患儿平素不善言辞,易哭闹。

诊断: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混合型)、紫癜性肾炎。中医诊断为紫癜病(肝郁乘脾证)。

治法:疏肝补脾,清热泻火。

方用泻黄散加味:桔梗3g,防风3g,广藿香3g,生石膏(先煎)12g,炒栀子3g,太子参12g,天花粉12g,生地黄10g,白茅根10g,乌梅3g,干姜3g,豆蔻(后下)2g。7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温服。嘱患儿清淡饮食,治疗期间忌肉食,1个月后复查尿常规。

6月24日二诊:皮疹同前,食欲一般,易倦,舌脉如前。舌脉未变,观患儿面色萎黄,且伴随乏力,当补益脾气为先,遂易干姜、豆蔻为黄芪10g,与太子参合用,以固后天之本,中焦得力方可灌注四肢,将石膏增至15g、生地黄增至12g、乌梅增至5g,增强清热凉血、柔肝养肝之用。7剂,煎服法同前。

7月4日三诊:双下肢散在紫癜,食欲一般,易倦,大便稍干。舌暗红,苔白厚,脉弦涩。患儿舌苔白厚,思之可为脾胃寒湿阻遏,去桔梗、白茅根加干姜3g、茯苓6g以温通、利水、除湿,加牡丹皮5g与生地黄合用直入血分,兼清热邪,佐五味子2g达柔肝之妙。7剂。

7月17日四诊:患儿皮疹色泽变淡,偶有晨起咳嗽,食欲较前缓解,大便稍干。舌暗红,舌面广布芒刺,苔薄白,脉浮弦。尿常规提示:尿蛋白(+-)、隐血(++)、白细胞(+-)、红细胞54.4个/ul,余(-)。皮疹颜色变淡,且食欲转佳,脾胃已归运转之态,饮食水谷得以腐熟,症不见乏力,去生石膏、干姜、牡丹皮、黄芪,加性质平和之竹茹10g化体内痰湿、桔梗4g宣肺,肺宣降得力则咳自除。7剂。

7月31日五诊:患儿双下肢深紫色皮疹,未见发热咳嗽,偶有反酸、腹泻,小便色黄。舌暗红,苔白厚,舌面散在瘀点,脉弦数。尿常规:尿蛋白(+)、隐血(+-)、红细胞35.8个/ul,余(-)。尿中红细胞数减少,家属欣喜前来,结合患儿舌脉,加白茅根12g、陈皮2g、苍术5g以运化中焦,利水渗湿,未见外感症状,遂去桔梗、五味子,以观后效。7剂。

8月12日六诊:患者双下肢皮疹,伴随左侧踝关节轻微疼痛,不影响正常行走,腹部不适症缓解,大便干结,小便偏黄。舌暗红,苔黄厚腻,舌面散在瘀点,脉弦数。患儿此次关节疼痛,予泻黄散合四妙散加减,守前方改乌梅为白芍5g以滋肝,去白茅根、陈皮、生地黄,加生石膏15g、黄柏3g、薏苡仁10g清利下焦湿热。7剂。

8月25日七诊:患者双下肢皮疹较前消退,伴随左侧踝关节轻微疼痛,近期情绪波动较大,大便干结,小便偏黄。舌红,苔厚腻,舌面散在瘀点,脉弦数。尿常规:尿蛋白(-)、隐血(+)、白细胞(+-)、红细胞15.7个/ul,余(-)。据尿检结果,患儿情况趋于稳定,去白芍加乌梅5g以养阴生津,佐以柔肝。7剂。

9月11日八诊:患者双下肢皮疹数量减少,踝关节疼痛缓解,喜哭闹,神清,夜寐一般,大便干结,小便偏黄。舌红,苔薄白,舌面凸起,散在瘀点,颜色稍淡,脉弦数。尿常规:尿胆原(+)、尿蛋白(+-)、隐血(+-)、白细胞(+)、红细胞17.7个/ul,余(-)。患儿此次舌象典型,气郁于内,则舌面多显高凸之象,未述关节疼痛,停用苍术、黄柏、薏苡仁、茯苓之品,加麻黄2g宣肺以助肝升、加黄芪10g化水谷以助肝力疏泄、加醋五味子3g养肝柔肝、加生地黄10g、白茅根10g达清热利湿之功。7剂。

9月25日九诊:患者双下肢少量皮疹,喜哭闹,大便干结,小便偏黄。舌红,苔黄厚,舌面凸起,散在瘀点,颜色稍淡,脉弦数。尿常规:尿蛋白(+-)、隐血(++)、白细胞(++)、红细胞18.5个/ul,余(-)。苔色转黄,以清利湿热为要,兼顾补益脾肺,守前方去五味子、白茅根、麻黄、黄芪,加党参10g、乌梅5g、茯苓10g、豆蔻2g、薏苡仁10g,纵观全方,攻补结合。7剂。

10月8日十诊:患者全身未见皮疹,少言语,大便干结,小便偏黄。舌暗红,苔薄白,舌面瘀点减少,脉弦数。尿常规:隐血(+)、白细胞(+-),余(-)。尿检结果提示红细胞正常,且今未见明显不适,嘱续服中药,一则巩固疗效,二则祛体内余邪,遂易太子参为桔梗3g。7剂。

10月15日十一诊:患者全身未见皮疹,少言语,神清,夜寐一般,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舌面凸起,散在瘀点,颜色稍淡,脉浮弦。尿常规:隐血(+),余(-)。守前方,7剂。

10月24日十二诊:患者全身未见皮疹,少言语,神清,夜寐一般,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舌面凸起,散在瘀点,颜色稍淡,脉弦数。尿常规:隐血(+-),余(-)。守前方,7剂。尿检恢复如常,患儿亦未见焦虑之态,遂给予最后一个疗程,重在补脾柔肝,清利湿热。

末诊1个月后电话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本案患儿平素性情内向急躁,肝气失疏,郁而化热,伏于肝经,外感风邪而引动肝经郁火,乘犯脾土,导致肝郁脾虚,故多从调肝扶脾法辨治本病。舌尖芒刺,舌面瘀斑均为风热伤络之貌,急性起病。小儿生理“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加之父母多为宠溺,多食肥甘厚味,生活之中多为顺从,木亢土虚则为常态,中焦留有湿热,加西医常规输液易酿湿,出现舌苔白厚之象,治以疏肝补脾、清热祛湿,以泻黄散为基,进行加减。此方可泻脾胃伏火为学者共识,然其亦有斡旋中焦、调理肝脾之功。方中防风为风药,入肝经,五行属木,善于条达肝气,《医方集解》述“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使其湿邪自祛,湿郁自除,郁热自散;石膏、山栀相配,山栀味苦能泻火,石膏甘寒能胜热,引热下行,以达清上彻下之妙;《本草正义》言“藿香,清芬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妙品”,然考虑其性温,恐有助热之嫌,方中多选佩兰、豆蔻等以化湿;甘草甘能缓脾,泻火和中,与辛味防风相配,辛甘发散,即其性向上向外,此作用力与肝同气相求,组方严谨,配伍精当,共奏清透湿热、开郁除闭、沟通表里之功。取太子参、党参、黄芪以补益脾气,以顾后天之本。湿热焦灼,取分消走泄之法,当先化湿,湿化则热亦散,故以厚朴、豆蔻、佩兰、薏苡仁、苍术运中焦气机,桔梗、苏叶可开腠理,祛邪于肌肤之间,用化湿之品佐发散之药,可直达病所祛除湿热,无湿邪阻碍则脾可健。后取风药防风与甘草相配,加乌梅、五味子柔肝,调达气机,则肝可疏。患儿平素急躁,舌红可为佐证,黄芩主攻上焦,趋于下焦,栀子畅通三焦,且配合天花粉、白茅根等清热养阴之品,以防发热伤津;疹示于肌肤,颜色紫红,配合生地黄、牡丹皮直击血分,瘀血祛,新血生。合方药物多归经心、肝、脾,性多寒凉,佐多味甘药,甘苦并施,寒凉而不致冰伏,升散而不助火焰,以达“火郁发之”之功。(余欢 帅云飞 戴孟庭 林莜岚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